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黑龍江的鶴崗市就以「房價低」而聞名,幾萬元就能買套房子,堪稱白菜價。
不過這種新聞大家也就看看,畢竟哪怕真的賣白菜,也沒有多少投資客或者手上有閒錢的人願意去。
但現在,一個25歲的年輕女畫家,卻讓我們看到了生活的另一種可能。


現年25歲的趙小姐,是一名職業畫師,本來在南京租房子生活。
但是因為職業的關係,她不用坐班晚上畫畫,白天睡覺,只需在線上完成工作,而且月薪過萬。
看起來是個很好的職業,但一提到生活成本,壓力陡然就上來了。
要在南京租一個地段好的50平單室套,一個月房租就要3000元以上。
加上水電物業、外賣零食,買買衣服,做做按摩護理,一個月的生活開銷很容易就奔萬了。

所以,即便收入不錯,但趙小姐也沒有考慮過努力進取再上一層樓,而是選擇躺平,得過且過。
一個偶然的機會,讓她了解到了鶴崗的生活成本較低。
在年輕好動的天性,以及對未知事物的探索興趣促動下,她抱著試試看的心理,決定逃離大城市,以全額1.5萬在鶴崗買房安家。
結果發現——真的太爽了!

趙小姐買的房子,房齡雖然有40年,其位於總高4層的居民樓頂層,面積約46平。
買到手後,她先用了不到5萬元為全屋進行了裝修,使之面貌煥然一新。
其後,每個月只花了1000元就僱到保姆,為她洗衣做飯打掃衛生,使得生活質量大為提升。
也許有人會問了,從大城市到小地方,生活會否不習慣?
趙小姐表示毫無波動,因為她平時就比較宅,比較社恐,不喜歡太多的社交,換一個新地方也影響不大。
相反,鶴崗的低物價、低房價、低用工成本,都能為她省下一大筆錢,生活變得非常輕鬆。

在環境上,鶴崗冬天有暖氣,夏天也不用開空調,天空非常藍,空氣質量也很好,堪稱治療城市病,提升身體健康水平的養老勝地。
而且,像趙小姐這樣的年輕人還不是個例,媒體報道,有個27歲的女孩也在2020年底在鶴崗買了一套總價7萬元、面積超80平、兩房一廳的房子,用來開網路直播公司。

她本來是在湖南長沙的直播公司給別人打工,首先租房就佔去了收入的一大部分。
到了鶴崗後,她發現在哪生活都一樣,而且鶴崗的成本更低,既沒有租房,也沒有還貸的壓力。
我想,這種探索或許就給當下很多在大城市裡卷的人,提供了生活的另一種可能。

不過,這種看似美好的生活,也是需要前提的。
首先,你還是需要部分存款,同時,工作不受地點的限制,因為在人口空心化的城市,本身就缺少就業機會,當地人連一個月3000塊都掙不到,年輕人也都跑到外地去打工。
如果說,你抱著去打工的念頭去鶴崗,恐怕也待不了多久。
一些主流媒體也強調:這「躺平」你未必學得來……

不過,鶴崗再次大火,在我看來,更有積極的啟發意義。
一方面,在傳統工業沒落,樓市泡沫的壓力下,那些房價最便宜,或者人口不斷逃離的城市,並非毫無希望。
至少,他們為年輕人提供了一種思路——與其在大城市裡卷,不妨偶爾想想,卷的意義是什麼?
沒錯,城市的生活雖然便利、熱鬧,但在不斷上漲的生活成本和就業壓力下,很多年輕人過得並不幸福。

理想中的都市生活可能是朝九晚五,下了班和朋友去各種新奇好玩的店打卡。
但實際上確實996每天累得要死,一回家就想躺平,提到房貸更是讓人徹夜難眠。
而鶴崗提供了一個「逃離」的範本,一個「療傷」的靜地。
奮鬥累了,帶著在城市裡積累的累累傷痕,去類似鶴崗的地方住上一段時間,住在屬於自己的房子裡,或許能感受到這種躺平的快樂。
畢竟人生下來不是為了奮鬥而生活,而是為了生活去奮鬥。
如果在奮鬥中犧牲了生活,整日愁眉苦臉,又有什麼意義呢?

其次,鶴崗深受年輕人的追捧,也是一種對逆城市化的思考。
在交通日漸便利,房子明顯供過於求的狀態下,城市給我們的意義又是什麼?
美食咖啡很多,但是很貴。
汽車地鐵很多,但是很堵。
就業機會很多,但是很卷。
醫療很發達,但是很難排隊。
年輕人很多,但是不敢戀愛、不敢結婚。
學校很多,但是教育成本很高。

這樣的城市究竟能給我們多少幸福感?
一個有趣的現象是,早在十多年前,不少經濟發達地區的人一提到東北,就說什麼投資不過山海關,營商環境不好,沒什麼就業機會,年輕人都在逃,迷信編制,天天刷短視訊,房價陰跌,生育率低……
但現在看看,誰還好意思說東北?
或許並不是東北變得落後,而是東北恰恰走在了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