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是痛風的高發季節,這是因為在受涼、受凍的情況下,會使得尿酸在人體局部沉積加快,尤其是關節部位,此時由於局部血管痙攣性收縮,非常容易誘發痛風的急性發作。

(圖源:公眾平臺提供)
痛風是什麼,相信患者們都深有體會,那麼我們應該如何預防,能不能在痛風發生之前就採取適當的措施提早干預,防止病情的進一步發展呢?
黃閏月大夫告訴你:是可以的!
未病先防,管好嘴邁開腿
通常我們將痛風分為四個階段,無症狀的高尿酸血癥、急性發作期、間歇期和慢性痛風關節炎期。
作為痛風發病的第一個階段,高尿酸血癥也是發病的前提,血尿酸水平越高,痛風的發病率就越大。臨床資料統計,約10%的高尿酸患者最後會發展為痛風。
近年來,隨著經濟發展和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我國高尿酸血癥的患病率正逐年上升。因為其早期沒有較為明顯的症狀表現,很多患者缺乏重視程度,任由病情發展,該吃就吃,該喝就喝,最後導致痛風急性發作。
從根本上預防痛風的發生,改善生活方式是關鍵,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管住嘴邁開腿。

(圖源:公眾平臺提供)
① 飲食上以低嘌呤為主,少喝酒及含糖類飲料,多喝水,每天保證2000ml飲水量;
② 適量的體力運動不僅有利於控制體重,減少肥胖,還能夠提高機體代謝率,促進血液循環和尿酸的排洩,是預防痛風發作必要的輔助措施。
收穫奇效,配合中醫療法
痛風急性發作時,關節常伴有強烈的紅、腫、熱、痛的症狀,嚴重影響正常的行走活動,讓患者苦不堪言。
針對急性期的痛風,西醫在治療上多以藥物為主,目的是迅速控制關節炎症狀,常用藥物有非甾體抗炎藥、秋水仙鹼和糖皮質激素。但是無法從根本上進行治療,且存在副作用。
中醫,近年來針對急性痛風治療上的臨床研究日益增多,且根據大多數的研究資料顯示,不論是在臨床療效還是安全性方面相較於西醫都顯示出一定的優勢。
1中藥療法
古代中醫把痛風歸為「痺症」範疇,《素問·痺論》中記載「風、寒、溼三氣雜至,合而為痺」,後世醫家根據臨床觀察又進行了補充,認為「熱」邪亦可致痺。
急性痛風性關節炎在中醫上就歸屬於熱痺的範疇,主要表現為溼熱痰濁、壅滯經絡,可運用經典成方四妙散化裁,取其中清熱除溼、消腫止痛、 通經除痺的功效,對急性痛風性關節炎具有較好的療效。
組方有:蒼朮、黃柏、薏苡仁、牛膝、萆薢、威靈仙、土茯苓、澤蘭、赤芍、桃仁、秦艽、澤瀉、地龍、虎杖等。
2刺絡放血
毫針針刺是一種傳統的中醫療法,通過針灸局部穴位來疏通患病部位的經氣,從而有效緩解患者的臨床症狀。現代研究證實,針灸可刺激神經末梢,促使腦啡呔等內源性鎮痛物質的釋放,具有直接的鎮痛作用。
在無菌的狀態下,配合放血療法,可直接將病變部位的瘀滯血液放出,從而改善患者局部微循環,減輕炎症反應,起到加快新陳代謝,清熱消腫止痛的作用。
3艾灸療法
《本草綱目》中形容艾炙,「灸之則透諸經,而治百種病邪」。意思就是說如果用艾葉做灸療,熱力可以穿透經絡,能夠治療多種疾病。

(圖源:公眾平臺提供)
近年來,「艾灸養生」一詞逐漸走進廣大老少的視野,除了作為養生小妙招外,艾炙還可以用來緩解痛風急性發作。將艾條點燃炙於患處上方2-3cm,通過艾炙對人體產生的溫熱刺激,以熱制熱,激發經氣,加速血液流通,從而達到通經活絡、活血化瘀、拔毒洩熱的功效。
臨床研究表明,艾炙療法對於痛風患者的止痛效果極其明顯,可使病變關節得到有效改善。
健
康
小
貼
士
黃閏月大夫提醒大家,痛風是長期高尿酸血癥引起的慢性疾病,需要長期規範治療,在這個過程中,一定要聽從醫囑,養成良好的生活方式,這樣才能夠利於疾病的治療。
參考文獻:
[1]楊禕佳,範鬱山.中醫外治法治療痛風的研究進展[J].大眾科技,2021,23(11):114-117.
[2]劉思序,洪亞群,黃瀏姣.從中醫「治未病」淺析痛風的防治[J].湖北中醫藥大學學報,2021,23(02):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