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服務業的天花板,又一次被捅破了。
前段時間,胖東來的「委屈獎」火上熱搜。

網友都表示,想去胖東來打工,不要工資,每月受兩次委屈就行。

眼饞的同時也有人說,這麼神仙的福利,難怪開不出河南,成本太高。
捨得給員工花錢,真的會影響公司擴張嗎?
刀哥發現,有家公司福利和胖東來有一拼,還把店開到了全世界。
和胖東來的委屈獎相反,它額外設置了「微笑獎金」,每月最高能拿5000元。
這家公司不僅給員工開出十幾種獎金,還請按摩師給員工按腿,給員工帶孩子。
它就是憑藉一己之力,把小籠包賣到全世界的「全球第一包」鼎泰豐。

鼎泰豐不僅在全球開了170多家店,還被CNN評選為「全球最佳連鎖企業」第二名,麥當勞、星巴克都排在後面。

把包子賣到全球,反攻洋品牌,鼎泰豐是怎麼做到的?

這個山西老字號,不靠醋征服全世界
被當成旅遊景點,是餐飲品牌的高光時刻。
北京的全聚德烤鴨,天津的狗不理包子和長沙的茶顏悅色,都是不吃等於白來的存在。
鼎泰豐在台灣,也是必逛景點之一,每8個遊客就有一個指名要到鼎泰豐。

台中的一家店,曾經一天就來了3000人,當天翻檯率高達19次。
19次意味著什麼?
海底撈生意最好的時候能翻檯7次,以快火鍋出名的呷哺呷哺,翻檯次數能達到8次。
在沒有美食博主宣傳和網紅打卡的時代,鼎泰豐最多時有100組客人在門外等位。

成龍、鞏俐、張曼玉、周星馳等明星,都主動跑去打卡。
這種高光不僅存在於國內,在國外也是如此,鼎泰豐所到之處,排隊都是常態。
微軟總裁鮑爾默,曾帶著家人在西雅圖的鼎泰豐,排了1個多小時。

鼎泰豐的火,從海外媒體的評價中也可見一斑。
2014年,鼎泰豐被CNN旅遊名單列為「世界上最好的旅遊特許經營」之一;
累計摘下 6 顆米其林星星,《紐約時報》將它評為世界十大特色餐廳之一;
2022年4月,鼎泰豐成為「全球百大最佳傳統餐廳第28名」,亞洲排名第2;
因為實在太火,過去的三十年多年裡,有無數海外富豪,捧著鈔票請鼎泰豐到當地開店。
台北101發言人劉家豪曾開心表示,鼎泰豐進駐後,平均效益增長了五成。

如今這麼火爆的鼎泰豐,在65年前還是只有4張破桌子的路邊攤。
在台灣發家的鼎泰豐,創始人楊秉彝是個地道的山西人。
1948 年,楊秉彝揣著120元到台灣投奔舅舅,他的第一份工作是恆泰豐油行的送貨員。
後來,因為油行的老闆投資失敗,他成了被迫下崗失業。
無奈之下,楊秉彝只能自己創業,繼續幹老本行,開了一家自己的油行。

新店開業時候,他請書法大師手寫了鼎泰豐油行作為招牌,這個招牌至今還在用。
油行業績不好的時候,他就劃出店裡一半空間,擺了四張桌椅,開始賣上海的包子點心。
因為店面太小,只能在門口現包現賣,供食客參觀。

這種後廚前置的模式,後來也成了鼎泰豐獨有的特色。
1996年,鼎泰豐在日本新宿開店,在日本迅速掀起一股小籠包熱,也把小籠包帶出了國門。
到今年,鼎泰豐在全球已經有170多家店,年賺10億。

把包子鋪做成米其林
鼎泰豐有多「變態」
鼎泰豐的包子為什麼火?
和普通包子比,鼎泰豐完全沒有價效比。
5個蟹黃包就要88元,還沒乒乓球大,卻比普通包子貴30倍。

論產品和口感,作為國民早餐,滿大街都是包子鋪。
鼎泰豐馬路對面,就有商人吆喝,60元能買一屜,有的還免費送蒸籠。

看似各方面都沒優勢,鼎泰豐卻能一年賣出2800萬個小籠包,門前總有人排隊。

其核心在於,鼎泰豐把包子做成了米其林爆款。
想成為米其林餐廳,有個標準:第一個是食物夠美味,第二個是要持續美味。
成為米其林一星餐廳,檢驗員要重複光顧4次,只有連續4次在服務、口味等方面都不出錯,才能摘得一星。
這就要求餐廳的產品和服務都高度標準化。
鼎泰豐的每個包子重21克,劑子要5g,餡16g,重量只允許0.4g的誤差,包前的材料和包完的成品都要測量。

