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悶聲真的發大財。
來源|21世紀商業評論(ID:weixin21cbr)
記者丨覃毅
編輯丨韓璐
將華為騰訊甩在身後,一家低調的廣東公司意外出圈。
今年10月,總部位於深圳的正威集團,登頂「廣東民企100強榜單」。
這家未上市的巨頭,實際年營收達到7227.54億元,相當於每天進賬20億元。2013年開始,就陸續入選世界500強、製造業500強等榜單。
「一哥」龐大的財富,來自於礦產。據統計,正威在全球範圍內有20多座礦山,其銅礦儲量2400萬噸以上,價值超10萬億元。其創始人王文銀被稱為「世界銅王」。
2020年至今,銅價從4萬/噸上漲到6.5萬/噸,王文銀的資產水漲船高。這位55歲的企業家,在今年發佈的《2022胡潤全球富豪榜》中,以1000億元身家排在第120位。
手握重金,王文銀要把雪球越滾越大。
01
冷門生意
正威所在領域是銅礦金屬材料的加工開採,資源型企業聽著冷門,實則關聯幾乎所有制造業。
有研報顯示,國內銅礦對外依存度較高,銅礦石主要應用在電力、家電與交通運輸業,行業地位舉足輕重。

「基礎金屬處在產業鏈上游,銅更是製造業成本的風向標,在金融市場素來有‘銅博士’的叫法。」芝商所特約講師甘燦榮向《21CBR》表示。
作為經濟前瞻,近年來銅價波動加劇,從2020年的3.5萬元/噸翻倍到7.8萬元/噸,後快速下跌至4萬元/噸再反彈至6.5萬元/噸。
甘燦榮認為,價格波動在銅價的歷史走勢中十分常見。家大業大的正威,便是在銅價漲跌中,「人棄我取」,賺得盆滿缽滿。
王文銀及公司的市場動態不多,幾乎只有關於版圖擴張的。近兩年,正威開始進入下游,通過需銅項目來賺更多的錢。
據不完全統計,自2021年以來,正威已在溫州、蘭州、韶關、梅州等全國多地投建新材料項目,累計投資逾千億元。

正威的投資方向是產業鏈協同,比如與黃山高新區的合作,就是先成立供應鏈管理公司,同時著手設立高鐵導線加工企業。
王文銀的想法,是通過「大增長極、大產業鏈、大產業城」的發展模式,補足公司短板,從上游資源,走向製造鏈的中下游。
今年初,正威潛陽新材料產業園項目開工,這個投資100億元的園區涉及精密導體及特種線纜、高分子材料、新能源電池材料等產業,既涉及金屬新材料,也涵蓋非金屬新材料,給正威拓業打下基礎。

按王文銀預估,該產業園每年的產值將達80億元。
「市場的發展邏輯和成長性,在於企業能否控制好上下游兩端,更好地獲取加工利潤。」
甘燦榮分析,正威積累了礦產原料產能,上游議價權高,隨著銅礦應用逐漸從電器類走向資訊化產品,高端銅加工的利潤會提升不少。
02
謀求轉型
銅業外,王文銀看中了晶片半導體業務,藉此不斷延伸觸角至大資料、物聯網、人工智慧等領域。
早在2008年,正威收購了韓國三星五廠全部半導體設備,建立了正威半導體制造產線,進軍半導體領域。
近兩年,半導體市場熱度空前,正威也動作頻頻。
2017年,正威入股正威新材,後者原是收購來的上市公司,主營玻璃纖維深加工製品、玻璃纖維複合材料等業務。
去年,正威新材以現金收購方式,買下了天健九方旗下兩家子公司不低於51%的股權。
天健九方是一家專注於毫米波積體電路晶片、毫米波多功能晶片設計等業務的企業。對於此項收購,業界猜測,公司想借此剝離傳統資產。

從雙方的合作約定看,確有一定依據。初期,雙方想法是將天健九方相關業務訂單、對應的SIP封裝多功能晶片產品及智慧財產權等注入正威新材。
後經協商,雙方達成一致,收購主體上升為母公司天健九方。
今年的一次業績說明會上,正威新材董事張劍滔公開回應稱,收購實為轉型需要。「現有主業已無法匹配公司的價值量級,年內要有實質性效果。」
張劍滔提到,「董事長(王文銀)領導正威集團在第三代半導體領域構建完整的產業鏈,借道一定的自然資源優勢,在新能源動力材料領域形成從鋰鉀錳礦資源與規模化生產、碳酸鋰、三元材料、儲能等清晰、完整的產業鏈。」
正威集團傾向於讓正威新材形成集無人駕駛導航晶片、新能源汽車動力材料及儲能為一體的產業集群。
「公司的中長期發展戰略目標是,成為碳中和戰略實施過程中功能性材料行業的領導者。」正威新材在投資者活動中回覆稱。
去年,正威還參與了海威華芯的增資擴股,成為其第一大股東,繼續加碼半導體領域。

來源:海特高新公告截圖
看得出來,「有錢任性」的王文銀正謀求新增長極,一系列資本操作能否順利落地,仍需時間驗證。
03
順勢而為
比起銅業和半導體,真正不為外人道的,是王文銀同時橫跨了金融、地產界。
去年11月,王文銀花了160億,從中靜系手中獲得了徽商銀行19.77億股份。
外界才關注到,王文銀在金融領域的佈局——在徽商銀行之前,正威就入股了蘭州銀行,成為第六大股東。
今年年初,蘭州銀行在深交所上市。
記者經過股權穿透發現,2016年,王文銀就成立了正威金融控股,藉此控股嘉翊創業投資、私募基金旗笙投資等金融業相關公司主體。
這些公司幾乎從未公開披露過任何業務佈局,與王文銀本人一樣神秘。
在地產界,王文銀動靜最大的一次是曾經加入某頭部地產商的戰投,並在全國都有一些房地產投資業務。
最新的工商資料看,王文銀的地產業務主要集中在重慶、內蒙,在業界沒有什麼存在感,近一半公司都在2018年前後註銷了。

此前有媒體報道稱,王文銀曾擁有實際控制權的277家公司中,房地產、置業公司超過55家。現在看來,他早就激流勇退了。
「近年來,以發展產業投資與產業新城開發、戰略投資與財務投資、交易平臺等業務為主。」對當前公司發展重心,正威官網給了定調。
行業人士向《21CBR》表示,「某種意義上,推動房地產業務向產業經濟(以產業園區為代表)發展不失為一條業務調整的路徑。」
對集團長遠發展,王文銀曾表態「正威國際要力爭達到萬億營收、萬億市值。」
公開採訪中能熟背《道德經》的他,的確奉行一套隱士哲學:只做不說。
「一位優秀的企業家,必須是一位優秀的哲學家。」他說,要成就十萬億的企業,需要對世界的規律有刻骨銘心的理解和把握。
眼下他主導的這場「梳理老資產、注入新動力」的商業變革,是要順勢補上棋盤上的缺子。
題圖:王文銀 來源:正威官方公眾號
*免責聲明:本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創業家立場。
虛位以待,職等你來!
↓↓↓

50+經典商業案例
200+商業大咖實戰課
幫助數萬名創業者走向成功
黑馬加速雲VIP月卡限時體驗
(掃描下圖二維碼免費領取)
↓↓↓

更多精彩內容,盡在創業家視訊號
↓↓↓
關注黑馬傳播矩陣,get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