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敢為天下先。
作者 | 邱處機
來源 | 邱處機(ID:qiuchuji_1993)
1997年8月6日,蘇州吳江織造廠正在召開一場內部會議。
面對突如其來的亞洲金融危機風暴,臺下二十多名員工的臉上正愁雲密佈,生怕自己丟了飯碗。
「你們不用擔心,這個危機算不了什麼,人總要穿衣服的嘛,大不了我們從頭再來。」臺上一名26歲的年輕老闆安撫大家。
他就是陳建華,現任恆力集團的董事長兼總裁。
過去30年,陳建華從收廢絲起家,趕上國企改革,抓住金融危機,不斷逆勢擴張,搶佔先機,將恆力集團打造成了一個集煉油、石化、聚酯新材料和紡織全產業鏈發展的國際型企業。
據恆力集團官網顯示,公司2021年實現銷售收入7323億元,位列世界500強第67位,在國內民營企業中僅次於京東和阿里巴巴,堪稱是中國最大的民營製造企業。
而在《2022全球胡潤富豪榜》中國榜單裡,陳建華和範紅衛夫婦也以1700億元的財富位列全球第48名,蟬聯江蘇首富。
在談及恆力的發展成績時,陳建華經常會提到:「企業只有敢為人先,跑在別人前面,才能贏得商機!」
01發跡
蘇州市吳江區盛澤鎮地處江蘇省最南端,轄內有一條十餘公里長的清溪河,與浙江嘉興緊密相連。
自古以來,盛澤就盛產絲綢,還與杭州、蘇州、湖州並稱「中國四大綢都」。明代《醒世恆言》中曾這樣描述此地的繁榮:日出萬綢,衣被天下。
如今,盛澤的聲勢更進一步,被大家譽為「中國絲綢第一鎮」。
據盛澤鎮政務服務網顯示,截止2022年6月底,全鎮15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匯聚了2500多家紡織企業、7000多家商貿公司,其中更是有兩家世界500強企業——恆力集團和盛虹集團。
1971年,陳建華正是出生在盛澤鎮以西約10公里的南麻鎮(後併入盛澤鎮)。
不過陳建華不是長在什麼絲綢世家,出生貧寒的他,在童年時期便飽受捉襟見肘之苦。每年幾元錢的學費,他的父母都要為之東拼西湊。
這種日子到陳建華13歲的時候,再也難以維繫,他只好輟學成為一名泥瓦匠,開始自力更生。
如果沒有什麼意外,陳建華可能一輩子就是個泥瓦匠,但17歲的一場事故徹底改變了他的命運。
由於不慎從三樓摔下,陳建華落下了腰椎病,以後都無法從事劇烈的體力勞動。無奈之下,他只能選擇改行。
彼時,蘇州有一類專門的「絹紡廠」,利用農民養蠶、或工廠制絲過程中產生的邊角廢料紡紗制布,而陳建華就把目光鎖定了這項「收廢絲」的生意。
「當時每天騎著腳踏車去收,一天收100到200斤,然後賣給絹紡廠,能掙二三十塊錢,要知道當時很多人的月薪才幾十塊錢。」後來陳建華回憶道。
通過收廢絲積攢一些本錢後,陳建華便開始做起白廠絲生意。白廠絲即生絲,是桑蠶繭繅絲後所得的產品,俗稱真絲。
憑藉自己的誠信和勤奮,陳建華走南闖北,把生絲貿易越做越大。短短几年,他便積累到200萬身家。
在收穫財富的同時,這門生意還讓陳建華認識了自己的妻子——範紅衛。

