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經與拼多多、快手並列為「下沉市場三巨頭」的趣頭條,最近黯然退市了。
和拼多多、快手一樣,在誕生之初,趣頭條也受到不少非議。但是和它們不同的是,在後續的發展中,趣頭條卻沒能持續升級,最終導致內容和模式都不容於市場。
作者 | 李鑫
來源 | 豹變(ID:baobiannews)
「五環外」是2018年最熱的詞之一。
這一年7月26日,發軔於下沉市場的拼多多在上海和紐約兩地敲鐘,登陸納斯達克,首個交易日股價上漲超過40%。黃崢在上海現場發言時說,拼多多已經有超過3.44億活躍買家。成立2年零11個月便成功上市,拼多多刷新了當時國內網際網路企業的最快上市紀錄。
一個多月後,這個紀錄就被打破了。2018年9月14日,與拼多多、快手並稱「下沉市場三巨頭」的趣頭條,同樣登陸納斯達克,當時趣頭條成立僅2年零3個月。
比拼多多更凶悍的是,首個交易日,趣頭條股價暴漲128%,盤中一度五次暫停交易,創美國當年IPO規模500萬美元以上股票的最大首日漲幅,當天收盤市值46億美元,摺合超過300億。趣頭條創始人譚思亮意氣風發,表示「上市不是結束,而是開始」。
5年過去,拼多多和快手已長成真正的龐然大物,趣頭條卻面臨退市的局面,股價長時間處於1美元之下,市值蒸發了99%。
3月21日,趣頭條宣佈,已於2023年3月14日收到納斯達克關於將股票退市的決定函,並表示不會提起上訴。退市基本已成定局。
根據納斯達克上市規則,上市公司公眾持有的股票市值,要至少達到100萬美元,收盤價應保持在1美元以上。然而,趣頭條未能在180天的寬限期內恢復合規。此外,趣頭條也未能在規定時間內提交2022年中期財報。
趣頭條曾經是商學院重點討論的成功創業案例,如今落得如此慘烈境地,到底發生了什麼?

掘金「五環外」
管理學大師伊戈爾·安索夫曾對企業戰略做出如下定義:弄清你的位置,界定你的目標,明確為實現這些目標而必須採取的行動。
安索夫還提出了一個戰略理論分析工具,即安索夫矩陣。這個矩陣通過兩個維度(現有產品/新產品、現有市場/新市場),把戰略決策分為四個象限。
按照這個矩陣來看,趣頭條選擇的戰略,其實是在「老產品、新市場」發力。
說是老產品,是因為趣頭條基於演算法的內容推薦模式,早在今日頭條中有所體現。要知道趣頭條成立於2016年,而今日頭條成立於2012年。
趣頭條和今日頭條的真正的區別在於,趣頭條選擇了「五環外」,進入了數量更廣也更下沉的三線以下城市人群。這和今日頭條卡位一二線城市人群有顯著差異。
根據官方資料,趣頭條70%的使用者來自於下沉市場,60%的使用者是女性,年齡中位數40歲左右。憑藉小鎮中年,趣頭條與今日頭條實現了的裝機重合度小於20%,可以說,趣頭條就是五環外的「今日頭條」。
當然,僅僅卡位下沉市場的「藍海」還不能成功,還要進行具體的商業設計。
對於趣頭條來說,其早期崛起商業模式的核心,來自對人性的兩個維度的拿捏:收徒制獲得新客戶、金幣體系促進活躍度。
所謂收徒,就是邀請好友,被邀請者就是「徒弟」。每收一名徒弟,師傅就可以獲得金幣和直接的人民幣獎勵。此外,徒弟分享、閱讀、評論新聞,「師傅」也能獲得「進貢」,也即金幣獎勵。
而金幣體系則是對使用者行為的直接激勵,如果使用者閱讀資訊、簽到、完成任務、參與分享等,就可以領取金幣,而金幣又可以兌換人民幣。
這背後的機理是,將使用者的生命週期從:獲取-激活-留存-收入-推薦,轉變為獲取×裂變-激活-留存-收入。
這套裂變玩法,趣頭條每個季度的財報中均有體現。在費用中,趣頭條都會專門列出提升活躍度的「使用者互動費用」(User engagement expenses)和提升使用者數量的「使用者獲取費用」(User acquisition expenses)。
趣頭條的收入來自哪裡?很簡單,廣告。可以說,趣頭條從創立之初,骨子裡就是用廣告基因來做產品,而不是一個新聞的埠。
在盛大遊戲時,趣頭條創始人譚思亮就是廣告業務的負責人,他還曾經創辦過廣告公司。2015年,譚思亮以13.5億元的價格賣掉一手創辦的「互眾廣告」,套現近4億元現金。
對於趣頭條的商業模式,譚思亮曾簡化為不等式M>N。所謂M,是使用者點選廣告產生的營收,N則代表拉新、促活的成本。只要M大於N,趣頭條就能盈利。所以其本質是向使用者買流量後,再賣流量。
憑藉著社交裂變的玩法,2018年上市的趣頭條,2016、2017、2018年的營業收入為0.58億元、5.17億元、30.22億元,複合增速達到恐怖的273%。到了2019年,趣頭條更是衝到55.7億元的頂峰,同比增長繼續增長超8成。而這些收入,幾乎全是廣告收入。

