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害怕時別隻會說「別怕」,試試這6條對策

害怕是我們在遇到危險、困難時體驗到的負面情緒感受,表現為畏懼或發慌,是大腦對不可預測事物和危險環境產生的本能防禦信號。

孩子在懼怕什麼,家長常常不能感同身受,隨口一說「沒事」、「別怕」,其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家長們應該首先了解引起兒童產生恐懼的原因,然後針對性地進行引導、治療,幫助孩子們克服膽怯、害怕心理。

省流版

  • 兒童懼怕對象通常為身體損傷、自然事件、社交情景和動物。

  • 兒童產生恐懼固然主要源於自身因素,但家長的影響也不可忽視。

  • 家長在幫孩子克服恐懼時可以將害怕具像化、科學化;提早預防,準備充足;做些針對性的專業訓練;多參加戶外活動;發揮榜樣示範作用;鼓勵支持,樹立信心。

兒童在不同年齡段害怕的對象不一樣

兒童懼怕的對象主要有4類:身體損傷、自然事件、社交情景和動物。懼怕的具體內容常常反映了兒童所處的環境特點,並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減輕或消失。

嬰幼期:怕陌生人、響動。

1-3歲:怕黑、怕獨處。

4-5歲:怕鬼怪。

上學後:怕考試、怕批評懲罰。

在害怕時,兒童的判斷力和理解力會降低,並伴有驚慌、哭鬧等行為反應,甚至心跳加快、呼吸急促等生理反應。

兒童恐懼主要受自身認知、性格和家庭教養等方面的因素影響

(一)自身因素

1. 缺乏認識並反應過度

1. 缺乏認識並反應過度

兒童的生活經驗、科學知識不足,不能理解打雷閃電等自然現象的內在規律,知之甚少從而引發懼怕。或之前有過不愉快體驗,感受到威脅和害怕,又不會理性調節,之後在碰到同樣情況就會導致反應過度,比如打針。

2. 分不清現實與想象

2. 分不清現實與想象

兒童的思維能力很難區分現實和想象,還易受到外界環境刺激,如動畫片、故事書中的恐怖場景,並把那些虛構的內容都當成現實而害怕。

3. 片面理解大人的言行

3. 片面理解大人的言行

對於父母長輩等人所說的話,兒童大都信以為真,但有時又難以理解其深意,就容易產生誤解。當大人總喜歡拿鬼怪等故意逗趣、嚇唬、約束兒童,會使其安全感減弱,懼怕黑暗和獨行等。

4. 環境養成的性格特徵

4. 環境養成的性格特徵

有的兒童總待在家庭的小圈子中,鮮少接觸社會場景,長此以往會害怕與家人分開,難以適應新的外界環境,並懼怕一切社會交往,從而形成膽小怕事、懦弱、內向的性格。

5. 心理發育障礙

5. 心理發育障礙

有的兒童懼怕在眾人面前講話,害怕一切陌生的人、環境,幾乎從不與他人交流,甚至溝通困難。對於這種情況家長要提高警惕,可帶孩子去專業機構諮詢是否有自閉症傾向。值得注意的是,兒童期的消極、害怕、害羞、迴避新事物的表現,與長大後出現焦慮症等相關。

(二)長輩的因素

1. 長輩過於呵護溺愛孩子

1. 長輩過於呵護溺愛孩子

家長出於安全考慮不許任何風險靠近,對磕磕碰碰都大驚小怪,讓孩子有處處都充滿危險的意識,減少孩子嘗試新事物的機會,致使其容易對新事物畏懼。

2. 長輩言傳身教

2. 長輩言傳身教

長輩在孩子面前表現出對某一事物或現象的恐懼,耳濡目染的孩子同樣會對該情景害怕。

3. 不良教育方式

3. 不良教育方式

家長用抱怨、嚇唬、威脅的方法教育,會加重孩子對可能發生的不良結果或不愉快體驗感到害怕。還有的家長管教太嚴厲,時常打罵、苛責孩子,致使孩子內向、膽小怕事。

害怕可以預防和克服

一般來說,提早發現和正確引導、規勸,儘可能讓孩子去歷練就能解決大部分問題,但對於個別較為嚴重的情況可能需要藥物及專業心理治療。家長可以用以下方法幫助孩子克服害怕的情緒:

1. 將害怕具像化、科學化

孩子懼怕什麼自己並不明確,要幫助他們將害怕具體化、現實化,引導他們去親身實際體驗。當孩子因為不了解某些現象而感到害怕時,家長們應解釋規律、說明道理來消除恐懼,並提供有效克服手段。

2. 提早預防,準備充足

對於害怕入學、上幼稚園的孩子,家長們可以提前帶他們去熟悉校園環境和人員。對於害怕考試的孩子,家長們可以幫助其列好複習計劃,做好知識鞏固。

3. 針對性專業訓練

家長們也可以選擇對抗性條件作用和系統脫敏法。前者用遊戲等愉快活動的積極情緒對抗害怕情緒,後者是用抽象語言、想象或配合圖片的方法指向害怕的場景或事物,結合一些動作放鬆全身肌肉來指導兒童逐步消除害怕心理。

4. 多參加戶外活動

家長們要多帶孩子去旅行,常去博物館汲取知識,去遠郊公園探索大自然,擴大活動圈和社交圈,寬眼界,添勇氣。

5. 榜樣示範

兒童期的孩子受同齡人的影響很大。家長們可以讓其目睹他人面對所害怕場景時的反應,並在家長的保護中逐漸引導孩子克服懼怕。父母的言傳身教也重要,特別要讓父親多參與兒童的教育,有助於增強其意志力,提高獨立性。

6. 鼓勵支持,樹立信心

多對孩子表示讚賞肯定,多讓他們表現自己,不嚴厲呵斥,告訴孩子坦然面對害怕的事情其實也沒有那麼難接受。

對於膽怯、總是害怕的孩子,要鼓勵他們堅強多去嘗試,養成沉著勇敢、不懼困難的品質。對於膽大、肆意妄為的,父母也要及早約束和規勸,避免出現莽撞行為。

幾乎每個兒童在其心理發展的某個階段都曾有過害怕的體驗,但有的孩子總是對日常生活中的一般客觀事物和情境產生過分、不必要的恐懼情緒,如出現迴避、退縮行為較久達1個月以上,則考慮是不是患有兒童恐懼症,需尋求專業人士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