範紅衛
範紅衛也是南麻鎮人,擁有大專學歷,比陳建華大上4歲。在認識陳建華時,範紅衛是當地紡織廠的一名會計。
由於財務結算,陳建華經常和範紅衛打上交道。一來二去,兩人漸漸暗生情愫,最後得以喜結連理。
夫妻二人肯定沒想到,未來幾十年,他們將相輔相成,打造出一家令人矚目的世界五百強。
02崛起
雖然年僅20歲便擁有百萬身家,陳建華在那個年代絕對屬於鶴立雞群,但他並沒有小富即安。
「幹實業才是真正的事業。從創業之初開始,我就有這樣淳樸的理想,做國家實體經濟中的一塊基石。」後來陳建華接受《證券市場週刊》採訪時表示。
這個機會出現在1994年。
由於民營經濟的崛起,南麻鎮很多鎮辦工廠因為體質僵化的問題,逐漸失去競爭力。其中吳江化纖織造廠更是瀕臨倒閉,早有實業夢的陳建華便決定發起收購。
但起初鎮裡領導並沒有同意,因為之前沒有把集體企業賣給個人的先例。不過隨著國企改革的步伐加快,在吳江化纖織造廠老廠長的幫助下,軟磨硬泡的陳建華最終獲得收購的機會。
以後很長一段時間,為了表示感激,每逢大年初一,陳建華夫婦都會帶著孩子去老廠長家拜訪。後來二人企業越做越大,老廠長便謝絕他們的年年登門。
陳建華能夠拿下吳江化纖廠,可能還跟範紅衛的父親有關。
據《南方週末》報道,收購進行時,陳建華還跟當地銀行申請貸款。相關人士透露,民營企業那時借貸並不容易,需要有抵押或有人擔保,而範紅衛的父親當時在吳江供銷社工作,很有水平。
最終,陳建華以369萬元的價格在1994年5月,成功購入吳江化纖織造廠,開始了他的實業之路。
這一年,他只有23歲。

不過正當陳建華準備大幹一場時,現實卻給了他當頭一棒。自他接手吳江織造廠後,不少員工紛紛出走,留下來的也都無精打采。
一番調研後,陳建華才明白,之前的管理弊病加上一個年輕人的接任,讓大家覺得希望渺茫,這才導致紛紛辭職的亂象。
為此,新官上任的陳建華向工廠管理燒了三把火:
補發全部拖欠的薪資,並一改過去年底才發薪的慣例,定為每月15號按時發薪;
出臺「三不」原則:不擔保、不欠債、不進親戚朋友,杜絕三角債及管理上的弊端;
實行多勞多得的獎勵制度,減少脫產管理人員的數量,避免工廠內部發生腐敗現象。
「民營企業不能搞成夫妻店,必須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建立適合自身發展的科學管理制度。」陳建華後來接受《蘇南科技開發》採訪時提到。
新的管理制度激發了全廠上下的熱情,很多離職的員工得知訊息後也紛紛請求回到廠裡,吳江織造廠頓時變得欣欣向榮。
安穩人心後,陳建華便開始思考工廠的具體業務。
彼時,江浙民營經濟發達,農戶家家有織機,家庭作坊式的小紡織廠更是遍地開花,一種叫做「前道」的工廠也因此應運而生——只將原料加工成絲,然後外發給農戶紡織成布。
前道生意很火,陳建華早就盯上了這塊肥肉。再加上那時市場上流行「水洗絨」面料,生產必須用到網路車,陳建華便淘汰廠裡的200臺傳統有梭織機,引進了網路車。

在眾多做前道生意的工廠中,吳江織造廠最終以規模取勝。
據吳江織造廠老職工王小玉回憶,那時一般的小廠都只有三四臺網路機,而吳江織造廠一開始就購入兩百臺左右,每一臺約60錠。到了1995年,廠裡已經擁有600臺網路車。
由於產能大、出貨快,訂單源源不斷找上門來,甚至一些小廠也把產品委託給吳江織造廠售賣。
陳建華夫婦因此忙得不可開交。那時陳建華幾乎吃住在廠裡,過度的勞累導致他經常流下鼻血;範紅衛也是如此,當時廠裡的採購、銷售和財務都由她一把抓,忙起來常常顧不上吃飯。
辛苦的付出自然也得到了回報。1995年,吳江織造廠便實現盈利1000萬元,到了1996年,更是翻倍至2700萬元。
03豪賭
隨著行情的不斷上漲,吳江織造廠在1997年開始引進噴水織機自主織布,噴水織機的速度是傳統織機的5倍。
不過好景不長,陳建華便迎來了創業以來的第一次危機: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
受風暴的影響,盛澤紡織業一片蕭條,吳江織造廠的生意也大不如從前。
陳建華一度也著急過,不過在內部會議上他還是安撫大家,大不了重新來過嘛。
「那是我經歷的最大一次打擊,但是我想,只要人還要穿衣服,布就不會沒有需求。」陳建華後來回憶道。
於是,他便做出創業以來的第一次「豪賭」:逆勢擴張。
據《中國石油和化工產業觀察》雜誌報道,當時從台灣、日本等地引進的織機價格在短期內下降了50%以上,並且可以延期付款。
別人貪婪時我恐懼,別人恐懼時我貪婪。陳建華便在這個檔口,一舉低價吸納了600多臺噴水織機和3套韓國整漿機設備,「寒冬來臨時,企業不要像蛇一樣進入冬眠,而是要像貓一樣,雖然可以縮在洞裡取暖,但始終要看著外面,絕不放過機會。」後來被問到如何應對經濟週期時,陳建華提出了「貓冬論」。
果然沒過幾個月,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逐漸減小,紡織業迎來了爆發。早就有所準備的吳江織造廠開足馬力,釋放產能,還相繼建立兩個分廠,成為了盛澤當地最大的紡織企業。
「誰的量大,誰就掘到了第一桶金。」原盛澤鎮工業公司副經理沈瑩寶這樣形容那段時間的群雄逐鹿。

