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場比賽3000萬!端午最火運動,為何在廣東封神?

今年端午最火的運動非賽龍舟莫屬,最大的看點和笑點都是它貢獻的。

全國各地,都開始了龍舟比賽,只不過他們的悲喜並不相通。

遼寧的龍舟幹不過直接「互懟」。

一隊撞二隊,二隊把三隊四隊都帶走了,主打的就是一個「有難同當」。

山西龍舟「潛水」上了熱搜,只要不翻船,就是贏家。

網友直言:「北方人不善水戰,古人誠不欺我。」

湖南瀟湘因為沒下雨,只能體驗旱地龍舟,雖然船原地不動,但氛圍和態度到位。

廣西的龍舟鼓手,因為動作太「騷」,成了全場最佳。

福建漳州的龍舟,直接劃出了火箭速度,船槳都快乾冒煙了。

最亮眼的還是佛山賽龍舟。

別人飆車它飆船,在幾米寬的河道上炫酷漂移,火上了熱搜第三。

這不是廣東第一次因龍舟出圈。

廣東龍舟一直是神秘且強大的存在,畢竟花3000萬去比獎金3萬的賽,只有廣東人才乾的出來。

但廣東龍舟火出圈,除了「鈔能力」,背後還有更強大的武器。

中國版速度與激情,

中國版速度與激情,漂移都開二倍速

在其他地區,龍舟可能只是端午節的一場活動。

但在廣東,賽龍舟更像是血脈覺醒。

廣東的龍舟能夠封神,有兩個「超級離譜」加持。

1.玩得離譜,一條小船征服海陸空

我們想象中的龍舟比賽,就是劃劃水比速度,但廣東龍舟,能玩出花來。

最常見的競速龍舟,在廣州車陂像是一場運動會。

參賽的有九大姓氏、十二個龍舟會,200多條龍舟,龍舟下水堪比餃子下鍋。

「車陂扒龍舟」一整套流程包括:起龍、採青、賽龍、招景、趁景、吃龍舟飯、唱大戲、藏龍、散龍,早在2017年就被列為廣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如果說競速是廣東龍舟的靈魂,那麼漂移就是疊滘龍舟的信仰。