「刷新聞賺錢」失靈了
趣頭條的下坡路也是從2019年開始的。從資料上看,自2019年四季度後,趣頭條收入總體上一路下滑。

趣頭條為什麼快速跌落,可以從三方面觀察。
首先是業務沒有護城河。所謂護城河,翻譯成大白話就是「對手進不來,客戶出不去」的壁壘。如果沒有護城河,企業的業務增長,會進入一種所謂「賊船型業務」的困境,即業務不斷發展,但是客戶不斷流失,無法形成一個穩定的正向疊加結構,難以聚沙成塔。
對於趣頭條而言,雖然深度洞察了人性,利用金錢激勵設計出一整套裂變促進活躍度的方法。但這一打法,同行並無模仿難度。2018年9月,今日頭條針對下沉市場推出極速版,同樣可以做任務賺錢。
當巨頭開始採用類似的動作下場競爭,「看資訊賺錢」就成為了一個不攻自破的壁壘。
況且,趣頭條自己也並未將自己定位成網賺產品。
2019年,趣頭條COO陳思暉接受36氪採訪時表示,自己並不認同把趣頭條定位為網賺模式。「一個月掙6塊錢,使用者幹不了什麼。只能說他留存兩三個月後,在平臺上體驗一些有意思的玩法,然後增加使用者和平臺的關係和粘性。」
而巨頭們相比趣頭條的優勢是,玩法同樣,但內容更豐富,這對其構成碾壓。
根據易觀千帆發佈的2021年2月資訊流APP資料,百度極速版月活已經超過了5100萬,今日頭條極速版也超過了4600萬,而趣頭條只有789萬。
同類產品的競爭之外,其他品類的競爭也將對趣頭條進行跨界打擊。典型如抖音、快手等短視訊的崛起,也分走了大部分移動端流量。
據中國網際網路絡資訊中心第50次發佈的《中國網際網路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22年6月,我國短視訊使用者規模達9.62億,較2021年12月增長2805萬,佔網民整體的91.5%。此外,短視訊的使用者使用時長甚至超過微信等即時通訊應用的使用時長。
趣頭條其實也意識到了短視訊對圖文的衝擊,在前兩年推出了「趣多拍」和「老鐵視訊」兩款產品,但這兩款短視訊APP最終都沒能在市場上站穩腳跟。
最後,由於內容不佳,導致平臺失去競爭力。
2020年7月,央視的「315晚會」曾曝光趣頭條App上存在大量虛假廣告,甚至涉及違法的賭博廣告。這之後,趣頭條被國內安卓應用商店下架,直接導致趣頭條廣告業務的大幅下降。
財報顯示,趣頭條2020三季廣告和市場收入10.63億元,較2019年同期的13.82億元,同比環比均下降23%。反映出,趣頭條過於依賴「黑五類」廣告。
優質內容不多,趣頭條卻選擇停止與自媒體作者的合作。2022年4月,趣頭條方宣佈,將於2022年6月30日停止自媒體創作平臺的服務和維護,並已在4月21日下線了上傳內容的入口,而在6月28日前未提現的創作者則將被視為自動放棄賬戶內的收益、餘額將「自動清零」。
沒有了創作者,內容哪裡來?趣頭條的回應是:「基於趣頭條長遠的內容生態規劃,為進一步最佳化使用者的閱讀體驗,趣頭條與百度等多家第三方內容平臺達成了內容層面的合作。」
模式無差異化,內容無差異化,趣頭條難言有競爭力。

