螞蟻不姓馬,馬雲在幹什麼?
作者 | 肖木 木梔 編輯 | 江淼
來源 | 鳳凰 WEEKLY財經(ID:fhzkzk)
2023年第一個週末,攪動風雲的是馬雲本雲。
先是1月7日,螞蟻集團發佈公告稱,主要股東投票權發生變化:馬雲的表決權由53.46%降為6.2%。通俗地說就是「螞蟻不再姓馬」。
緊接著,1月8日,阿里巴巴集團在港交所公告稱,馬雲先生將不再控制君瀚和君澳持有的螞蟻集團多數投票權。
同日,恒生電子也公告,實際控制人權益發生變動,變動後公司實控人將由馬雲變更為無實際控制人。
與此同時,螞蟻集團間接持股5.54%的金橋資訊也公告,馬雲已不在公司擁有權益。
後面三家公司公告的內容,都與7日螞蟻集團股東投票權的調整有關。
2天,4份公告,馬雲連失螞蟻集團、恒生電子兩公司實控人地位。有人感嘆:「馬雲的時代已經過去。」
自2019年9月卸任阿里集團董事局主席以來,馬雲就很少在公共視野露面。元旦前眾多媒體記者期望能在世界浙商大會上見到他的身影,但也未能如願。
2022年12月24日,因疫情拖延一年的第六屆世界浙商大會在杭州舉行,浙江共招引項目78個,協議總投資3699億元,創下歷屆之最。火熱的大會現場,缺少了一個重要的主角,浙商最有代表性的人物——馬雲始終沒有出現。
浙商總會自2015年成立以來,每兩年開一次的世界浙商大會,已經成為浙江省規模最大、規格最高、影響最廣的浙商盛會。往屆大會,身為總會會長的馬雲都是本人出席,會場開幕後,作為壓軸大戲的即興演講,金句頻出,一直是眾人最期待的環節。這一屆大會,因馬雲的缺席,失去了這個精彩的環節。
此前的12月初,浙商總會換屆,全國工商聯副主席、正泰集團董事長南存輝當選為會長,馬雲卸任浙商總會會長,仍擔任浙商總會顧問。
馬雲最近一次露面是在泰國。據泰國《民族報》報道,1月5日,馬雲現身泰國曼谷Rajadamnern泰拳賽館觀看比賽。馬雲被媒體拍到被擺出要與泰國傳奇泰拳選手班差邁(Buakaw Banchamek)過招的架勢。

泰國媒體有關馬雲的報道網頁截圖
第二天,他還去了曼谷一家網紅餐廳,並與主廚合影。照片中的馬雲面露微笑,兩鬢已花白。
01螞蟻不再姓馬
1月7日,螞蟻集團官網發佈《螞蟻集團關於持續完善公司治理的公告》,核心內容是螞蟻集團主要股東投票權的變化,從馬雲及其一致行動人共同行使股份表決權,到包括螞蟻集團管理層、員工代表和創始人馬雲在內的10名自然人分別獨立行使股份表決權。
調整之後,馬雲的表決權由53.46%降為6.2%。通俗地講,就是螞蟻集團不再是馬雲說了算,變成了沒有實際控制人的狀態。