在佛山南海區的疊滘,比速度已經滿足不了他們。

這裡的人更喜歡40多人「開」著一條25米長的龍舟,在平均6米寬的河道上橫衝直撞。

賽道除了直道,還有S型、C型、L型。

S彎道需要連續過彎,相當於賽車過科目二。

C型彎道,要穿過一座橋,為了增加難度,橋邊還設置了木樁障礙。

L彎道近乎直角,轉彎處有一塊凸起的石頭,技術難度堪稱變態級。

稍微掌握不好過彎角度,就是人仰船翻

稍微掌握不好過彎角度,就是人仰船翻。

這些彎道,直接賽龍舟進階成龍舟漂移。

更高階版的了,甚至還會晚上表演夜光龍舟漂移表演。

在饒平所城對龍舟的狂熱到,就算沒有水,也要來個旱地龍舟。

這兒的龍舟既不載人也不下水,由青年人抬著陸地巡遊,前有鑼鼓班,後有遊行隊伍,遊遍三街六巷。

在廣東惠州,更是直接征服大海,在海上賽龍舟,觀眾看比賽都得坐快艇。

2.快得離譜,速度與激情超級加倍

2.快得離譜,速度與激情超級加倍

速度是龍舟競賽的唯一衡量標準,頭可斷,血可流,手中的漿不能停。

冠軍隊600米競速的成績是1分49秒373,和800米田徑賽的世界紀錄相當。

今年東莞的競速賽中,速度像開了二倍速,鏡頭慢了都跟不上。

無數次被合理懷疑,尾部裝了個V12發動機,因為實在是太快了。

網友表示,讓你紀念屈原,沒讓你救屈原。

對於廣東龍舟來說,就算是漂移,也不能丟失速度。

他們對龍舟的理解已經進入科幻範疇,所有龍舟都會神龍擺尾,過彎就像是在過馬路一樣絲滑。

他們手裡的龍舟甚至可以橫著走,堪稱水上霸者。

廣東人馴服龍舟的技術已經到達了爐火純青的程度,除了速度驚人、漂移過彎熟練掌握,他們甚至還能急剎倒檔。

毫不誇張的說,廣東龍舟就是中國版速度與激情。

不爭饅頭爭口氣,

不爭饅頭爭口氣,廣東人和龍舟死磕上百年

在看比賽時,隊員們動作整齊的像複製粘貼,堪比國家隊。

漂移時,長達25米以上的龍舟,在最窄3米的河裡保持超高速過彎。

但其難度無異於開在加長林肯上秋名山飆車。

這背後,都是龍舟運動員們為了不輸給隔壁村,瘋狂內捲的結果。

你永遠想象不到,廣東人為了龍舟賽能有多拼。

早在4、5月份,各村就會提前選拔隊員,進行賽前訓練。

有人開始卷時間。

白天,他們敢於直面39度的高溫,用想贏的決心戰勝「熱暈非洲人」的太陽。

晚上,他們在伸手不見五指的河面上挑燈夜訓。

有人說:「你叫一個廣東房東10點去收租,他說沒時間要去飲早茶;但你叫他8點去划龍舟,他6點就過去了。」

他們就像運動員比賽一樣,會研究往年的比賽錄影,制定訓練計劃,死磕一個簡單動作。

有網友說,他爸訓練時一晚上都在重複這個動作,以致於晚上做夢都在划龍舟。

為了把技術練到爐火純青,他們甚至會高價請教練。

教練1天的價格是1200,摺合月薪三萬七。

有人內捲黑科技設備

有人內捲黑科技設備。

為了更好地模擬訓練,有隊伍專門定製了負重訓練的工具,西紅柿首富里的「陸游器」,在這裡早已經演化出無數個版本。

最原始的是在「棄船裸練」,迴歸最原始狀態。

有點難度的把船搬到祠堂天井裡,半水半陸間在老祖宗監督下訓練。

也有重金定製負重訓練工具,在室內也不耽誤划船。

不少廣東大佬,還「卷」起了船槳,10萬的龍舟、40萬的碳纖維船槳通通安排,企圖用科技加持速度。

集合了鈔能力和高訓練強度的廣東龍舟大賽,不火都難。

僅僅是房東和「鈔能力」還遠遠不夠,廣東為了把賽龍舟這個活動傳下去,已經死磕了上百年。

像疊滘龍舟的歷史最早可追溯至明代,漂移賽開始於1981年。

在這過程中,無論是玩法還是龍舟,都經過了不斷升級改造。

舉個例子,最開始練龍舟的時候,很多人練完回家就拉肚子,因為河水經常濺到嘴裡。」

為此,當地政府會花大錢改善水質,掉水裡也不怕。

有些專業比賽,也把原先純手工打造的木龍舟用玻璃鋼製龍舟所取代,木槳也被輕巧的碳纖維槳取代。

船身內部還設計了力學自動排水器,比賽時達到一定速度,隊員划槳帶入船內的水可自動排出,提高速度和安全性。

賽龍舟發展到現在,已經不僅僅是一項中華傳統民俗,更是一項競技運動。

2010年廣州亞運會上,龍舟成為正式比賽項目。

2021年,在東京奧運會上,龍舟作為展示項目亮相奧運賽場,啟動了入奧程序。

今年,龍舟作為正式比賽項目,也將亮相杭州亞運會賽場。

但不管是作為民俗比賽還是運動會項目,龍舟的核心都是:不爭饅頭爭口氣。

狂飆的龍舟背後,

狂飆的龍舟背後,藏著一個爆款武器

有人把賽龍舟稱為「全世界唯一不能用錢操控的比賽」。

因為廣東划龍舟的那幫人,確實不差錢。

因為廣東划龍舟的那幫人,確實不差錢

廣東某村曾披露過2023年的龍舟活動支出,請教練加上買裝備、辦吃席、搞後勤等雜七雜八的花費,整整花了一百五十多萬。

也有坊間傳聞,廣東一些地區村裡選拔隊員時,要「驗資」上船。

有一棟樓的只能在岸邊鼓掌,兩棟樓的才能上船試訓,被笑稱為「貴族運動」。

有人爆料,我爸捐了40萬,只能在岸上發礦泉水。

還有村民捐了200萬給祠堂,只獲得本年度敲鼓權。

但相比投入的金錢,這場比賽的冠軍,可能是漂移龍王的獎盃,也可能是幾萬的獎金。

在投入和回饋完全不成正比的情況,廣東的龍舟為什麼還能這麼火呢?

歸根結底是因為,廣東的龍舟比賽是個情緒高手,調動了全民熱情。

在龍舟比賽視訊的評論區,可以經常看到這樣的評論:

贏了桑拿房,輸了跪祠堂。

贏了桑拿房,輸了跪祠堂

有人投資失敗賠了幾千萬都沒哭,但輸了龍舟比賽哭了。

有房東贏了比賽,給所有租客租金減20%。

看似調侃,但這種情緒的背後,就是廣東人骨子裡的宗族榮譽和對龍舟傳承的敬畏。

在廣東,對龍舟熱愛的,除了龍舟運動員,還有普通老百姓。

為了看龍舟,有大爺自己蓋了石桌子佔領最佳位置。

有搶不到位置的,直接把河邊的樹掛滿了

有搶不到位置的,直接把河邊的樹掛滿了。

有搶不到位置的,直接把河邊的樹掛滿了

除此之外,廣東人對龍舟的感情,也突破了文化層面的範疇,有了更多現實意義。

有水果店主曾對媒體表示,比賽時自己一天光冰鎮西瓜就能賣上百個,再算上各種冷飲,一天頂得上幾個月的收益。

龍舟漂移賽上早已佈滿了贊助商的廣告,像東風日產就是2019年龍舟漂移賽的贊助商。

有生產鋼化龍舟的廠家,年產值過億,產品賣到全世界。

從龍舟器材、比賽設備的生產和賽場建設,到運動員的訓練與培訓,到賽事的舉辦、賽事或賽隊冠名和商業贊助,再到與賽事相關的住宿、餐飲、交通等服務產業。

廣東的龍舟活動,讓每一個身處其中人都有「極強的參與感」。

通過全民參與感,可以把「一條船一條心」的龍舟精神,不斷傳承並放大。

這種情緒力量,要是能安上發電機,估計都能給全廣東人民發電。

結語:

如今的很多包括爆款現象的打法,和廣東龍舟有異曲同工之妙:都是放大情緒,讓大家都有參與感。

比如貴州村超,當地政府放大了大家對足球的熱愛,能讓一場球比賽成為全民狂歡。

更戳中了大家對中國足球恨鐵不成鋼的痛點。

再次翻紅的淄博,在燒烤流量見頂後,發現傳統文化對中國年輕人的獨特吸引力。

把中醫、周易、剪紙、國畫大師等文化IP,搬到集市上,降低了門檻,讓年輕人爽。

商業的本質就是釋放人性,爆款也是如此

商業的本質就是釋放人性,爆款也是如此。

畢竟,連廣東外的網友,都很珍惜這個「讓百億富豪為你免費表演拼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