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菖蒲難養,第一步是養活,之後才是造景,附石菖蒲可說是最高境界。
養過菖蒲的人都有一種感覺,此物野性難馴。這和菖蒲本身的習性與生存環境有關,人將菖蒲作為觀賞類花草來種植始於西漢,六朝時《三輔黃圖》中記載:「漢武帝元鼎六年破南越,起扶荔宮以植所得奇草異樹,有菖蒲百本。」而將菖蒲移於盆盎之中,製成盆景者,據說在唐代便有了,到宋代已極為盛行。蘇軾、陸游、吳懌等著名詩人都曾作過詠菖蒲的詩詞。明清文人喜賦閒隱居,傾心於悠閒優雅的生活,栽養菖蒲一時成為熱衷。



🌾在一定程度上,菖蒲代表著自然與野趣。清代文人陳淏之著的《花鏡》,對菖蒲有詳細記載:生於池澤者泥菖也,生於溪澗者水菖也,生水石之間者石菖也。葉青長如蒲蘭,有高至二三尺者。葉中有脊,其狀如劍,又名水劍。其根盤曲多結,亦有一寸十二節至二十四節者。仙家所珍。惟石菖蒲入藥。品之佳者有六:金錢、牛頂、虎鬚、劍脊、香苗、臺蒲,凡盆種作清供者,多用金錢、虎鬚、香苗三種。性喜陰溼,總之用沙石植者葉細,泥土植者葉粗。



🌾栽種菖蒲,是一門深奧而又雅趣的學問。北宋元豐七年,蘇軾離開黃州途經湖北大冶慈湖,曾採得菖蒲數本,寫下《石菖蒲贊》:「惟石菖蒲並石取之,濯去泥土,漬以清水,置盆中,可數十年不枯。雖不甚茂,而節葉堅瘦,根鬚連絡,蒼然於几案間,久而益可喜也。」發展到明清時期,菖蒲成為文人雅士書房案頭的清供,對盆、形、栽等諸多方面更加講究。尤其是以蒲附石的栽種法流行一時,書籍中皆有記載。

🌾明代王象晉在《群芳譜》上記有養石上蒲法:「芒種時種以拳石,奇峰清漪,翠葉蒙茸,亦几案間雅玩也。石須上水者為良。根宜蓄水,而葉不宜近水。以木板刻穴架置寬水甕中,停陰所,則葉向上。若室內即向見明處長,當更移轉置之。」近代名人沈蔭椿先生的《微型盆栽藝術》也有菖蒲一例:水性的玲瓏拳石之上,年深日久,則愈生愈密,入夏後經多次剪短葉叢,葉片漸趨短細,尤其錢蒲類,衍生繁密,墩墩羅列,細碧潔淨,分外逸緻。


別看小小一草,可是價值不菲。張恨水先生在《山窗小品》中說:「戰前下江大都市中,上等石菖蒲一盆能售一二元,即陰丹五尺至一丈,合以今日市價,令人舌矯不下也。」陰丹即 「 陰丹士林 」的省稱,是民國時頗為流行的旗袍布料。文中又說:「若遍尋谷中,可得數百叢,設化此地為上海或北平,又倒縮時間七年,則張先生富矣。」三十年代的北平,一銀元可以買六斤好豬肉,如此作一比較,足可見得在晚清民國菖蒲是清貴之品。近日見網路中多有售菖蒲者,價格均不低。杭州一家售金錢蒲網店,居然每盆索價三百多元。



🌾汪曾祺小說《萊生小爺》中的地主汪萊生生計無憂,養一隻大綠鸚鵡,養花,但只養菖蒲,十來盆之多,每日就喂喂鸚鵡,伺弄下蒲草,真是神仙中人。這樣的清閒之人估計可以達到《群芳譜》上所云:是可以將菖蒲蒔養在淺水盤上了。「凡石上菖蒲,不可時刻缺水。尤宜洗根,澆以雨水,勿見風煙,夜移見露,日出即收。如患葉黃,壅以鼠或蝙蝠糞,用水灑之。若欲其直,以綿裹筯頭,每朝捋之亦可……菖蒲梅雨種石上則盛而細,用土則粗。」蝙蝠糞最能養菖蒲,惟太過難得,而現今老鼠屎油重,恐也是不適於菖蒲施肥的。好在有前人經驗,植蒲忌肥,宜於清養,所以需要洗根去土,愈瘠愈細。今人植菖蒲,多種於砂質土之中,或以石子擁其根部謂水培者,古人的附石法已然難得一見了。



我們是一群愛玩的人,等你加入
往期精彩回顧
點選圖片或標題即可閱讀
▼
菖蒲生活 簡單
玩蒲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