

教職工、中國高校、東南亞高校贏了,國家卻輸了。像菲律賓亞當森大學,水平本來就不高。再加上極寬的入學門檻和畢業要求,培養出來的博士生水平可想而知。恐怕只是空有一紙文憑罷了。
作者 | 正解局
來源 | 正解局(ID:zhengjieclub)
金錯刀(ijincuodao)授權轉載
最近,湖南邵陽學院花1900多萬引進23名菲律賓博士,引發社會關注。
邵陽學院為什麼要引進菲律賓博士?
背後又隱藏著什麼生意?

菲律賓博士
7月7日,邵陽學院人事處在學校網站發佈了《出國攻讀博士畢業返校與同類型擬引進博士名單待遇公示》。
公示顯示,邵陽學院擬引進23名博士。
每位博士引進費35萬元,科研啟動費15萬元,過渡性租房補貼14.4萬元,不需解決配偶工作增加引進費20萬元,每位博士的引進花費共計84.4萬元,總計費用1900多萬元。

公告內容
網友關注的不是給予這批博士的待遇,而是他們的出身。
這批博士,清一色地畢業於菲律賓亞當森大學。
亞當森大學是個什麼水平的大學?
查詢國際通行的4大世界大學排行榜,除了QS排行榜,其他3大榜單查不到亞當森大學。
其中,QS大學排行榜中,亞當森大學2021年在亞洲排名第601,2022年在亞洲排名第651。

QS大學排行榜里亞當森大學的排名
在亞洲都能排到600多名,亞當森大學的水平,可見不咋地。
更讓人好奇的是,除一位音樂舞蹈學院的副教授備註為「校外引進」外,其餘22名博士備註均為「畢業返校」。
這批所謂的「畢業返校」博士,原來本就是邵陽學院的教職工,在亞當森大學讀書拿到博士學位後,再返校工作。
類似的操作,邵陽學院並非第一次。
早在2019年6月6日,邵陽學院曾發佈《關於招聘碩士赴邵陽學院外方合作高校攻讀博士的通告》,規定招聘20名碩士到校外方合作高校(馬來西亞城市大學等)攻讀博士。

公告內容
從招聘條件上看,邵陽學院的教職工自然可以報考,亦或可以說,是為教職工量身定製的。
所以說,邵陽學院這次花1900多萬引進菲律賓博士,與其說是人才引進,不如說是定向委培。
那麼問題來了,邵陽學院為何要與菲律賓高校合作?

隱秘生意
與菲律賓高校合作,也是迫不得已。
在中國高校的考核評價體系中,教職工中的博士配比,是一個重要指標。
無論是專科升本科、學院升格為大學,還是申請碩博點,都要看這個資料。
為了往上「更進一步」,高校都在想方設法刷高資料。
途徑,不外乎兩種:
一是對外招聘。
雖然現在讀博的人越來越多,但博士畢業生在中國依然是稀缺資源。
邵陽學院的地理位置、學校層次都不佔優,招聘博士生特別是優秀博士生還是有難度的。

2011-2021年我國博士畢業生情況
對外招聘招不來,還有另一條路:自主培養,即鼓勵自家的教職工讀博。
這條路,難度也不小。
因為現在的博士招生,基本上都是全日制,需要脫產學習,且名額有限,入學競爭很激烈。
即便是入學了,讀博週期也很長,3年畢業的極少,4年畢業的算厲害了,5年才是平均水平。搞不好,還有無法順利畢業的風險。
這麼一看,無論是對外招聘,還是自主培養,難度都不小。
國內難度大,很多高校就將目光投向了國外:能不能去國外拿博士學位?
打個不太恰當的比方,陽澄湖大閘蟹當然好,但價格昂貴,數量有限,那就把螃蟹送到陽澄湖的池塘裡洗個澡,再運回來,價格也能賣得與陽澄湖大閘蟹差不多。
這種「洗澡蟹」的關鍵,是要選一處好「池塘」,至少要符合兩個標準:
一是要合規,外國大學頒發的學位證書,至少得國家教育部認可。
二是要簡單,入學門檻要低,拿文憑的要求也不能太高,如果兩三年就能畢業拿文憑,就更好了。
按照這兩個標準篩選,歐美名校首先排除在外。
這些大學有著嚴格的招生程序和培養標準,不可能輕易放水。
最後,東南亞國家的高校,走入中國高校的視線。
最近幾年,越來越多的中國高校與東南亞高校開辦博士生聯合培養項目。


相關項目
在宣傳材料中,某些項目赤裸裸地寫道,「提供一條教師晉升講師和高級講師獲取博士學位的快速途徑。」

宣傳材料
為了提高吸引力,某些項目還提供中文輔助教學、寒暑假上課或者網路授課。

宣傳材料
說得直接點,外語很差也沒關係,坐在家裡,也能拿到博士學位。
東南亞高校這麼賣力,當然是因為有利可圖。
有些學校每名學生的培養費,3年共需10萬元左右。
受疫情影響,近年來基本上都是線上授課,高校培養的成本很低了,收益頗豐。

馬來西亞城市大學的博士學費標準
因此,包括菲律賓等不少東南亞國家,瞄準國內高校教師學歷提升的需求,通過多種方式招徠生源。
一套培訓下來,教職工拿到了學位,中國高校提高了博士率,東南亞高校賺到了學費。
可謂,一舉三贏。

不能淪為刷資料的機器
教職工、中國高校、東南亞高校贏了,國家卻輸了。
一是浪費了教育經費,無益於教學提升。
像菲律賓亞當森大學,水平本來就不高。
再加上極寬的入學門檻和畢業要求,培養出來的博士生水平可想而知。
恐怕只是空有一紙文憑罷了。
學校引進這樣的人才,不僅浪費了教育經費,也無益於提高學校師資水平和教學質量。
二是方便不法分子鑽空子。
這種定向委培的方式,是很容易鑽空子的。
某些關係戶,完全可以憑藉碩士學歷入職高校,然後再通過定向委培的方式,獲得博士學位,成為被引進的「人才」。
這條「後門」一旦打開,某些高校甚至會有意拒絕優秀的博士生,空下「蘿蔔坑」,留給關係戶。
三是破壞了高等教育體系。
現在讀博不容易,國內重點高校讀博一般4年才能畢業,歐美地區可能還要5年,科研壓力極大。
反觀這些海外博士,論文不需要發表在核心期刊或者SCI期刊,2年即可畢業。
這對通過正常途徑考取、修得學位的博士生來說,是極不公平的,也是對我國高等教育體系的傷害。
所以說,當下越來越多的博士生聯合培養項目,應該予以規範。
這需要國家在頂層設計上做好引導:
一方面,要收緊國外院校的學歷學位認證,避免一些低水平的大學混跡其中。

菲律賓亞當森大學位列加強審查之列
另一方面,要最佳化高等院校的評價體系。
不同類型的院校,應該分類管理,特色發展。
特別是要摒棄包括數人頭、重學歷在內的量化、簡化考核思維,更加關注教學質量。
像邵陽學院這樣的應用型大學,一味地要求提高師資的博士比例,沒有必要,也不切實際。
當高校無法正常完成指標,那隻好「投機取巧」了。
引進菲律賓博士,便是如此。
高校還是要回歸教育,不能淪為刷資料的機器。
本文部分圖片來自網路,且未能核實版權歸屬,不為商業用途,如有侵犯,敬請作者與我們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