每個劑子直徑要6.5釐米,需要用模型來比對尺寸,包的時候要黃金比例18褶,蒸熟必須是4分鐘。
每個環節都有人檢查,一籠屜裡包子要儘可能一模一樣。
變態級的數字標準化,會出現在鼎泰豐的各個環節,堪稱數字狂魔。
招牌雞湯,要選用 16 周大的雞;
蛋炒飯被細化成 8 個步驟,每份要遵循米飯 240g、調味品 1.6g 的黃金標準;
每個季節的蔬菜,取多少片多長的葉子也有明文規定;
擦一張兩人座的桌面,就有9個步驟。
這種標準化,還讓鼎泰豐成為李安的《飲食男女》中的手替。
電影中流暢地包出「黃金18褶」的,就是楊秉彝的大兒子楊紀華。
鼎泰豐爆火後,影星湯姆克魯斯,還專門跑到鼎泰豐101店學習。

現在國內也有不少米其林中餐,但都是逼格滿滿。
要不是像京兆尹這種預約定製;或是像新榮記這種主打高端。

鼎泰豐作為米其林餐廳,比下沒價效比,比上沒逼格,為何還能連續摘下6顆星呢?
這就不得不歸功於鼎泰豐的變態服務,吸引來的那些熟客。
鼎泰豐雖然不搞定製,但它的「熟客制度」也是一道殺手鐧。
每個服務員都有一個小本,當一個客人一週內連續兩次來用餐,服務員就會把顧客的姓氏、喜好都記下來。
當再次用餐時,服務員的稱呼會變成「X先生」或「X女士」,這種被關照的感覺,讓不少人成了這的回頭客。

每道菜上桌前,服務員要用筆型溫度計確認:雞湯和酸辣湯的最佳溫度是85攝氏度,肉粽必須到90度。
客人喝茶的角度,如果舉杯超過45度,說明茶就快喝完了,要主動續上。
在鼎泰豐還有個很變態的服務,就是小籠包破一顆補一顆,破三顆補一籠,客人夾破的也算。
必須承認,餐飲行業,極致服務永遠是王道。
用餐時無意間被戳到爽點,就是顧客路轉粉的最關鍵一步。

同樣是中餐標準化
為何鼎泰豐能賣這麼貴?
鼎泰豐昔日的護城河,很多已經成了中餐標配。
比如鼎泰豐的開放式廚房,在幾十年前是吸引人駐足的一大亮點。

現在不管是火鍋、烤魚還是炒菜,明廚亮灶都只是基礎操作。
鼎泰豐的不打擾式服務,做炒菜的小放牛已經青出於藍勝於藍。
從這些角度看,中餐做標準化和連鎖不難,中餐成為米其林餐廳也不難。
鼎泰豐真正難的是做標準化的同時,還堅持大師手工。
日本壽司界一直有個說法,想要學做壽司,要先煮10年米飯,鼎泰豐的小籠包也差不多。
鼎泰豐從學徒就開始標準化,入職三個月1分鐘要能包4個包子,6個月要能包6個。
一個零基礎學徒,僅僅是把包子包成型就要3個月,1年以上才能讓褶子紋路順一些,成為一個大師傅,至少要五六年。

鼎泰豐的很多大廚,都是從一張白紙培養起來的。

鼎泰豐為了保持手工和大師的傳統,僅人力成本就能佔到50%。
要知道一般開店都會守住一二三原則,即店租佔營業額10%、薪水佔20%、食材成本控制在30%以下。
足夠的員工福利,讓鼎泰豐的離職率僅 2%,有不少員工在職超過20年,這在流動性極高的餐飲行業相當牛。

說起中餐標準化,大家想到的都是機器製作和料理包,從而顯得廉價。
因為不少餐廳在實現標準化後,更願意把工作交給機器,從而節約成本。
像曾經的國民老字號狗不理,為了盈利竟然賣起了速凍產品,主營業務變成了「速凍包子、速凍麵點禮盒、醬滷肉製品」。
鼎泰豐現在還在做一些「虧本」的事。
鼎泰豐的蛋炒飯,有一個專門挑米的崗位,要一粒粒把壞米挑出來;
鼎泰豐的豬肉,買的都是活豬,這就意味著店裡要配置屠宰、分切崗位;
為了用最合適的麵粉,還專門開設了麵粉廠。

在被問到經營成果的秘訣時,鼎泰豐兩代董事長給出了同樣的答案:
一是「容哲學」,「容」就是能吃虧,幹餐飲的吃了不虧就做不長久;二是山西商人堅信的誠信。
正是這兩個點,讓原本屬於路邊攤的包子,能走向世界。
服務的本質,就是衡量你吃虧的底線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