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連億萬富豪都做不起的生意是什麼?
答案是養豬!
王健林曾想養豬,一聽建豬場要幾個億,直接退縮了。「比我五星級酒店還貴」。

而最近,一個26層的養豬樓火了!
讓網友震驚的,不是世界上最高、單體面積最大,而是光建2棟大樓,就足足砸了40億。

養豬是個氪金活。幾十個億的投入,在豬企面前都是正常操作。
然而,有一家上市豬企,別說幾十億,連900萬都掏不出來了。

這家企業,就是正邦科技。
今年前三季度,在5個上市豬企中4家都盈利,只有它虧慘76億,直接破產擺爛了。
人們想不到,就在兩年前,正邦還是最光鮮的上市豬企,被央視報道高薪招聘大學生,號稱要挺進世界500強。

然而到了2021年,正邦鉅虧188億,倒楣的是它上市17年來,一共也就賺了不到100億,一年全虧光。
正邦更是瘋狂裁員,2020年激增到5萬人後,第二年又減少至2萬人。
還把員工、代養戶們逼急眼,拉橫幅控訴正邦拖欠薪水。

今年7月,董事長林峰還被限制高消費,成了老賴。
從行業標杆到淪為老賴,正邦怎麼就把自己逼上不歸路了?

最狠逆襲:
一個賣飼料的,靠非洲豬瘟幹成江西首富
正邦創始人林印孫,人稱江西豬王,但做事更像狼。
巔峰時期,林印孫的狂妄毫不掩飾:
「985畢業來了正邦,也得先關豬場半年。」
這種風格,確實讓正邦的前半生一路開了掛。

1985年,江西的一家臨川飼料廠,當時出現重大的財務危機,瀕臨倒閉。
只有21歲的林印孫,來了直接當廠長。
為了推廣自家的飼料,林印孫把飼料拉到農戶家,「你們免費用!」,同時還給出承諾,如果出現任何損失由他來承擔。

靠著賠本賺吆喝,飼料廠的名聲就此打開。
僅用5年時間,這家飼料廠不僅還清了欠款,還交上60萬元的稅收。

1994年,掀起國企改革潮,林印孫乾脆把飼料廠組建成正邦集團,幾年後開始養豬。

對於養豬,林印孫也是極為大膽,砸錢買下了國家級養豬育種中心。
命運又一次眷顧了林印孫。
趕上2007年生豬價格上漲行情,靠著養豬,正邦直接在那一年上市了。

但在養豬界,正邦始終還是個小透明。
2013年正邦的出欄量剛破百萬,而溫氏股份都已經上千萬,正邦只是對手的1/10。
正邦真正的大逆襲,還是靠一場非洲豬瘟。

2018年,非洲豬瘟來了,僅一年,國內就撲殺了120萬頭。
而第二年豬瘟還在持續,只好繼續撲殺了39萬頭,這也讓國內生豬產能嚴重不足。
有養殖戶覺得,「這種行情百年難遇」,《加快生豬生產恢復發展三年行動方案》也提出,「超級豬週期」始現端倪。
大家都看到了機會。

本就是養豬專業戶的林印孫,自然不會錯過。正邦直接氪重金引進了國外優質種豬11120頭,也是國內至今最大的引種工程。
2019年,豬肉價格狂飆,一度突破20元每斤。乘著豬風口,林印孫迎來自己人生中最巔峰的時刻:
年淨利潤57億元,生豬出欄量955萬頭,幹到了全國第二。

林印孫身家財富也暴漲到230億元,成了江西首富。
正邦越來越狂,直接喊出「一億頭出欄」、「2022年挺進世界500強」!還拉來院士博士後研發團隊背書,宣稱自己有世界500強的技術實力。

大方的林印孫,賺到錢了也是全撒出去,年會上給員工發寶馬保時捷。
成立30多年來,正邦的風格從未變過,那就是:不留後路。

借28億瘋搶母豬,卻一夜回到政權更替前
一直宣稱「養好豬」的正邦不會想到,僅一年,自己成了行業的笑柄。
一個正邦的合作養殖戶,去抖音控訴,由於公司斷了飼料,豬場上演「豬吃豬」慘象都沒人管,「吃兩天餓兩天」!