陳建華的第二次「豪賭」,是在2008年的美國次貸危機期間。
因為外貿佔比較大,中國的紡織業再次受到打擊。據南麻商會主任金東昇回憶,當時不少紡織企業產品滯銷,現金流緊張。一些中小企業頂不住,便開始向銀行抵押資產。
但與之相反的是,恆力在此期間卻大力進行擴張。
原來彼時江蘇省鼓勵蘇南企業向蘇北轉移,還出臺了項目用地、用電等方面的優惠政策。所以早在金融危機爆發的前一年,恆力便在宿遷開始建設新的工業園。
此後三年,恆力更是在宿遷等地上馬了多個化纖項目:20萬噸工業絲、60萬噸紡絲聚酯、2.5萬噸的倍捻絲…….一舉超過德國企業,成為全球最大的滌綸工業絲生產者。
如此成績也得到省領導的大力肯定。在恆力宿遷工業園二期項目奠基時,恆力還被評為了「全省南北轉移規模最大、速度最快、檔次最高」的項目。
在宿遷的建廠,其實也幫恆力在金融危機期間節省了不少成本。畢竟2008年前後,蘇州的工人工資四五千,而宿遷只要一兩千。
另外在紡織方面,截止2009年11月,恆力的噴水、噴氣織機數量達到12000臺,也成為了亞洲最大的紡織企業,陳建華因此一度被外界譽為「紡織鉅子」。
04先機
「企業只有敢為人先,跑在前面,才能贏得商機。我每時每刻都在提醒自己,要做第一就意味著要付出更多。想領跑,關鍵在於不斷超越。只有這樣,才能成為真正的領跑者。」
陳建華後來接受《第一財經》採訪時談到。
國內紡織業的發展最早是承接海外的產業轉移,先從難度較小的下游織布環節做起,然後再去生產滌綸長絲等中游產品。後來頭部企業做大後,不甘受制於人,便向上遊的石化產業進軍,逐漸實現了產業鏈一體化。
而陳建華在產業鏈的延伸上則總是先人一步。
先說說中游的化纖產品。
2000年左右,中國化纖行業的產能雖然位居世界第一,但一直貼有「低價、低端」的標籤。
隨著中國加入WTO,國內化纖產業不得不面對外國企業的正面競爭。為此,頗有危機感的陳建華不願受制於人,便開始向產業鏈上游邁出第一步。
2002年11月,江蘇恆力化纖有限公司正式掛牌成立,計劃總投資達32億元。在此基礎上,陳建華整合旗下吳江織造廠等企業,於2003年11月成立恆力集團,開始集團化、規模化發展。
「要做就做最好的,要做就做第一」。一向追求卓越的陳向華剛進入化纖行業,便瞄準高端的全拉伸絲。
一開始同行並不看好,但恆力不但在2004年順利投產80萬噸/年的熔體直紡項目,還在2007年正式投產20萬噸/年的超亮光絲項目,一舉打破一直被國外壟斷的中高檔有光絲市場。

再加上前文提過,在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陳建華力排眾議,上馬工業絲和紡絲聚酯等關鍵項目。到了2011年,恆力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滌綸長絲生產企業,常被外界稱為「小臺塑」。
而事實上,陳建華與臺塑集團創始人王永慶私交甚好,後者是台灣乃至全亞洲的商界傳奇。
據接近陳建華的人士透露,王永慶將陳建華夫婦當作子女一樣看待,其他企業都未曾參觀過臺塑的生產車間,但恆力的員工卻能進去體驗學習。
陳建華也投桃報李,多次在公開場合表達過對王永慶的崇拜,並聲稱臺塑就是恆力的學習榜樣。
再說說上游的石化產品。
雖然恆力在金融危機期間實現跨越式發展,但陳建華沒有沾沾自喜,而是從側面看到了自身企業的發展弊端:產能無法把控、缺乏核心的定價權。
化纖行業的上游,是石化產品PTA(精對苯二甲酸)和PX(對二甲苯)。按照流程,從石油中提煉的PX能夠生產PTA,而PTA則是生產滌綸等化纖產品的重要原料。

