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值即將破10000億美金。
作者 I 劉博
來源 I 投資界(ID:pedaily2012)
黃仁勳如約現身。
在5月29日舉辦的COMPUTEX 2023台北國際電腦展上,英偉達創始人黃仁勳身著標誌性皮衣,出現在了演講臺上。
這一次,他又帶來了多個重磅「炸彈」,其中為引人注目的,是被他稱作「巨型GPU」的GH200晶片。
從1993年正式創立英偉達開始,黃仁勳就一直堅守GPU陣地,與英偉達共同經歷了跌宕起伏的30年,如今成為了全球GPU市場的統治者,市值更是一舉飆到9600億美元,即將躋身萬億美元市值俱樂部。
隨著AI大模型席捲全球,掌握著算力的黃仁勳和英偉達意外成為最大贏家。
01今年最賺錢的公司
兩天市值漲了2000多億美金
黃仁勳又帶來了什麼?
具體來看,GH200超級晶片是英偉達開發的基於 Arm 架構的CPU+GPU集成方案,它將72核的 Grace CPU、Hopper GPU、96GB的HBM3和512GB的LPDDR5X 集成在同一個封裝中,共有 2000 億個電晶體。
而DGX GH200超級計算機則集成最多達256個GH200晶片,配備多達144TB的共享記憶體,約為DGX A100超算320GB記憶體的500倍,可讓開發者更好地開發聊天機器人、網際網路推薦系統演算法等大模型AI應用。據悉Google、Meta和微軟巨頭將率先嚐鮮。

圖源:演講直播截圖
此外,英偉達還將提供一項遊戲定製人工智慧模型代工服務,即Avatar Cloud Engine (ACE) for Games。該服務可以用來在軟體和遊戲中構建和部署定製的語音、對話和動畫AI模型。黃仁勳介紹,藉助大語言模型,遊戲中NPC輸入背景故事等必要資料,即可實時與玩家產生互動,產生符合邏輯的語言對話、表情等,增強遊戲沉浸感。
「這就是未來遊戲的樣子。」他說。
黃仁勳在演講中稱,「大模型的普及仍然不夠,企業需要為特定的業務使用定製大模型,我們得幫助產業利用到大模型」。
而前幾天,英偉達剛剛交出的一份亮眼財報,黃仁勳在臺上底氣十足。
截至2023年4月30日,英偉達2024財年第一季度收入為 71.9 億美元,雖然較去年同期下降 13%,但好於市場預期的65億美元,且較上一季度增長 19%。其中,資料中心取代遊戲成為英偉達最大的收入來源,佔比近六成,而此前遊戲一直佔英偉達總營收超過一半。

圖源:英偉達官方截圖
財報顯示,英偉達資料中心業務第一季度收入為42.8億美元,創下了歷史紀錄,與上年同期相比增長14%,與上一財季相比增長18%。對此,英偉達解釋道,資料中心部門的營收增長是由大型消費者網際網路公司和雲服務提供商的強勁需求推動的。
黃仁勳強調英偉達已做好了準備,「NVIDIA 資料中心全系列產品—— H100、Grace CPU、Grace Hopper 超級晶片、NVLink、Quantum 400 InfiniBand 和 BlueField-3 DPU均已投產。我們正在大幅增加供應,以滿足對這些產品激增的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英偉達對第二季度的收入展望為110億美元,要比市場預期的71.8億美元高出53%,這讓一眾華爾街分析師為之驚歎。有分析師在報告中寫道,「對於任何稱這一切是人工智慧泡沫的投資者,我們都會向他們展示英偉達這一季度的業績資料,尤其是對第二財季的業績指引,這鞏固了我們對人工智慧的看漲觀點,以及即將由人工智慧開啟的第四次工業革命言論。」
相應地,英偉達在5月25日單日暴漲24.37%,並且漲勢在26日仍未停止,短短兩天就大漲2000多億美元,最新市值來到9631億美元,逼近萬億美元大關,穩坐全球市值最高半導體公司寶座。
回想1999年1月22日,英偉達正式上市,當時市值只有約6.26億美元,至今暴漲了1500多倍。
02身價2300億
全球科技圈最有權勢的人
黃仁勳何以執掌這艘晶片航母?
