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古老的《山海經》植物,帶你了解中藥文化!

作為一部先秦百科全書,《山海經》的醫學價值不容小覷,其載錄的藥物包括動物藥、植物藥、礦物藥等,其中植物藥又分為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這些具有醫藥價值的植物有的用於治療疾病,有的用於調養滋補、強身健體。

除了治病保健,《山海經》中甚至有治療牲畜的藥方,與助長精力、醒神明智的醫藥一同為克服行軍困難帶來幫助。後世有人將《山海經》視作旅行指南,亦是其記述了山中醫藥乃至藥方之故。

《山經》中使用植被狀況、土質等描述山巒,其中不乏藥食兩性的植物記錄,為本草醫學奠定基礎。據統計,《山海經》中共記述治癒類草約二十八種,木約二十一種。先人不僅描摹了植物的莖葉色態、果實形狀,教人如何辨識,還介紹了其功效及使用方法。

其中《南山經》中提到三種可食植物,分別是祝餘、迷糓、白䓘。祝餘也即山韭菜,是可作為野菜食用的草本植物,但不具有藥用價值,而後兩者為具有藥用價值的木本植物。《東山經》中有兩種具有藥用價值的木本植物,分別為無名木、芑。而《北山經》中的山川大多「無草木 」,遑論具有醫藥價值的草本植物了。所以,本篇文章介紹的先人用於治病的草本植物均來自於《西山經》與《中山經》。

01

01

此處「萆荔」又作「薜荔」,屬桑科,常綠攀緣或匍匐灌木,形狀像烏韭,生長於石縫,也可攀緣樹木生長。因具有消炎鎮痛的功效,通過服食能夠治療心痛。唐代皮日休亦有詩云「其堅也龍泉不能割,其痛也萆荔不能瘳」。可見萆荔治痛症由來已久。

02

02

《 西山經 》前文中亦出現同名植物曰「條」,前文的「條」是「狀如葵,而赤華黃實」,與此處的「條」顯然是不同科屬。石脆山上多見形狀如韭、葉細長且扁的草本植物,名字叫「條」,花是白色,而果實呈黑色,吃了可以治療疥瘡。

03

03

03

竹山上有一種叫黃雚的草,形狀如同樗(一種樹,又名臭椿)葉,葉子像大麻,開白色的花,結紅色果實,果實形狀如赭石,用它來洗浴可以治療疥瘡,也可以去除浮腫。

04

04

04

浮山上有名為薰草的草本植物,葉子形似大麻葉,長著方形莖,紅花,果實黑色,氣味像蘼蕪(川芎的苗),佩戴它可以治療瘰癧。瘰癧俗稱「老鼠瘡」,為頸部慢性感染疾病,相當於西醫的頸部淋巴結核。

05

05

05

天帝山上有草,形狀像葵葉(闊心形),氣味像川芎苗,名字叫杜衡。它可以讓馬跑得快,吃了之後能治療癭病。杜衡是馬兜鈴科的草本植物,能夠全草入藥,其揮發油對動物有鎮靜作用。

癭在中醫中指的是憂思過度而產生氣鬱痰凝血瘀結於頸部的病,或是缺碘引發的病,又稱甲狀腺腫大,俗稱「大脖子病」。《藥性論》中有記載其「止氣奔喘促,消痰飲,破留血,主項間瘤癭之疾」的藥用價值。

06

06

06

甘棗之山下有草,開黃色的花,果實為莢,能治療視力模糊。袁珂在《山海經校注》中對「瞢」的釋義即「目不明也」,《康熙字典》中「籜」指的是竹皮。駱瑞鶴先生在《〈 山海經〉病名考( 下)》中認為「瞢」為眼花症。

07

07

07

脫扈之山上有草,葉子形狀如葵葉,開紅色的花,結莢果,果實類似棕樹的莢,名字叫植楮,可以治療瘻管病,服食能鎮靜催眠,治療夢魘。「 眯」在此處為夢魘之意。

現代醫學認為夢魘是由過度疲勞、消化不良甚至睡姿不當引起的從睡眠中驚醒時,神志清醒卻不能動彈的情況,又稱睡眠神經癱瘓,而中醫則認為夢魘是由於心神受擾、神不守舍所致。

08

08

鼓鐙之山上有叫作「榮草」的植物,葉子形似柳葉,根莖形似雞蛋,吃了能治療風痺病。《黃帝內經素問集註》中對痺病發病原因的解釋是「痺者,風寒溼三氣雜至」,《普濟方·諸痺門》《諸病源候論》等均載曰「病在陽曰風,病在陰曰痺,陰陽俱病曰風痺也」。

中醫理論中,風溼病是由於風、寒、溼三氣侵襲導致的肢體關節疼痛或麻木。而現代醫學中,風溼病是一類引起骨關節及肌肉疼痛的疾病的統稱,病因主要有免疫反應、感染、遺傳或是內分泌因素。

09

09

陽華山上的草叫藷藇( 即薯蕷),味苦,形狀像橚,果實味道酸甜,形狀像瓜,服用能夠治療瘧疾。郝懿行在《山海經箋疏》中稱其「即今之山藥也」。《神農百草經》中記載薯蕷有「主治傷中」「除寒熱邪氣」的藥性。《黃帝內經素問集註》認為瘧疾為暑熱與風寒交感而成。

從中醫角度來看,薯蕷作為單味配方亦有其道理。在現代醫學中,瘧疾是一種蟲媒傳染病,由攜帶瘧原蟲的蚊蟲叮咬經血液傳播導致。現代治療瘧疾主要通過口服藥物或靜脈注射抗瘧藥的方式。

10

10

10

太山生長有一種草,名叫梨,葉子形狀像萩(一種蒿類植物,白葉,多分杈)葉,開紅色的花,可以治療瘡腫。《本草綱目》中載梨的用法之一有「瘡疥,煎汁洗之」,《諸病源候論》中有這樣一段:「 腫一寸至二寸,癤也;二寸至五寸,癰也;五寸至一尺,癰疽也。」因此,疽為更嚴重的癰,是毒瘡類疾病。可見,以梨治疽不無道理。

11

11

大騩山上生長有一種草,形狀像蓍草,但有毛,花為青色,果為白色,服食能夠延年益壽,治療腹痛的病症。

中醫藥學和西醫藥學,或者說,傳統醫學與現代醫學,因有著完全不同的理論基礎,其病因分析與治療手段也完全不同。從這份遠古時期的原始醫藥資料可以看出中醫及中醫藥的樸素雛形。

不似《本草綱目》那樣系統和科學,《山海經》作為先秦古籍,其醫藥相關的記述中仍然帶有誇張詭秘的神話色彩,其中所記載的多為單味藥方,藥草與癥結大多數為一一對應關係,醫治方法也較為簡單,與後來的複方配方中藥大不相同。

可見,我國中藥文化經歷了漫長發展,是遠古時期民間累積的經驗科學,《山海經》則為後世展現了當時中醫與中藥的原始風貌。

text | 葉揚斌

illustration|黑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