煉化、紡絲產業鏈
據恆力石化董秘李峰透露,2010年左右,大部分PTA的產能主要集中在國外企業手中,國內PTA供給一度緊缺,無法滿足恆力的化纖產能需求,公司經常面臨原材料短缺而減產的風險。
為了再也不被「卡脖子」,陳建華決定挺進石化產業,自建PTA工廠。
2010年1月25日,恆力在大連長興島和管委會簽約,正式宣佈投資260億元建設石化產業基地。

其實陳建華早就想在江蘇省內佈局PTA項目,同行一般也是圍繞自己原有紡織產業進行佈局,所以他最初把目標基地選在了南通市。
但由於南通緊鄰長江,又靠近上海,化工項目難以落地。在等了兩年也沒有拿下批文後,恆力這才選擇北上長興島。
長興島地理位置優越,是PTA乃至未來PX的理想生產基地。當然,陳建華滿意的不僅是位置,還有當地的主政官員——時任遼寧省委書記的王珉。
王珉曾任蘇州市委書記,在2009年調任至遼寧省委書記,和陳建華頗為熟悉。
據《財經》雜誌報道,恆力石化的長興島項目受到王珉的高度重視,未審批就已經開始動工。而國內同行的PTA項目集中在2011—2015年興建,恆力又先人一步。
這種鼎力支持,從《長江商報》的報道中也可以看出:「長興島管委會招商6天后,陳建華便前往大連完成了考察,14天后簽署協議,3個月完成奠基,6個月完成全部採購,7個月設備就安裝完畢。」
僅僅兩年過去,恆力石化就建成了當時全球產能最大(440萬噸)的PTA工廠,當年銷售收入更是接近500億元。
陳建華一時意氣風發,恆力石化在遼寧的發展也是順風順水,不過中間倒是發生了一個小插曲。
2016年3月4日,原遼寧省委書記王珉因涉嫌嚴重違紀接受組織調查,陳建華也隨之被帶走協助調查。
最後王珉以受賄罪被判處無期徒刑,而陳建華失聯一個多月後則被安全釋放,重新執掌恆力集團。
05突圍
解決完PTA的需求後,紡織化纖企業依然面臨PX卡脖子的問題。這一生產PTA的重要原料需要從石油中煉取,而石油煉化則一直由國企壟斷。
這種壟斷,直到2014年國家發改委制定《石化產業佈局方案》才被打破。
方案指出,國家正式向民營企業開放石油煉化領域,並規定了包括大連長興島在內的七個石化基地,要求石化項目原則上在七大基地內建設。
由於提前佈局,恆力成為第一個拿到建設大煉化項目資質的民營企業,並獲准在長興島啟動計劃投資760億元、產能2000萬噸/年的煉化一體化項目,該項目當年還進入了國務院振興東北的重點項目名單,備受關注。
當然除了恆力,從2015年開始,江浙一帶不少的大型民營化纖紡織企業,也紛紛投入大量資金向上遊的石化領域擴張,嘗試打通從煉油、石化到化纖甚至紡織的全產業鏈,其中就包括恆逸石化、榮盛石化和東方盛虹等企業。

不過相比他們,恆力投產的速度更勝一籌。
2017年4月,恆力石化的煉化項目開始破土動工。在恆力開工的同時,其他基地的民營煉化項目尚處於審批階段或剛剛獲得審批。
而恆力在業內一向以大幹快上的「恆力速度」著稱,在陳建華的親自監督指揮下,原計劃兩年半建成的項目,最終僅用了19個月,後面打通生產全流程也只用了3個月,刷新了全球石化行業的最快紀錄。
由於彼時國內PX的產能嚴重不足,早生產就意味著早賺錢。同時因為石化產業體量巨大,紡織化纖企業上馬石化項目後,經營現金流會迅速變大。
據恆力石化財報顯示,公司2019年營收破千億,較2018年增長約400億,增幅超60%;淨利潤破百億,較2018年增加近兩倍,成為了2019年最賺錢的民營石化企業。
而到了2021年,恆力石化的營收和淨利潤更是分別達到1980億元、155億元,在國內僅次於中石油和中石化這「兩桶油」。
06隱憂
恆力石化高速發展的同時,也面臨不小的壓力。
首先是資產負債率高居不下。
與其他民營企業合資建廠不同的是,恆力石化的擴張完全是自掏腰包,風險獨擔。
這種模式就註定,恆力石化會揹負更高的初期資金成本和負債規模。
當然融資的渠道不只借貸。2016年3月,恆力化纖還成功借殼大橡塑登陸A股,成為一家上市公司,並在2018年將煉化項目和PTA項目注入其中,改名為恆力石化。
不過即使如此,到了2019年,恆力石化的總負債也達到1300億,資產負債率接近80%,超過其他民營石化企業。
而截止2022年6月底,恆力石化資產負債率依然還有74.96%。其中短期借款高達682.55億,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為71.01億元,合計超750億元。
但恆力石化的貨幣資金只有255.18億元,根本無法覆蓋短期債務。不過考慮其良好的經營現金流和產能的逐步釋放,短期之內應該還是可以應付。

