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金錯刀頻道

全智賢代言過的「鞋店」,也做不下去了。
最風光的時候,它一年就賣出6個億,是與百麗、達芙妮並列前三的「鞋王」。

圖片來源:品牌官網
然而在達芙妮陷入關店潮之後,它也一步步走下神壇。
不僅商場裡常年3.3折,個別門店還要咬牙賣4年前的存貨。
這家「鞋店」,就是星期六。
2019年,鉅虧的星期六,連自己的佛山工廠都賣了。
轉年,星期六就只賺到了2000萬,比上一年還少了82%。
到2021年,星期六直接鉅虧4.3億。
1月18日,星期六發布公告:擬轉讓佛山星期六鞋業100%股權。

本來有著全套供應鏈的星期六,將開始「賣吊牌」。
更讓人驚訝的是,傳統鞋企星期六,竟然在2019年就已經買下一家頭部MCN機構,旗下藝人100多位,在2021年的銷售額已經超過百億。

一代「鞋王」星期六,為何非要「賣身」當網紅?

百麗的死對頭:
每天開一家店,年入6個億
「凡是女人路過的地方,都要有百麗!」
這是當年鞋王百麗的標語,它從1992年開始,用10年從200萬做到了600億。
與百麗同時崛起的,是一個叫張澤民的瀋陽老闆。

當時百麗和張澤民各自出資50%,成立了百麗的第一個代理銷售公司,張澤民就是百麗的深圳總代理,店名就叫「星期六」。
最開始的一年,星期六負責鋪渠道做銷售,百麗負責生產,二者相安無事各自賺得盆滿缽滿。
經過張澤民的經營,只用一年時間,星期六就開了近百家分店。

好景不長,生產和銷售分開運作的模式,造成了利潤不均,百麗與星期六分家了。
星期六一下沒了主要貨源,所剩無幾的門店也幾乎空了。
但星期六並沒有就此消沉。
1993年,張澤民入股佛山的代工廠「福山鞋廠」,做自己的品牌。

他說:「沒有獨立營銷網路、自主品牌,開發設計能力薄弱的中小鞋企只能專事加工生產,參與同質低價競爭,最終的命運必定是逐步退出市場。」
1994年7月,第一家星期六女鞋門店在瀋陽開業,到2003年,星期六已經開始了裂變模式,每年開店數增加20%。
只用了4年時間,星期六的年銷售額已經超6億元,2009年A股上市之際,張澤民夫婦身家23億元。
在崛起的路上,星期六不僅把百麗研究透了,還是百麗的強勁對手。
在跟老水手貼身肉搏的近30年裡,張澤民遵循著一條鐵律:「學百麗則生,像百麗則死。」
1、模仿百麗,低成本創知名度。
最開始的鞋類銷售,大多是門店為主。
但張澤民知道,在一線城市開專賣店,成本太高,擴張困難。
星期六的做法是,採用「店中店」模式,與百麗一樣到商場裡賣鞋。

不同的是,百麗的鞋平價款較多,星期六做的是高端。
大面積入駐一線城市的百貨大樓,讓星期六快速打開市場,不僅巧妙躲開了與百麗的硬剛,還壓低了租金成本,為後來到三年四線城市擴張門店創造了機會。
與此同時,百麗有多個子品牌,每一個都有不同的定位。

星期六就打造自己的子品牌,還跟百麗有一一對應的關係:
星期六對應百麗,索菲亞對應天美意,FONDBERYL(菲伯麗爾)對應他她,MOOFFY對應思加圖。

2、百麗做大做全,星期六就做快做細
相比之下,星期六的門店不如百麗多,市場認可度要差一截。
為此,星期六採用「以銷定產定設計」模式,根據各個門店不同的銷售情況來確定供貨量,每個季節需要多少款式,每種款式應該配備多少產品,全都反應更快。
不僅如此,在生產環節上,百麗採用的是「縱向一體化」模式,即產品的設計和開發、生產、銷售等產業鏈上的各個環節全部由百麗自己來完成。

圖注:百麗的一個生產車間
星期六的做法是,設計和組裝等重要環節自己完成,鞋跟製作、皮革深加工等環節交由合作工廠。

圖注:佛山的一家女鞋紅外線貼底工廠
部分環節外包雖然降低了利潤,卻加快了速度。
2010年,伴隨國內女鞋市場的迅速發展,星期六上半年一舉新設了179家自營店,幾乎達到了一天新增一家門店的速度。
只過了半年,星期六各品牌的連鎖店達到了1524家。

沒落的「鞋王」:
8年關店1375家,一年爆虧4.3億
從巔峰時期到走下神壇,星期六隻用了4年。
年報顯示,2013年星期六的淨利率只有1.96%,這一資料在2009年是12.94%,縮水10倍不止。
而且自2014年起,星期六就陷入關店潮,8年關了1375家店,最慘的時候每年都要減少店面200多家。
最主要的原因,是星期六把中低端鞋類的玩法,用在了自己的高端品牌。
從價格來看,星期六的鞋子動輒上千塊。
而從入駐商場的段位來看,在北京,星期六進駐的是西單老佛爺百貨、君太百貨。