祖籍浙江省青田縣,黃仁勳1963年出生於台灣,1984年從美國俄勒岡州立大學畢業後,便懷揣夢想直奔矽谷,他先後任職於AMD以及LSI Logic,為日後的創業打下了堅定的基礎。
1993年,30歲的黃仁勳和另外兩個合夥人聯合創立了NVIDIA英偉達,立志於圖形晶片市場。在最新的演講中,他回憶起人生曾經歷的三次失敗,「很多都幾乎使我們走向了滅亡。」
第一次失敗發生在英偉達創立初期,當時他們與日本遊戲大廠世嘉合作開發晶片,沒想到一年後微軟開發出了Windows 95上的Direct3D圖形接口,使得英偉達和世嘉聯合開發的技術偏離市場主流。
此時若世嘉選擇退出合作且不付款,英偉達將面臨倒閉命運。幸運的是,世嘉同意繼續付款,為英偉達換來了數個月的喘息時間,從而打造出RIVA 128晶片,扭轉了公司的命運。「讓我驚訝的是世嘉答應了,也因為他們的慷慨,讓我們能再活6個月。」黃仁勳曾回憶道。
1997年,英偉達推出第三代產品Riva 128,不但支持新的行業標準,速度更是競品的4倍。Riva 128也不負眾望地獲得了市場認可,上市四個月便賣出了100萬片。1999年底,黃仁勳又出人意料地推出全新架構的顯示晶片,即GeForce256,率先將顯示晶片業帶入GPU 時代。
第二次失敗是在2007年,黃仁勳決定把CUDA內建入公司的所有GPU中,這是由英偉達打造的一個平行計算平臺,包含一系列的開發工具。但 CUDA 的成本非常高,而英偉達當時的市值僅僅維持在10億美元上下,這讓股東們對 CUDA 持懷疑態度。
但黃仁勳相信加速運算的時代將會到來,他創建了一個名為GTC 的會議,並在全球不辭辛勞的推廣CUDA技術。直到2014年,一位學者把CUDA用於AI計算,開啟了AI時代,CUDA才得以順利打開市場。「幸運的是,我們也意識到了深度學習的潛力,並冒著一切風險去探索。」
第三次失敗則是在2010年,英偉達目睹智慧手機崛起,因此進入了手機市場,學習如何開發基帶晶片,而英偉達的競爭對手們也同時湧入賽道,研發製造移動計算晶片,讓市場競爭變得尤為激烈。為此,英偉達決定放棄手機市場,「因為英偉達的使命是造出能解決‘普通電腦無法解決的問題’的電腦,我們應該專注在這一願景上,發揮我們獨特貢獻。」黃仁勳表示。
時間證明這次選擇是正確的。雖然放棄了手機,但英偉達卻創造了一個新的市場——機器人技術,擁有神經網路處理器和運行 AI 演算法的安全架構,並獲得了巨大的回報。
對此,黃仁勳曾反思,戰略性的撤退、犧牲、放棄才是成功的核心,並且非常關鍵。
回顧英偉達的創業之路,正是一次次失敗,才讓這艘巨型航母最終成型。儘管英偉達的股價曾一度跌倒只有6美元,但黃仁勳卻一直堅守GPU市場,他也經常以「記住,公司距離倒閉只有30天」這樣的話來勉勵員工。
雖然英偉達未能成功收購ARM,讓黃仁勳感到頗為遺憾,但絲毫不影響他的身價暴漲至330億美元,約合2330億元。毫無疑問,在這個AI大爆炸的年代,60歲的黃仁勳正在成為全球科技圈最有權勢的男人。
03「投出我們自己的英偉達」
英偉達火爆背後,關於GPU晶片的瘋狂一幕正在上演。
眾所周知,OpenAI在今年引爆了AI大模型賽道,而每一個AI大模型背後,都需要巨量算力的支撐,這恰恰離不開英偉達。黃仁勳曾透露,在2016年,正是他本人向OpenAI親手交付了第一臺DGX超級計算機,此後成為ChatGPT背後大型語言模型的引擎。
換言之,OpenAI開發的GPT-3.5模型是在搭載英偉達A100晶片的計算系統上訓練而來。TrendForce研究推測,以A100的算力為基礎,GPT-3.5大模型需要高達2萬枚GPU,未來商業化後可能需要超過3萬枚。
顯而易見,一家AI大模型公司擁有多少枚GPU,將是成敗的關鍵因素之一。而英偉達毫無疑問是這場AI革命中最大的贏家,這也是股價接連飆漲的重要原因。資料顯示,英偉達2022年全年PC GPU出貨量達3034萬塊,是AMD的近4.5倍;截至2022年四季度,在獨立GPU市場,英偉達佔據84%的市場份額。
今年4月初,特斯拉CEO馬斯克創建了一家AI大模型公司X.AI,並果斷買下一萬張GPU,他當時更是語出驚人,表示「就連狗都在搶GPU」。儘管這一比喻可能並不恰當,但卻是當下GPU市場的生動寫照。
據一份此前流出的《阿里AI專家交流紀要》透露,阿里是國內AI算力儲備最多的企業,此後依次為位元組、百度、騰訊。而百度也在年初緊急下單3000臺8張晶片的A800伺服器,也就是2.4萬張A800晶片,預計全年會有5萬片需求。阿里雲則預計在今年需要1萬張左右,其中6000張是H800晶片。
所以我們看到,這幾年國內創投圈最火爆的融資賽道便是GPU。
「投出我們自己的英偉達」,這是無數風險投資人孜孜奮鬥的夢想。不少已經實現財富自由的技術大牛投身於此,眾多投資機構頂著「人傻錢多」的壓力也要毅然出手,原因無非是這一晶片賽道實在太重要,我們迫切需要擁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這是一場艱難且無法缺席的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