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來每天只做兩款麵包,卻走紅日本

這家位於長野縣東御市名為〝わざわざ〞的麵包店,店主平田遙七年來每天只做兩款麵包,卻走紅日本。

2009年因為先生從東京調職到長野縣的小城東御市,年輕的平田遙跟隨先生從東京移居至鄉下,生活平淡如天空飄過的白雲,多出了一大把的時間。

到底要做什麼呢?住在美麗牧原山山腳下的平田遙想。

不如開個麵包店吧!平日喜愛烘焙的平田遙想著

不如開個麵包店吧!平日喜愛烘焙的平田遙想著。

既然要開一家美味的麵包店,一定要用最好的原材料,天然的酵母以及傳統柴火烤的烘焙爐,追求美味的平田遙規劃著。

捨棄了電烤爐,平田遙決定搭建了一個用柴火烤麵包的烘焙爐。

做了這個決定的平田遙,和先生徹一起動手把可以眺望美麗牧原山的鄉下房子重新改裝。

把廚房、客廳、餐廳的空間重新設計為可以營業的空間,牆壁塗上硅藻土,都換成了隔熱的防火建材,烘焙爐排煙的煙囪從屋頂穿過。

這些都是平田遙仔細研究資料,親自設計並找工人完成的。

窯烤麵包需要將窯的溫度升到約400度以上,這個時間需耗時4個小時,在溫度上升的過程中,窯內木頭所產生的煙、油等會讓窯艙內呈現黑色,直到400度以上時,窯艙才會呈現灰白色。將已經碳化的木頭移至下方槽內放置,接著要將窯艙擦拭乾淨,並讓窯艙的溫度降至200多度,這是才可以將已伐好的麵糰放入窯內。

每天早上4:30,平田遙就要起床,5:00開始往爐裡添木柴,準備起爐生火,一天的工作也由此開始了,當柴火慢慢在烤爐裡劈啪作響時,正好可以揉麵,醒面的程序從兩天前就已經開始了。一邊觀察麵糰的發酵程度,一邊測量烤爐的溫度。當面包最終定型後,才可以放進烤爐。

這種方式烘焙的麵包,水份容易保留在其中,吃起來與電窯烤的,不僅有彈性、柔軟更有水份。

麵糰發酵與烘焙,受到季節以及烤爐的溫度影響差異甚大,若想掌握最好的發酵與烘焙結果,必須精準的掌握麵糰發酵程度以及烤爐溫度之間的契合點。這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即便如此,店主平田遙依然放棄了燃氣烤爐,選擇了這種古老的烤爐。

用天然酵母以及柴火慢慢發酵並烘焙出來的手工麵包,的確和市面上販售的那些電烤爐、工業製成麵包,味道差別甚大,平田遙的麵包店很快的在小城裡紅了起來。

開店之初,求好心切的平田遙設計了很多面包品種。但是為了要製作這很多種麵包,所以我必須早起,幾乎從睜開眼睛,我就不停地工作,時間久了身體肯定吃不消。當時已經是一個孩子媽媽的平田遙說。

必須改變心態與生活方式,平田遙說:既然住在優美的鄉下,怎能又把自己過成東京人的樣子呢?

平田遙決定調整自己的生活與工作,每天只做二種麵包:,天然酵母麵包和鄉村麵包。一開始,店裡的客人確實減少了很多,我也有過擔憂,但是我並不後悔所做的決定。由於只做兩種麵包,我的睡眠時間延長了,也就有了更多的精力專心做好這兩種麵包。平田遙說。

〝每天專心把二種麵包做好〞,平田遙設立了這個簡單的目標,並堅持這樣做下去。

只有二種麵包的〝わざわざ〞,因為美味很快的就傳開了。

「比起吃了一口就說好吃,我們更希望客人在吃完之後還說好吃,並且還會再來。我們的麵包不會太酸,也不會太甜,就是普通的味道。」

雖然只有二種麵包,但是平田遙卻規劃出令人驚喜一日一換的「麵包套餐」。

從只有一個人開始,經過了七年,平田遙目前已經有五個工作人員了,也變成了二個孩子的媽媽。

現在的〝わざわざ〞已經不只是賣麵包了,店裡陳列著的各種手作職人制作的日用器皿,多半是平田自己用過之後覺得很不錯的物件與食材。

許多人不遠千里來到長野,除了好吃的麵包與風景,應該要能感受更多長野著名手作職人的作品。

這些作品都是我精挑細選的,平田遙說,每個月我會花時間參觀在長野附近的手作職人工作室,與他們互動交流。

除了香氣四溢的麵包作坊、手作職人的雜貨鋪外,平田遙更親自動手把家前面的菜園開艮成有機蔬菜、香草花園。

除了實體店,平田遙利用夜深人靜的時刻,開設了網店,透過臉書與Instagram的推廣,只有兩種麵包〝わざわざ〞成了遊客拜訪長野必去的名店。

2016年平田遙與她的店〝わざわざ〞參與GMO所舉辦Colorme Shop活動,榮獲最佳店長獎與優秀商店獎等二項獎項。

因為下決心要實踐把家庭與工作結合在一起的生活方式,平田遙放棄人云亦云的經營方式,並每天實踐著只做二種最好吃的麵包。

2000多個日子下來,只有兩種麵包的わざわざ,也開出了獨特而美麗的花朵。

村上春樹在他的〝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麼〞一書中說:毛姆說:「任何一把剃刀都自有其哲學。」大約是說,無論何等微不足道的舉動,只要日日堅持,從中總會產生出某些類似觀念的東西來。

活在一個滿布飲食危機的世界,食品安全、農藥汙染、轉基因、速食、、等問題威脅著我們的生活,人們開始覺醒,最簡單的食物鏈背後的生態環境問題不僅是政客的問題,更關係著每個人的生存品質,食品安全的問題不能靠商人、政客來解決,只能形成風氣,依賴大多數的人們願意身體力行、實踐,這個地球才有希望。

這就是食文化的復興。

文:轉轉會

圖:わざわ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