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梓」在名字裡的頻繁出現,甚至快要讓人忘記它本身是一種樹。實際上,梓樹不僅很早就被古人栽植利用,而且被稱為「木王」。不知道鍾愛這個字的爸媽們,又對這個字了解多少呢?
樹上長掛麵?
梓(Catalpa ovata)是紫葳科梓屬的一種喬木。梓屬的學名是Catalpa,這個詞彙來自印第安語,是印第安人對北美分佈的梓屬植物的俗稱。梓學名裡的種加詞ovata則指梓的葉片呈卵形。
梓樹高可達十五米,單葉,前端常有三個尖,葉片長寬幾乎相等,長度可達二十五釐米,花冠黃色,內面有兩道黃色條紋,還有紫色的斑點。梓樹最有特色的,是它線型的蒴[shuò]果,長可達三十釐米,遠遠看去就像掛了一樹的掛麵。

BBC在1957年播出的愚人節假節目《義大利麵條樹喜獲豐收》 | MySwitzerland / youtube
梓屬總共有十三種,其中梓、楸[qiū](C. bungei)和灰楸(C. fargesii)均有廣泛的人工栽植,再加上從北美引入的黃金樹(C. speciosa),我們在城市中能看到的梓屬樹木就有四種了。
這幾種樹不太難區分,我們可以靠花色和花序結構分辨它們。梓樹的花為淡黃色,黃金樹為白色,而楸樹和灰楸的花是淡紅色至淡紫色。至於楸和灰楸的區別則主要在花序上,前者的花序分支少於後者,且第二次分支簡單。

黃金樹(上)白色的花和楸樹(下)紫色的花 | 不認識植物;千里樓
梓生長比較快,木材質地稍軟,但並不脆弱,易於加工,因此常常用來製作傢俱等器物。所以人們特別喜歡栽種梓樹,不僅遮陰效果良好,木材還可以製造很多生活用具,實在讓人沒有拒絕的理由。宋代的詞典《埤[pí]雅》把梓樹稱為「木王」。清代的園藝專著《花鏡》甚至說,林中要是有梓樹,所有的樹都會朝它彎腰致敬(「諸木皆內拱」)——致敬是無稽之談,但也可以看出古人對這種樹的看重程度。現在梓樹在長江流域以北的廣大地區廣泛種植,北方的各個省區都能見到,反倒是野生梓樹已無處可尋。
梓能夠得到廣泛的栽培,也和它自身的生理特性有關。據研究,梓的枝條扦插生根能力在所有國內已知的梓屬植物裡是最強的,平均生根率接近95%,是楸樹的兩倍,平均單株生根數量也接近七條。而且,梓的抗旱能力也遠較楸樹等種類強。總之,梓是一種好種易活,非常「皮實」的樹。現在人們經常將梓樹作為砧木,用於嫁接楸和灰楸。

梓樹黃色的花 | 不認識植物
從文藝到喪葬一手包辦
最早記載梓的古代文獻是《孟子》,其中有「梓匠輪輿[yú]」的說法,梓匠指的是木工,因為當時的木工加工的最多的木材就是梓木,輪輿是指製作車輪和車廂的人,這兩個詞合起來是指「有手藝的人」,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DIY達人」。
《詩經》裡有不止一處對梓的描述,《小雅·小弁[biàn]》中有「維桑與梓,必恭敬止」的詩句,大意是看到父母種植的桑與梓,就猶如見到父母一般,要畢恭畢敬。由此可以看出當時人們就已經開始種植梓樹了,把它和桑樹並列,說明他們認為梓樹的價值非同一般。

梓樹 | Peter coxhead / Wikimedia Commons
《國風·鄘風·定之方中》則說:「定之方中,作於楚宮。揆[kuí]之以日,作於楚室。樹之榛慄,椅桐梓漆,爰[yuán]伐琴瑟」。這段詩記述了衛文公徙居楚丘的故事。修建楚王宮的時候,衛文公種植了榛、慄,用來取食堅果,種植了桐樹和梓樹,準備採伐木材,製作樂器。桐指的是梧桐(Firmiana simplex),常用於製作琴的上半部分,而梓一般用於製作琴底,因此有「桐天梓地」的說法。至於漆樹(Toxicodendron spp.)的作用,則是割制生漆給樂器刷漆。而種植桑樹自然是為了養蠶生產絲綢。
《禮記·檀弓上》則記載了梓的另一個用途,「天子之棺四重……梓棺二……」,梓木可以做棺材。梓在古代要麼製作樂器,要麼製作棺材,這二者都與人們的生死之事密切相關,所以在房前屋後,田間地頭多有種植。於是大約從東漢時期起,人們就用桑梓指代故鄉。

刻制雕版的過程,見於揚州雕版印刷博物館 | 三獵 / Wikimedia Commons
儘管在宋代就有人發明了泥活字印刷術,但是因為製作成本和保存性等原因,雕版印刷術一直在印刷行業佔據主流地位。而古人認為梓樹的木材非常優良,有「木良莫於梓」的說法,因此梓的木材又多了一個重要的用途:製作印刷用的雕版。書稿寫成之後,就要用梓木刻成雕版,用來印刷,所以圖書出版也稱「付梓」。
分不清的親戚們
等會兒,我們是不是漏了什麼啊?
《詩經》裡「椅桐梓漆」那個「椅」是什麼呢?該不會是椅子吧!

難道是它?| Blackash / Wikimedia Commons
《爾雅》對「椅」的解釋是「梓」,《說文解字》則說「梓,楸也」。這就帶出了一個問題。古代人對物種的認知往往不精確,經常會把不同的物種混為一談。根據《樹木分類學》的考據,古人說「梓」的時候,經常會包括楸樹和梓樹這兩種植物。「椅」可能是楸或者梓,具體物種不明。
不過,看古代文獻,早在東漢時期,至少一部分古人已經能區分楸和梓。《潛夫論·浮侈》中提到 「楸梓槐柏杔[tuō]㯉[huò]」,這就是將梓和楸分為不同的植物了。
梓屬的大部分種類都被人類廣泛栽種,儘管有一些種類,比如黃金樹,野生種群數量較少,且分佈較狹窄。梓甚至從未發現過野生個體,是徹頭徹尾的「家養植物」。但是,有人類的種植,這些物種一般不會滅絕。
不過,梓屬在加勒比地區的一個成員,短柄梓(C. brevipes)就沒這麼幸運了。它的分佈區域僅限於古巴島和海地島。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把短柄梓評為易危級(VU),而這個評級的結果,還是1998年的。二十多年過去了,資訊一直沒有更新,這個物種的境遇是好是壞,我們不得而知。在知名的公眾科學網路平臺iNaturalist上,甚至連這個物種的一張照片都找不到。在2017年發表的一篇論文裡,也提到這個種的野外調查和DNA測序樣品都非常缺乏,還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相比出鏡率極高的梓樹,可憐的短柄梓實在是籍籍無名。希望我們保護野生植物的努力,能夠普及到這些知名度不高的物種,不讓它們默默地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