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體中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著免疫戰爭——機體忠誠衛士不斷地清除著機體內可能出現的病變以及壞死的細胞。伴隨著顯微技術的發展,我們也終於可以看清楚免疫衛士是如何工作的。
1、細胞的「死亡之吻」
細胞毒性細胞正在識別受病毒感染、病變之類的「不正常細胞」,導致細胞死亡。
2、免疫細胞和浸染病菌的戰爭
在顯微鏡下「實地」拍攝一場免疫細胞和浸染病菌之間的戰爭場面。
3、免疫細胞清除入侵的病菌
免疫細胞正在殺滅入侵的細菌。
4、超萌的滅菌過程
中性粒細胞可以吞噬和消化有害病原體。圖中為中性粒細胞追擊金黃色葡萄球菌的過程。
5、免疫細胞穿過維束管
免疫細胞也可穿過維束管壁奔赴「戰場」,向病變和創傷組織處進軍、圍剿。
6、免疫細胞的死亡過程
免疫細胞死亡時也會膨脹、爆炸和分裂。
7、NK細胞殺死線蟲細胞(視訊)
超高畫質顯微鏡下,NK細胞攻擊並消滅線蟲細胞的全過程:
NK細胞先從頭部開始進攻,線蟲細胞負隅頑抗:
有一位NK細胞突破重圍,瞬間大批部隊湧入,線蟲細胞瞬間瓦解:
線蟲細胞已經毫無抵抗之力,被NK細胞慢慢消滅:
植物機體內的免疫戰爭無時無刻不在進行,只是需要我們來調動它的「過敏反應」。來源易種地

真菌、細菌、病毒性病害統屬於侵染性病害,一般在病部組織內部或外表表現為異常狀態即症狀,病狀主要分為5大類型:變色、腐爛、壞死、萎蔫、畸形,病症是指在植物病部形成的、肉眼可見的病原物的組織結構,主要類型有:粉狀物、黴狀物、鏽狀物、索狀物、毛狀物、粒狀物、白色絮狀物、菌膿等。

1、病毒性病害
只有病狀沒有病症,主要有3類:
A:褪色,表現褪綠、白化、黃化、紫(或紅)化等,常見花葉。
B:壞死或變質,前指植物細胞或組織壞死,後者指植物組織質地變軟、變硬或木栓化。
C:畸形,生長萎縮或矮化,卷葉、線葉、皺縮、蕨葉、小葉等。病毒病多是全株型慢性病害,常在頂端嫩部心葉最先發病,表現花葉、扭曲、皺縮等,然後擴展到其它部位,主要是通過昆蟲刺吸植物汁液時傳播,或嫁接感染傳播,暴風雨、農事操作等自然、人為因素造成的擦傷也會傳播,病毒病迄今為止無特效藥,主要採取綜合預防措施,治蟲防病,在高溫乾旱條件下發生加重。

2、細菌性病害
主要表現為4種類型,主要有菌濃。
A:壞死,主要在葉片上,病斑呈多角斑後期中部壞死,形成穿孔。
B:腐爛,植物多汁柔嫩部位被細菌侵染,通常表現為腐爛,流出帶有臭味的粘性液汁,膿狀物。

C:枯萎,主要是侵入植物的維管束,破壞輸導組織,引起萎蔫。
D:畸形,侵入植物,刺激植株根枝局部過度生長,形成畸形。細菌性病害可通過植物自然孔口和傷口侵入,病斑呈水浸或油浸狀,邊緣有點透明,有黃暈圈,溼潤條件下,在發病部位可見亮黃色小珠狀菌膿,表面光滑。系統性侵染植株,植株地上部分未見任何異常現象,突然地上部均枯萎,陰天和早晚有所恢復,如同健株,不久便枯萎,呈青枯症狀,過程進展十分迅猛。
3、真菌性病害
主要表現為6種病症
A:黴狀物,不同顏色、質地和結構的毛絨狀黴層,例如:霜黴病,灰黴病等。
B:粉狀物,白色或黑色粉層,例如白粉病等。

C:鏽狀物,白色或鐵鏽色狀物,例如鏽病等。

D:粒狀物,不同大小的顆粒狀物,例如水稻紋枯病。
E:索狀物,病根表面產生的紫色或深色菌絲索,例如紋羽病。
真菌病害種類繁多,佔病害種類的80%以上,最常見的多是壞死和腐爛,即腐爛病和各種葉斑病,真菌病害無論發生在什麼部位,表現什麼症狀,在天氣潮溼條件下都會有菌絲、孢子產生,這是區別真菌病害的重要依據之一。
綜上所述,區別病毒、細菌、真菌病害主要有以下幾點:
1、病毒病無病症,主要改變植物生長發育過程,引起植物顏色或形狀改變,即變色、畸形。主要表現是變色、黃葉、畸形、矮化等。

2、細菌性病害病斑呈多角形易穿孔,初期水浸或油浸狀,潮溼條件下病部常有株狀黃色菌膿,表面光滑,外圍常有黃色暈圈;腐爛型病部有粘狀菌膿,且有臭味;枯萎型褐變部位用手擠壓可見白色菌膿,維束管一般不變色,發生速度迅猛。

3、真菌性病害,葉部病害包括各種葉斑病、炭疽病、白粉病、霜黴病、疫病等,病部在潮溼條件下伴有黴狀物、粉狀物、粒狀物、鏽狀物等菌絲及其變態體;腐爛型病害病部同樣有真菌菌絲集體變態體,但是沒有臭味;枯萎型植株維束管變色壞死,病莖可見木質部有深褐色條紋。
來源果樹大本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