這條視訊,直接掀開了正邦的遮羞布。
原來正邦這些年,由於太過激進,背了一身巨大的債務。
瘋狂搶豬、搞擴張,這些事同行們同樣幹過,可偏偏為什麼就是正邦破產了?
第一,豬價暴漲,還瘋狂搶豬。
雖然正邦賺得多,但花的更多。
比如2020年正邦賺到45億,投資就花了整整95億。
瘋狂氪金的背後,是正邦定下的「四搶」戰略——搶母豬、搶仔豬、搶欄舍、搶人才。

哪怕2020年豬價一路暴漲,為了搶豬,正邦不僅拿出了全部積蓄,甚至打破行業的正常價格,不少母豬仔豬都是高價採購。
或許管理層自己都知道四搶戰略有問題。
公司在年報直接承認,「外購母豬的性能低於公司自產母豬,外購仔豬的成本高於公司自產仔豬的成本。」

但這些,搶急眼的正邦顧不上考慮了,瘋狂買買買後,正邦坐等豬價飛漲。
第二,狂建豬場,只為衝刺500強。
正邦搞出了一個新模式,養殖場合作。
具體來說就是,正邦出錢提供養殖場、飼料,農戶出力養豬,這種方法確實能在短期內提升規模。

為此,正邦砸下20多億,建設14個養殖項目,光是在四川租用土地建設繁殖場,就花了4000多萬。
到了2020年底,和正邦合作的養殖戶規模從2702戶,直接激增到6409戶,對外喊出「再造一個正邦」。
這時候的正邦,離世界500強的目標似乎近在咫尺。
第三,瘋狂借錢,把股東當提款機。
兜裡已經沒錢的正邦,還想借錢買豬,怎麼辦?
股東,就是正邦最好的提款機。
在2020年,正邦靠著頻繁發債、增發股票,從股東那裡募資75億,28億砸到養豬項目上,剩下47億,則是補充現金流。
一切準備就緒,只欠東風。

然而,現實給了正邦一個狠狠的大耳光。
2021年豬價一跌就是一年之久,直接跌破成本價,根本沒有底。

賣一隻豬,就要虧600塊,2021年血虧188億,把之前十年賺的錢都虧光了。
種種壓力之下,焦頭爛額的林印孫只好承認:
「養豬不是風險是凶險,搞得不好就輸個精光。」


鉅虧188億背後:
狠起來連自己人都算計
養豬遇到凶險的,不止是正邦。
這是因為豬行業有個豬週期,總會有豬價低谷,為了抵抗豬週期的波動,企業都會做很多努力。

比如為了提高養豬效率,馬雲曾提出要人工智慧養豬。「讓母豬一年多產3頭小豬仔」。

阿里還喊出了好豬新標準。「一頭跑了200公里的好豬,而不是一頭200斤的豬。」

更重要的是,幾乎所有豬企,都會留有一定的現金,以求安穩熬過週期。
新希望、牧原股份手中的現金,都長期保持在100億以上,溫氏也有20多億資金。
新希望六和的董事長劉暢曾說:
「做這一行,就不要想著牟取暴利,你豐年賺錢了,要想著未來的日子。」
然而正邦卻偏要硬剛週期,甚至欠下100多億,完全不給自己留後路。
上一輪最強豬週期,是從2019年初開始,到2021年初結束,而正邦正好賭錯了週期,輸的相當慘。

賭錯週期固然有影響,但最大的問題,還是正邦自己。
這些年,正邦快速擴張的背後,掩飾的是小作坊的管理。
正邦有野心建豬場,卻沒有精細管理的能力。
很多豬場項目,由於後續缺乏資金,還沒等完工就爛尾了,正邦自己發公告稱,從2021年下半年起,全面叫停新繁殖場項目。

項目頻繁爛尾的背後,正邦內部管理也是亂成一鍋粥。
有做到管理層的離職員工回憶,「有點像宮廷劇。領導想幹掉一個高管,就把那一個管理班子的人都幹掉了。」
在財務暴雷之後,正邦更是將小作坊管理弊病暴露無遺。
21世紀經濟報道,正邦等不到生豬長到110公斤的行業平均水平,就將其送往屠宰廠賣錢,豬連續3個月不到80公斤。
為了所謂的降本增效,正邦還會降低母仔保健用藥、疫苗。

正邦曾經也是用心經營養豬事業的。
早在2008年,正邦率先從國外引進優質種豬,也說過要給豬蓋大樓,要好好養豬。

但遺憾的是,在豬瘟紅利賺到快錢後,正邦也離初心越來越遠。
有代養戶控訴,送完豬後的半個月,正邦也不送飼料,有豬病了也沒藥,「豬死在豬圈裡都沒人管」。
正邦在2021年宣佈的一項決定,400億進軍光伏新能源,甚至給外界感覺放棄了養豬。

結語:
如今陷入危機的正邦,不僅方寸大亂,而且徹底擺爛了。
正邦甚至薅上了員工的羊毛,想出員工跟投、員工貸款等一系列騷操作,不僅緩解不了資金壓力,也讓名聲越來越差。
在正邦科技的各大平臺官號評論區,幾乎都是員工催工資,有人怒罵,「正邦?黑邦,歪邦是也!」

巔峰時期的林印孫,曾跟一位人文學者求教,「錢為何物?」
人文學者告訴他,抱著錢,你就什麼都看不到了。
如今來看,一語成讖。
錯把紅利當能力,紅利褪去只剩一地雞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