米讀擔不起「全村的希望」
雖然趣頭條停止了和自媒體作者的合作,但在大的業務佈局上,趣頭條依然試圖通過免費內容吸引更多使用者,以此推動使用者和變現能力增長。
這也讓「米讀」成為全村的希望。
米讀是趣頭條2018年5月推出的一款免費閱讀小說App,同時在次年5月推出米讀極速版。米讀不僅入局網文賽道較早,而且僅用半年時間就收穫了500萬使用者。到了2021年,米讀日活使用者數達到1000萬。
從業務模式來看,米讀和核心與趣頭條雷同,都是用免費吸引使用者,再通過廣告變現。

從2020年起,米讀在推動原創、孵化IP上花了不少功夫。比如先後推出扶持原創作者的「平民英雄」計劃、爆款書籍打造計劃;同時推出「天馬行空徵文比賽」等活動,保底分成、流量推薦、現金激勵等方式,擴充創作者隊伍。
但事實上,如果沒有儘快建立起護城河,任何賽道將無可避免地面臨激烈競爭。
米讀所在的網文賽道就是如此。除了要面臨閱文集團、掌閱科技、阿里文學等頭部平臺的競爭壓力外,連尚文學、字節跳動旗下番茄小說、百度旗下七貓小說也是米讀的勁敵。
論IP版權儲備和優質作者,趣頭條無法對抗閱文集團等網文平臺;而要論平臺流量,趣頭條拼不過字節跳動、百度等網際網路大廠;至於自制劇的編輯資源和資金實力,又拼不過背靠網際網路巨頭們的視訊平臺,米讀似乎很難給趣頭條帶來更大的想象空間。
根據QuestMobile2020年12月資料,在免費閱讀平台中,番茄小說、七貓小說、瘋讀小說,分別以6162萬的月活、5434萬月活、月活2371萬,分列前三,而起初排名靠前的米讀已不見蹤影。
2022年3月底,米讀發佈公告宣佈,4月1日起,米讀的簽約作品將陸續轉籤至閱文集團,後續也將由閱文進行運營維護。
自此,這個趣頭條在財報上的唯一亮點就此隱匿。
如何看待趣頭條?總體來說,這家公司創業的時間點、選擇的戰場、初期採取的增長打法都無可非議。但無論是趣頭條App還是米讀,都是在還沒挖出抵禦競爭的護城河時,就被巨頭團團圍住。
究其原因,或許是趣頭條看似迎合了人性,但沒有真正滿足使用者對於內容的需求。以至監管收緊以及巨頭以更好的內容、更優質的品牌心智大兵壓境時,企業瞬間變成待宰的羔羊。
而趣頭條寄予厚望的米讀,雖然在發力內容,但聚焦一二線人群的定位,又讓其無法充分得到定位於三四五線市場的趣頭條APP的支持。這意味著,一旦巨頭以類似的姿勢切入,只能慘淡收場。
商業競爭如履薄冰,一著不慎滿盤皆輸。但稍作反思我們也會發現,迴歸滿足使用者需求的、努力找到增長槓桿商業常識,或能幫助自己在商業競爭中多幾分勝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