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洗手一次,生日快樂唱兩回

如果能開啟谷歌搜尋頁面,你會發現點特別的東西。點開頁面中央的doodle是一段50秒的視訊,講的是洗手這件事。原來,谷歌是在紀念曾宣導洗手好處、被譽為感染控制之父的匈牙利醫師伊格納茲·塞麥爾維斯(Ignaz Semmelweis,1818.07.01~1865.08.15)。

國內新冠肺炎疫情漸熄,卻在歐洲等地區肆虐正狂,谷歌首頁宣傳洗手的意義自然是不一般。可為什麼一定是今天?這既不是他的生辰,又不是離世之日,3月20日對他有什麼意義呢?

要知道,1847年的今天,也是星期五。正是這一天,塞麥爾維斯再度入職維也納總醫院,獲得產科助理講師的資格。正是從那一天起,塞醫生開啟了悲劇性的一生。

讓我們穿越173年的時光,回到當年的情境吧。

在19世紀初,維也納總醫院在歐洲堪稱一流,床位多,規模大,領世界之先。那也是醫學發展的黃金時代,在哈維血液迴圈和維薩里解剖學的鼓舞下,實證主義盛行,醫生們熱衷於開展屍體解剖,來尋找疾病的原因。

19歲的塞麥爾維斯,意氣風發,個性隨和,也算是俊朗青年。他本就讀於維也納大學的法律系。可在旁聽一堂解剖課後,便沉迷其中無法自拔,自己更像是大徹大悟一般,覺得醫學才是自己的歸宿。

1844年,在經過6年學習後,他畢業了,需要找一份工作。他認識一位學長,已是法醫學教授的科勒奇卡。這位兄臺刀法嫻熟,可塞麥爾維斯拜師學藝未成,只能另尋機會。就這樣,塞麥爾維斯誤打誤撞進入產科。

兩人就此作別。不過,科勒奇卡三年後英年離世。也正是他的死,成就了塞麥爾維斯這一生最偉大的發現。這是後話了。

這家醫院的產科,病區可不小,分為第一診區和第二診區。醫院按照單雙日決定產婦住進哪個診區。坐診沒多久,他就遇到了一件怪事。有一天,有位孕婦撲通跪下,尋死覓活地說自己不想住進第一診區。原來,第一診區的產婦死亡率是第二診區的三到五倍,死因是產褥熱。

年輕的塞大夫,是個很講原則的人。他還是講這名孕婦收入第一診區。善於觀察的他,還是與同事說起這件事。沒想到,同事見怪不怪地說,“可能是瘴氣作怪吧”。

當時的歐洲,幾乎每家醫院都要面對產褥熱這個難題。生產對女性是不折不扣的鬼門關。有位英國大夫,還曾發出這樣的高見:為了降低死亡率,醫院應該定期推倒重建。

可是,塞醫生就此開啟了對產褥熱的執著追索,也開啟了他悲劇性的一生。

他像個福爾摩斯,執拗於產褥熱的病因,仔細比較著兩個產科診區的不同。乳汁迷路、瘴氣、病區通風、排毒不暢、血容量過多、季節、個體差異……這些當年流行的說法,他都考慮過了。一樣的病房,一樣的技術,一樣的用藥,似乎所有原因都排除了,到底是什麼因素讓產褥熱的發生率如此不同呢?

乳汁迷路導致產褥熱這個觀點,就來自產科主任、學術大拿克雷恩。自從當上主任後,產科的產褥熱增長了好幾倍,而且發生率一直沒有回落。人們也曾私下嘀咕,可能是這個主任的問題。

年輕氣盛的塞大夫,像是對著了魔。在公開場合還曾讓主任克雷恩難堪,直言不諱地說產褥熱的原因肯定不是乳汁迷路。沒幹幾個月,他就被停職了。

陰差陽錯,世事難料。半年過後,也就是1847年的3月20日,塞醫生再次接手產科助理講師。這一天,他剛結束度假,來到醫院就聽聞一則噩耗,正當盛年的法醫學教授科勒奇卡一週前去世。

塞醫生受不了這個刺激,趕緊跑去調查死因。結果讓他大吃一驚。原來,科勒奇卡的手指被劃破一個傷口,出現感染、紅腫,最後擴散全身,一命嗚呼。屍檢報告單上寫著:膿毒症。

這一刻,往事回湧,全在心頭。塞大夫想起那些自己曾解剖過屍體,一個清晰的思路呈現在眼前:產褥熱不是女性特有的疾病,它也是一種膿毒症,只是恰好發生在產婦身上罷了。

有了這個洞見,他再次思索第一和第二診區的差別時,答案開始清晰可見。

在第一診區,病理解剖室就在產房旁邊,通過一個短短的走廊相連。醫生通常一大早先去做屍檢,研究頭一天死亡病人的病因。等完成這些工作後,才去產房檢查產婦,進行接生。

與第二診區不同的是,第一診區有教學任務,實習生也會參與屍檢。醫生和實習生也會洗手,卻十分潦草,甚至就是擦擦血跡了事。在第二病區,那裡甚少瞧見醫生,只有助產士,而助產士卻不參與屍檢過程。

他準確地判斷出了導致產褥熱的真正病源,那就是醫生的雙手。於是,在他自己掌管的病房裡,他開始實施這項政策:在產房入口,醫生和實習生必須用次氯酸鈣溶液洗手,還要用刷子刷洗手指縫,才可以去碰觸產婦。

此後數年,塞醫生一直研究洗手和產褥熱的關係,可一直沒寫正兒八經的論文,直到離世前幾年才寫了一本專著,語言卻很不學術。

真是造化弄人呀。他很努力,可不善於溝通。他一輩子都在承受冷眼,就連死亡原因也和科勒奇卡類似,死於膿毒症——他研究了一輩子的疾病。

而今,這位曾名不見經傳的婦產科醫生,一位曾被無數人嘲笑侮辱的醫生,不僅挽救了數百萬母親的性命,也為現代醫學的最偉大發明奠定了基礎。在死後,他的成就才逐漸被世人認可。

(上圖摘自《邪症迷思:塞麥爾維斯與產褥熱》一書)

而今,標準的洗手方法,一年級小學生都懂。這種良好的日常衛生習慣,成為保持身體健康的眾多習慣之一。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保持社交距離,合理地佩戴口罩,勤加洗手,成為每個普通人都能做好的抗疫大法。

當然,洗手不能隨便。在使用洗手液或搓肥皂後,按照標準洗手法(六或七步)進行。洗手時間要多長呢?答案是,唱兩首生日快樂歌的時間。

讀到這,你終於看懂標題了吧。

與其留下謎團,不如觀察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