相比之下,百麗進駐的是萬達、翠微百貨等更加平價的商場。

這樣的高端品牌,應該做的是高成本做研發,死守品質和品牌溢價,而不是把錢花在開店上,讓品牌平民化。
但星期六卻砸大錢瘋狂拓店。
星期六當年的董秘曾揚清曾向媒體透露:「對於服裝鞋類品牌來說,渠道是企業的稀缺資源。」
因為盲目拓寬渠道,星期六從2010年的巔峰時期就已經開始關店。
資料顯示,2010 年新開400 多家,淨開店200 多家;2011 年新開店300 多家,淨增加200 多家,即開3家新店至少關1家店。
不僅如此,曾揚清還透露,星期六每開一家新店,就要至少準備每季度30萬的庫存。如果店鋪在短期內就關閉,這些庫存就只能積壓下來。

根據2011年底的統計,星期六的一年期庫存金額為6.51億元,兩年期以上的庫存為9943.1萬元。
庫存最嚴重的時候,星期六平均存貨週轉天數,竟高達820天。
本著買新款的目的到門店的消費者,買到的很可能是兩年多以前的老款。
星期六的庫存積壓問題持續多年,最終還是撐不住了。
2018年4月,星期六發布一則公告,將2017年的歸母淨利潤,由盈利2494.26萬元,修正為虧損3.52億元。
從些許盈利變成鉅額虧損,星期六後來的董秘何建鋒解釋說,是因為清理了大量庫存。
據星期六的一位專門負責清理庫存的營銷人員透露,他曾經手過一批存貨,150款鞋子,共有幾千雙,原價1029元,打折後只賣89元。

被電商、網紅和消費理念變化多方夾擊的星期六,為了挽回銷量,甚至搞起了「碰瓷」那一套。
2019年12月,央視點名表揚李子柒,有人發現,在「四川子柒」身後,有一個投資人正是張澤民,因此星期六的被冠以「李子柒概念股」的帽子,在股票市場迎來了26個交易日,17個漲停的「奇蹟」。
然而在股票市場蹭的熱點,還是根本就救不了星期六的業績。

實業出身的星期六,為何非要「賣身」當「網紅」?
星期六的轉型,不是一天兩天了。
2016年,星期六將公司名稱中的「鞋業」二字去掉,改成了「星期六股份有限公司」。
去掉「鞋業」的限制,星期六轉型姿勢越來越野,年報披露的經營範圍竟然擴展到了體育用品、珠寶、五金、陶瓷、餐飲業等。
而主要的轉型方向,別人是想辦法做出來,它是閉著眼睛花錢買,什麼賺錢買什麼。
2017年星期六買下「Onlylady女人志」和「Kimiss閨蜜網」兩大新媒體公司,當年就為星期六提供了1.38億元廣告收入。

不僅如此,2019年星期六就賣掉了工廠,再也不生產鞋。
同時砸了近18億元,收購快手頭部MCN機構遙望。
遙望是與辛選集團並駕齊驅的MCN,旗下不僅有張柏芝、王祖藍、賈乃亮、王耀慶等多位帶貨明星,還有100多位帶貨紅人,頂尖頭部瑜大公子有粉絲2800萬,粉絲總量超過4個億。

買下遙望的星期六,立刻就「扭虧為盈」,淨利潤實現了1581.96%的增長。
然而看過遙望直播的人都能發現,這家公司的直播裡,從來就沒賣過星期六的鞋。
與其說星期六是轉型,不如說它是買入一家賺錢的公司,拆東牆補西牆。
急功近利的「買買買」背後,是風險預估的缺失。
進入2021年後,直播行業暴露出惡意刷單、質量問題、虛假宣傳等亂象,就連頭部主播雪梨、薇婭都因偷逃稅款被全網封殺,未來發展如何,變數很大。

此前很多人認為,星期六買下MCN公司做「網紅」只是想要多元化發展。
但如今,星期六將徹底甩掉鞋業「包袱」,只留下品牌經營權的星期六,將和南極人一樣只是「賣吊牌」,再也不生產任何產品。
董秘何建鋒說:「行業的銷售渠道變革還是很快的,我們想集中精力去品牌運營、管理和授權,還有供應鏈管理。」
曾經的南極電商,通過賣吊牌,讓「南極人」品牌從2014年起多年在天貓雙11成為品類第一、銷量第一。到2017年,銷售額就突破120億元。

然而「賣吊牌」看似能夠以小博大,卻因為監管鬆懈,隱患很大。
內部認識透露,南極人等品牌的經銷商,向品牌方上交的質檢報告只要100元就能買。

僅2018年一年,南極人就14次被國家質監部門及地方消費者協會拉入不合格產品黑名單,很多產品是被國檢檢出來的,不少還是「慣犯」。
當消費者發現,商品的質量與價格不匹配,自然就不再願意買賬。
2020年起,南極電商開始業績下滑,2021年前三季度,南極電商實現淨利潤就只有4.03億元,比前一年減少了44.15%。
以此來看,星期六的轉型,短期可能賺大錢,長期來看卻危機重重。
結語:
轉型中的星期六,只是中國鞋類品牌的一個縮影。
自2015到2019年,連「大眾鞋王」達芙妮都關店3860家,市值從170億跌到了只有4億。
在疫情衝擊之下,就連看似百毒不侵的世界級品牌也中招了。
阿迪達斯,關閉全球70%的門店,淨利潤跌去95%,市值蒸發約338億美元!
很多門店靠打折自救:2件8折,3件7折,4件6折。

全球第一運動品牌耐吉(Nike),一個季度就虧損了56億人民幣。
如今疫情多次反撲,品牌的轉型其實是無奈之舉。
目的不是活得更好,而只是:活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