公告表示,本次調整後,螞蟻集團的股份表決權更加透明且分散,這是對公司治理結構的進一步最佳化,將對螞蟻集團的持續穩健發展起到促進作用。
螞蟻集團原先的股權架構下,馬雲用很小的持股比例就實現了對螞蟻集團的控制,「相當於有限合夥人(LP)獲得財富,普通合夥人(GP)獲得控制權,把公司經營得更好,即實現‘錢’和‘權’的分離,最終的結果可能是雙方都滿意,這也是很多公司採取有限合夥持股平臺的架構的原因。」浙江澤大律師事務所胡亞琴律師表示。
但錢權分離也有壞處,實控人說了算,很有可能會產生損害其他股東利益的情況。「很多小股東是沒有太多話語權的,在利益受損的情況下,很難得到救濟。」胡亞琴認為,按照螞蟻集團的公告,調整後的股權架構是錢權相一致的,「持股比例與表決權完全一致,更加透明。」
當然,這一定是各方博弈之後,馬雲為了公司利益做出的妥協與退讓。「大量創始人股東都是希望緊緊把握控制權的」,業內人士告訴記者,股權調整之後,失去了實控人,也就意味著螞蟻集團的管理層需要更加努力經營、合規經營,在各方面取得所有股東的信任,「因為它的比例分散掉了,決策就會更難。」
除了股權結構調整,在董事會層面,公告還表示,計劃繼續引入第五名獨立董事,實現董事會中獨立董事過半數。此前,螞蟻集團在2022年6月新聘史美倫、楊小蕾兩名獨立董事,董事會中已有4名獨立董事,達到半數。
「根據2022年1月5日證監會發布的上市公司獨立董事規則,要求上市公司董事會成員當中應當至少包括1/3的獨立董事。而螞蟻公告中說將實現獨立董事過半數,這代表著螞蟻集團對自身的合規經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願意接受更強的監督。」胡亞琴表示,如果未來螞蟻集團上市,這一制度設計能夠更好地保護小股東的利益。
同時,螞蟻集團相關管理層成員不再擔任阿里巴巴合夥人,進一步提升公司治理的透明度和有效性,強化與股東阿里巴巴集團的隔離。
不過,螞蟻集團的此次股權變更也意味著其在年內上市無望,因為根據相關規定,企業如發生實控人變化,想要在A股主板上市需要等待三年,A股科創板和港股的等待期分別為兩年和一年。
「實控人變更,對公司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我個人認為,螞蟻集團這次的股權架構調整,僅僅是重啟了IPO之路的序章,拉開了序幕,在未來經營過程中,不論股東會層面,還是董事會層面,能否順利地通過各類重要決議,還有一個觀望的過程。」胡亞琴說。
02沒有馬雲的世界浙商大會
「兩年一度的浙商大會已經成為浙商一起思考、交流、學習和探討的重要時間,是浙商最重要的年會。」馬雲在2019年第五屆世界浙商大會上的開場白言猶在耳,但2022年年底的第六屆世界浙商大會,這位叱吒風雲的浙商已不見蹤跡。
此前的12月7日,浙商總會第二屆理事大會在杭州舉行,正泰集團董事長南存輝當選為新一屆會長,丁列明等五十餘名知名浙商當選為副會長,張亞波當選為監事長,呂曉峰當選為秘書長,馬雲、宗慶後、徐冠巨、鄭宇民被聘為顧問。

自2015年浙商總會成立以來,馬雲已經連續擔任會長7年。因為疫情延期一年的第六屆世界浙商大會,主題是「新時代 新徵程 新飛躍」, 660餘名來自全國各地以及海外的浙商代表參會,與會人員還有浙江省直有關單位負責人、以浙籍人士為主的高層次人才、兩院院士及知名專家學者、浙商有關社會團體及研究機構代表等,共有780餘名嘉賓出席大會主題活動。
有細心人士發現,浙商總會現有的4名顧問中,老牌浙商代表人物宗慶後、傳化集團的徐冠巨和上屆總會秘書長鄭宇民都應邀出席,獨獨不見總會顧問馬雲。
馬雲作為年輕一代的創業偶像、浙商大佬,出席兩年一屆的浙商大會,既因其是風雲人物,也因其開幕式後的即興演講是大會的壓軸大戲。每屆浙商大會上,馬雲犀利的言論常常引發熱烈的討論和追捧。
如上屆世界浙商大會上,馬雲與主持人董倩的問答環節中,董問馬雲,社會有沒有必要及時更正對企業家群體的一些誤解,馬雲毫不避諱地下決斷,這是一個趨勢,「我相信懂的人,你不說他也明白,裝睡的人,永遠喊不醒!」
2015年,馬雲出任首任浙商總會會長後,身為數字經濟浙商領軍人物的馬雲不可避免地會與其他老一輩企業家發生「切磋」。2016年底,杭州哇哈哈集團董事長宗慶後和馬雲的隔空論戰,許多人印象深刻。
2016年12月25日,央視財經頻道播出的《對話》欄目中,宗慶後被問到如何看待馬雲提出的「新零售、新制造、新金融、新技術和新資源」五大變革,他回答道:「除了新技術,其他都是胡說八道。(馬雲)本身不是(從事)實體經濟的,(能)製造什麼東西?」

