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謀中國,越來越不受英國ARM控制,也直接影響了日本軟銀的一個大計劃。
最近,全球晶片行業,正在中國上演一場「甄嬛傳」。
「宮鬥」的主角,是日本軟銀、英國ARM和安謀中國。
我們先理一理三者的關係。
英國ARM,正解局也介紹過這家全球晶片設計商,他們自己不生產晶片,而是通過向半導體制造商出售設計圖等智慧財產權來獲得收入。

ARM商業模式
資料顯示,全世界超過95%的智慧手機和平板電腦採用的都是ARM架構。
可以說,ARM架構壟斷了手機晶片市場。
然而,英國卻於2016年將ARM賣給了日本軟銀。
現在,英國ARM隸屬於日本軟銀集團。
安謀中國,是英國ARM在中國設立的合資公司,大致相當於開在中國的分公司。
打個不恰當的比喻,日本軟銀是爺爺,ARM是爸爸,安謀中國就是孫子了。
4月29日,安謀中國宣佈,其董事會依據公司章程及相關法律法規通過一致決議,聘任劉仁辰先生與陳恂先生擔任安謀中國聯席執行長,並依法完成工商登記。

工商登記資訊
就在同一天,安謀中國又發佈公告,聲稱從未做出相關公司決議,本公司也從未向深圳市市場監督管理局提交過前述工商變更登記的申請。

安謀科技的聲明
前後矛盾,到底是怎麼回事?
這裡,就要講到日本軟銀、英國ARM與安謀中國之間的「宮鬥」。
「宮鬥」表面上的核心,是高管之爭。
安謀中國現任董事長兼任CEO是吳雄昂。
2020年6月,英國ARM援引《公司章程》和《合資合同》相關條款,以危害到了安謀中國的發展、公司股東以及利益相關者為理由,宣佈解除吳雄昂的職務。
然而,這一決定遭到安謀中國的嚴詞拒絕。

安謀中國聲明
爭來爭去,最後,不了了之。
爸爸要換兒子的保姆,兒子有什麼底氣拒絕呢?
安謀中國還真有底氣。
這是因為,安謀中國的股權結構中,英國ARM佔股49%,中方資本佔股51%。
安謀中國一直宣稱,自己是一家獨立運營、中資控股的合資公司。

安謀中國的官網介紹
在安謀中國看來,所謂的「爸爸」英國ARM,因為不足以控股,所以無權直接插手,亦無權換掉自己的「保姆」。
安謀中國越是這麼想,英國ARM越想換掉安謀中國的「保姆」。
「宮鬥」的核心,已不是高管之爭,而是控制權之爭。
安謀中國,越來越不受英國ARM控制,也直接影響了日本軟銀的一個大計劃。
在《美國400億美元買下英國晶片巨頭,中國要做最壞打算》一文中,我曾介紹過,日本軟體收購ARM之後,有點後悔,於是想將其賣給美國英偉達。(點選標題即可閱讀)
2020年,英偉達給開出660億美元的天價。一旦交易成功,將是晶片行業有史以來最大的收購案。

新聞報道
這筆交易,最終因為監管原因,失敗了。
賣不掉,日本軟銀又動了讓ARM上市的念頭,這也是一個套現的好辦法。
今年2月,軟銀執行長孫正義表示,ARM「最有可能」在紐約納斯達克股票市場上市。
最近,訊息人士稱軟銀希望IPO在2023年3月底之前進行,這意味著ARM需要按照上市程序在今年6月至9月之間完成審計。
ARM要上市,安謀中國成了一大障礙。
美國《外國公司問責法案》規定,如果外國上市公司連續三年未能提交美國上市公司會計監督委員會所要求的報告,美國SEC有權將其從交易所摘牌。
安謀中國過於獨立。ARM無法向美國審計部門提供安謀中國的賬目。
這意味著,ARM即使上市,仍然面臨退市的風險。
因此,日本軟銀採取兩手準備:
一是將ARM公司持有的安謀中國的股份,轉讓給了軟銀旗下的一個獨立實體公司,玩了一出左手倒右手的戲碼。
二是換掉安謀中國原高管,再次奪回控制權。
這才有4月29日「宮鬥」的一幕。
「宮鬥」中的法理,暫不分析,這需要專業人士分析。
這裡,我們不妨展望一下「宮鬥」對中國晶片產業的影響:
其一,無論結果如何,都不大會影響ARM在中國的業務。
畢竟,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晶片市場,已佔ARM全球市場的30%。
ARM不會主動放棄這塊蛋糕。
其二,一個謀求獨立的安謀中國是有利於中國晶片發展的。
事實上,安謀中國一直宣稱自己是一家獨立運營、中資控股的合資公司,也一直在自主研發產品。

安謀中國的產品線
資料顯示,安謀中國本土創新團隊人數三年翻番達800人,自主核心技術研發專利100餘項,成功發佈了5條全自研產品線。
2021年本土客戶基於自研IP晶片出貨量超過1億,國內客戶自研IP授權超過100個。
成績確實不錯。
如果「宮鬥」後,安謀中國失去獨立性,放棄自主研發之路,那確實是中國晶片產業的損失。
其三,技術比股權、印章更重要。
雖然中資控制安謀中國的大部分股權,雖然現高管掌握著安謀中國的印章,但要看到,安謀中國的技術,還是來源於ARM。
安謀中國現在的主要業務,來源於ARM的永久授權。

安謀中國的商業模式
如果ARM取消給予的授權,安謀中國也就失去了立身之本。
鬥來鬥去,斗的還是核心技術。
這才是這場「宮鬥」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