其次是淨利潤率持續下滑。
實際上,當企業佈局的產業鏈足夠長時,不僅可以將中間環節的產品進行單獨銷售,還能起到一定抵禦風險的作用,這也是陳建華不斷向上遊佈局的原因之一。
不過這種做法的缺點是,由於各板塊競爭激烈程度不一,會在一定程度上拉低整體的淨利潤率。
因此,不論是毛利率22.89%的煉化產品,還是只有2.34%的PTA,甚至是毛利為負的其他板塊,恆力石化都要兜著。
這也直接導致恆力石化各個業務板塊營收佔比的變化。原來化纖產品能夠佔總收入的近100%,但到了2020年只佔10%左右,恆力石化目前大部分的利潤還是來源於煉化產品。
不過伴隨其他民營石化企業煉化項目的相繼投產,恆力石化的淨利潤率再次受到挑戰。
尤其是榮盛石化旗下的浙江石化,其4000萬噸/年的煉化項目超越恆力石化,成為全球單體規模最大的煉化一體化項目。
所以儘管恆力石化2021年的營收比榮盛石化多出209億元,但其淨利潤卻比後者少上81億元。
而在大家的爭相投產下,我國2022年PX的產能不僅可以滿足國內的需求,還能出口到國外。產能過剩下,恆力石化的淨利潤率或將進一步下滑。
結語
從一匹布到一滴油,恆力集團在產業鏈上的不斷延伸,既是企業對自身戰略安全的考慮,也是陳建華對個人使命的踐行。
「我20歲不到就有百萬資產了,可以說早早就對財富看淡了,但是我有一種使命感,也許就像我的名字一樣,賦予了我用實業建設中華的使命。」
陳建華在接受《紡織服裝週刊》採訪時說到。
可能有人會覺得有點務虛,但正是這樣一批民營煉化、化纖、織造企業的崛起,才打破很多國外企業的壟斷,使得中國相關產業愈發強大。
作為領頭羊的恆力,自然功不可沒。
儘管已經取得驕人的成績,但恆力顯然沒有躺在過去的功勞簿上沾沾自喜。
最近無論是引進溼法鋰電池隔膜生產線,還是投資綠色多功能紡織新材料項目,都是恆力對自身業務的不斷變革。
這種與時俱進,正如陳建華經常告訴員工那樣:「什麼樣的時代,就做什麼樣的事。」
不過恆力近幾年的發展步伐確實較快,如何在規模、利潤和風險之間取得平衡,可能是陳建華夫婦接下來要考慮的重點。
主要參考資料:
1、恆力集團官網
2、《化纖鉅子「豪賭」記》,高凡婷,國企管理·石油經理人
3、《恆力石化:百億利潤正是航程起點》,海哥的投資筆記
4、《起底蘇州首富陳建華:盲目過度擴張釀苦果》,尹永光,長江商報
5、《中國女首富易主:從收廢絲到煉石油,與丈夫打造7000億財富王國》,衛琳聰,南方週末
6、《「失聯」首富迴歸,再掀世界級產業爭霸戰》,孔令娟,華商韜略
7、《年入7300億,這對江蘇夫婦憑啥?》,馮晨晨,市界
8、《恆力集團陳建華:什麼時代做什麼事》,證券市場週刊
9、《紡織鉅子的紡織人生》,沈文榮,蘇南科技開發,10、《化纖鉅子,恆力為之》,李曉慧,紡織服裝週刊
*免責聲明:本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創業家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