幾天後,在12月29日的「江蘇省浙江商會十週年大會」上,馬雲主動回應,談及這場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的口水之爭:「不是技術讓你淘汰,是落後思想讓你淘汰,是不願意學習、自以為是讓你淘汰。」隔空回應了宗慶後對他的質疑,可謂火藥味十足。
「當時雖然是兩個有影響力的企業家在隔空喊話,但他(馬雲)還帶著浙商總會會長的身份。他對於順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認知及研判,可以說對當時民營企業的轉型升級還是起到了重要的觀念更新、思想引領的作用。」浙江省政府諮詢委員會首席專家、學術委副主任劉亭劉亭說。
如今再回過頭去看,宗慶後雖然當時對「五新」的提法不以為然,但包括成立杭州娃哈哈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在內,娃哈哈集團的許多佈局其實早已在向電商模式轉型。「他自己也是在按照‘虛實融合、以新促轉’的方向去做的,不過他更強調實體經濟的地位和作用。」劉亭表示。
03馬雲去哪兒了?
馬雲的身影總能吸引人們關注的目光。
除了被泰國媒體拍到在曼谷現身外,此前還被媒體追蹤到曾在日本住了很長時間。
根據英國《金融時報》2022年11月報道,基本已淡出公眾視野的馬雲在日本住了數月之久,其間曾在日本東京郊外的鄉村溫泉和滑雪勝地逗留,並定期前往美國和以色列。據稱,馬雲在東京逗留期間一直保持低調,隨身攜帶私人廚師和保安,並將公開活動降至最低。

馬雲最近一次在國內公眾視野出現,是2022年12月30日亮相馬雲基金會「鄉村教師計劃」線上會。
當天,馬雲公益基金會微博公佈的照片中,馬雲身穿白色立領襯衫,面帶笑容,在一臺蘋果電腦前做了雙手比心的動作。該微博稱,當天馬老師全程連線參加,他跟老師說,臘八之約他從不缺席,希望儘快能和大家線下見面!

而在此之前,12月18日,浙江新任省委書記易煉紅調研阿里巴巴,距離上一次省級領導到阿里調研、考察,已兩年有餘。易煉紅鼓勵阿里巴巴在推動發展、國際競爭和造福社會中大顯身手。
對螞蟻金服上市折戟後沉默低調了兩年之久的阿里來說,省委書記的到來是一個積極信號。
而12月15日至16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也傳遞出積極信號。會議指出,要切實落實「兩個毫不動搖」,要從制度和法律上把對國企民企平等對待的要求落下來,從政策和輿論上鼓勵支持民營經濟和民營企業發展壯大。對類似阿里這樣的平臺企業,特別強調「支持平臺企業在引領發展、創造就業、國際競爭中大顯身手」。
「‘從制度和法律上落下來’——這是前所未有的力度,可見這次會議比以前講得更為透徹。」劉亭表示,近些年的大形勢下,民營企業家急需提振信心、最佳化預期;對於一些輿論場上的雜音,「現在切實需要大力度的撥亂反正、正本清源」。
而對於換屆之後的浙商總會,將迎來怎樣的發展氣象,一切還未可知。「很多企業家不太看什麼長篇大論,他們需要直截了當、接地氣的東西。」劉亭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