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蚜蟲即將進入爆發期,在這個時間防治,一遍就能解決問題

小麥蚜蟲是小麥生長發育過程中,發生最普遍,危害最嚴重的一種害蟲,尤其是在小麥生長後期發生嚴重,一旦錯過最佳防治期,常常造成暴發,導致小麥嚴重減產,小麥蚜蟲發生都有哪些特點,又該如何防治呢?

蚜蟲發生特點

蚜蟲發生特點

小麥蚜蟲根據發生時間,分為苗蚜和穗蚜,苗蚜發生在小麥苗期,主要危害小麥的葉片,多聚集在葉片背面刺吸葉片內的汁液,苗蚜由於受溫度限制,繁殖速度慢,繁殖量少,再加上藥劑拌種,一般不會造成嚴重危害。穗蚜多發生在小麥生長中後期,可危害小麥的葉片、莖稈和穗部等多個部位,在高溫乾燥條件下,繁殖速度快,容易造成暴發,對小麥危害嚴重,危害較輕時,僅有部分葉片生長不良,危害嚴重時,造成上部葉片變黃乾枯,麥穗不能抽出,穗部被害嚴重時,籽粒發育受到影響,形成大量的秕粒,從而造成減產。

蚜蟲爆發時間

小麥蚜蟲適應性強,危害時間長,在7~27℃均可發生,最適宜的溫度為20~22℃,空氣相對溼度35~67%。苗期至成株期均可發生,苗期主要危害小麥的葉片,入冬後,當溫度降至6℃以下時,成蟲多在小麥莖基部進行越冬,春節過後,當溫度回升至7℃以上時,即可爬到葉片上危害,隨著溫度的回升,逐漸進入危害盛期。可危害小麥的葉片、莖稈和穗部等多個部位,4月上中旬,一般在小麥抽穗至灌漿期,當溫度超過20℃,降雨偏少時,蚜蟲繁殖速度加快。幾天就可繁殖一代,數量呈幾何級增加,進入暴發期。

防治時間

小麥在抽穗揚花期,溫度一般在20℃以上,最適宜蚜蟲的發生和繁殖,在適宜的環境條件下,繁殖速度最快,最容易爆發成災,蚜蟲多從下部葉片發生,逐漸向上蔓延。因此,防治小麥蚜蟲的最佳時間是在4月中旬,小麥抽穗後至灌漿期,藥劑一定要選擇具有內吸傳導作用的殺蟲劑,才能將中下部的害蟲徹底殺死。可選擇吡蟲啉、噻蟲嗪、高效氯氟氰菊酯等藥劑。

防治方法

可在小麥抽穗後,結合防治小麥條鏽病和赤黴病,用22%高氯氟·噻蟲嗪懸浮劑10毫升+17%唑醚·氟環唑懸浮劑50毫升,兌水30公斤均勻噴霧,該配方不僅具有觸殺作用,也具有很好的內吸傳導性,對上部和下部的害蟲都有很好的防治效果,有效控制住蚜蟲的繼續危害和蔓延。防止蚜蟲暴發成災。

來源:頭條號【睢陽農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