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不少網友被一瓶醬油搞瘋了。
據《經觀直播》報道,有消費者在一瓶海天醬油裡,發現了十多條蠕動的蛆蟲。
那場景,就不放圖了,要多yue有多yue。

這種情況,不是第一次了,讓海天飽受爭議。

但這些還遠遠不是海天最大的危機。
在中國,海天醬油的市佔率高達15%,行業老二老三加起來,都不到它的一半。
靠著一瓶小小的醬油,海天的市值一度超過7000億,比中石化還高,被稱為「醬油茅」。

圖源:華經產業研究院
如今,「醬油茅」卻跌落神壇!
2021年初至今,海天市值蒸發了3000多億,相當於跌去了1.5個萬科,13個泡泡瑪特。
穩坐行業第一寶座,海天卻被自己打敗了。

賣醬油的千億巨無霸,比賣石油還賺錢
就在二十年前,海天的發展還堪比爽文男主。
80年代,海天的重點市場在華南,當地有個強勁的競爭對手:致美齋。
致美齋作為中國四大醬園之一,在中國做了幾百年的醬油,靠著老字號的口碑積累,成為廣東巨頭。
但是海天很快就取代了致美齋的地位。
核心在於:瘋狂擴張產能。
當時的同行,用的還是傳統醬油生產方式,效率低,規模小。而海天認為人們生活水平在提高,滿足龐大需求的關鍵,就是提升產量。
所以在剛賺點錢的時候,海天就豪擲3000萬巨資,引進了國外生產線。

此後,海天的步伐越來越大,2005年直接砸了10個億,建了一座100萬噸的生產基地;2008年又引進了10條德國自動化生產線,把生產醬油過程中的119道生產工序全部實現了自動化。
比別的廠產出更快,而且更便宜,海天不僅打敗了致美齋,還拿下整個華南市場。
接下來,海天又放了三大狠招,徹底制霸全國市場。

1.瘋狂營銷,砸錢上央視
如何在最短時間家喻戶曉?海天盯上了收視率最高的新聞聯播。
一來通過日播節目,高頻率洗腦;二來通過央視背書,坐收全國人民信任,可謂一舉兩得。
為了加強記憶點,2000年,海天給所有產品都換上印有巨大「海天」兩字的新包裝,讓新包裝的產品登上央視黃金時段廣告。
同時,海天還成為第一家豪氣買下新聞聯播片頭的整點報時廣告的品牌。
靠著魔性廣告,海天成功出圈,「用心晒足每一瓶醬油」的廣告詞火遍大江南北。

瘋狂砸錢營銷,還請過汪涵做代言人
最狂的時候,海天甚至喊出了「有人煙處,必有海天」的口號。
2.搞定經銷商,把渠道做到極致
「有人煙處,必有海天」,後來證明並不是吹噓。
1998年,海天就開始走「農村包圍城市」路線,搶佔下沉市場。
同時,為了絕殺美味鮮(廚邦)、加加、李錦記、千禾等對手,海天直接祭出了大招:
在一個區域設置兩個以上的經銷商,讓其內部競爭,哪怕先款後貨,經銷商都鉚足了勁幫海天賣貨。
2021年年末,海天經銷商數量已經高達7430家,做到了省市100%覆蓋,縣城覆蓋率90%以上。相比之下,中炬高新、恆順醋業、千禾味業分別為1748家、1829家、1899家,差距明顯。

網上曾有段子:一個白領上完班回到小區,想在超市買瓶醬油,看到的是海天;一個農民插完秧路過村口小賣部,想買一瓶醬油,看到的也是海天。
3.瘋狂推新,讓對手無路可走
海天還是不折不扣的推新狂魔。
海天每個月就會推出一款新品,單就醬油一類,就研發了50餘個品種,而海天所有的醬油調味產品,已達200餘種。
在龐大的產品線中,跑出了幾個大爆品:金標生抽、草菇老抽、上等蠔油、黃豆醬、味極鮮,年銷售額均超10億。

就此,醬油、蠔油和調味醬,成了海天的三駕馬車,讓它的發展如日中天。
2014年,海天成功上市。到2021年初,7年股價暴漲26倍,市值一度超過了萬科、中石化。
賣醬油竟比賣房賣石油更賺錢,也只有海天做到了。

燒光27億還是賣不動,海天費力不討好
然而僅過幾年,海天就走上了下坡路。
刀哥算了下,從2016年到2021年,海天在6年的廣告費,就砸下近27億。
然而醬油賣不動了。打開海天財報,2018到2021年,海天的醬油,營收同比增速從15%腰斬到8%。
蠔油、調味醬也一樣。今年上半年,蠔油的增速降為3.69%,調味醬更是倒退成負數。
與其呼應的是,海天這兩年頹勢明顯:
2021年,海天的營收增速跌為個位數,而5年前,這個增長率還在20%以上。
醬油賣不動,跟人們需求放緩有關,從2014年到2020年,我國調味品市場規模從2595億元增至3950億元,年均增長率僅為7.25%。

行業大環境固然有影響,但根源在於,海天以往的優勢正在喪失。
首先,醬油不是一個門檻高的生意,隨著對手的發力,海天的產能優勢,已經不算稀缺。
如今中炬高新的產能達170萬噸,千禾味業60萬噸,恆順醋業也將達到40萬噸。
在一超多強的情況下,眾多對手加起來產能已經逼近海天,海天很難「一個打十個」。

其次,海天在渠道上的轉型,同樣慢了一拍。
有業內人士指出,這兩年疫情影響,社區團購佔調味品銷售額的比重已高達10%。
不是海天不想發力線上,實在是社區團購的弊端,讓海天進退兩難。
社區團購的超低折扣,會擾亂定價體系,反過來也會讓海天的線下渠道優勢受影響。
而另一邊,對手就沒有這麼多負擔,把社區團購玩到飛起,千禾味業的線上營收在20%以上;中炬高新的餐飲渠道只佔20%,其餘8成都是供應零售、電商等渠道。

如果說過去海天靠著鋪天蓋地的人海戰術,線下渠道做到壟斷,暫且高枕無憂。
那麼這兩年,線下受到疫情劇烈衝擊,終於讓海天感受到陣痛,在2021年報上不得不承認,過去一年面對「社區團購惡性競爭」。
海天不是沒有意識到危機,可社區團購早已不是藍海,即使砸錢加緊入局,到了今年上半年,海天的線上份額僅有4%,論規模很難與小弟相比。
海天作為老字號的口碑優勢也在逐漸消散。
最近,網友在日本買了一瓶海天醬油,發現配料表十分簡單,跟國內完全不同,質疑海天在雙標,對此,海天從未回應過。

海天在成分標註還存在貓膩。2018年,海天被江蘇省消保委點過名,因為實際營養素參考值(NRV)為1.5%,海天給自己標為1%,之後海天寫了一封很長的聲明,通篇只表達一個意思:「我沒錯」。

圖源:財經網
多次被曝光的生蛆事件,海天也是把鍋甩給消費者儲存不當,從未道過歉。
各種負面疊加,數千億泡沫破滅,讓巨人海天,狠狠摔了一跤。


砸7億研發,為什麼卻越賣越慘?
刀哥認為,真正拖累海天的,是創新力不足。
就拿海天曾經的爆款產品草菇老抽來說,最大的亮點,是炒菜上色能透亮,與其他牌子形成明顯差異。

尷尬的是,後面海天每年砸下5個億做醬油,卻沒能複製出下一個「草菇老抽」。
同行們可不會閒著,對手千禾味業盯上了高端醬油,瞄準人們減鹽、無添加劑需求,第一個喊出「零添加」概念。
當海天反應過來,千禾味業已經靠著獨家專利,在存量市場撕開了一條口子,這些年勢頭越來越猛,已不是海天能輕易絕殺的了。
今年上半年,千禾味業的醬油營收增速為10.47%,總營收增速更是高達34.53%,與海天的個位數增速形成明顯反差。

小弟鑽大哥的空子,三駕馬車跑不動了,焦慮的海天,為了掩蓋產品創新的不足,開始走起野路子。
海天的風格是:瘋狂擴張。
火鍋底料、飲料、腐乳、芝麻油、白砂糖、食用油……海天做得越來越雜,也離自己的擅長越來越遠。

能力不夠,拿錢來湊,看看海天的財報就知道,過去一年,在新業務上砸了7億。
然而大部分產品都成了炮灰。刀哥發現,愛果者蘋果醋在海天官方旗艦店月銷量只有25,胡蘿蔔汁也只有23,不敢想象這是醬油一哥的成績。
甚至有的飲品遭人嫌棄。正如網友所說,我直接買喜茶蜜雪冰城不香嗎?

海天不缺錢,不缺研發,不缺人才,為何爆品神話失靈了?
讓海天創新力越來越弱的,歸根結底是對爆品的急於求成。
光在2020年,海天就一口氣推出了9款火鍋底料,2021年初推出食用油,僅隔5個月又賣起了大米。
可想而知,如此快的節奏下,在包裝、口感、功能賣點上,海天的產品都是中規中矩,跟對手完全沒有差別。
食用油「油司令」,海天主打的「零添加、只有一種純油」概念其實並不新鮮,2018年,《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植物油》(GB 2716-2018)中曾提及,單一品種的食用植物油中不應摻有其他油脂。
再如海天的胡蘿蔔汁,主打的「0脂肪、0甜、0防腐劑」賣點也不亮眼,4年前,元氣森林就已經喊出。

有人曾拿海天打趣過萬科總經理鬱亮,賣房子不如賣酒的,現在連賣醬油的也不如了。
鬱亮給了兩個字:服氣。
僅過了一年,讓房地產大佬心服口服的海天,被自己絆住了腳。
參考資料:
閨蜜財經.《「醬油茅」失色,海天味業上半年增速萎靡,毛利率9年最低》
市值觀察.《醬油一哥丟了3000億,這事兒大嗎?》
邱處機.《一瓶醬油,幫這名廣東佬賺到了1100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