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秋風起,蟹腳癢;菊花開,聞蟹來。」對於吃貨們來說,每年的九月、十月都是一個讓人大飽口福的季節。
雪白的蟹肉,飽滿的蟹膏,再搭配上一小碟姜醋進行調味,實在是太美味了!不禁讓人發出「不到廬山辜負目,不食螃蟹辜負腹」這樣的吃蟹感嘆。

(圖源:公眾平臺提供)
螃蟹滋味鮮美,作為美食歷史非常久遠,最早記載於我國兩千年前的《周禮》。螃蟹的營養價值也極高,富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維生素A、維生素E以及多種微量元素等。
我國中醫認為,螃蟹性寒、味鹹,歸肝、胃經,有補骨髓、滋肝陰、養筋活血、清熱散血等功效。適量食用,對於淤血、黃疸、腰腿痠痛和風溼性關節炎等有一定的食療效果。
《本草拾遺》:蟹腳中髓、腳,殼中黃,並能續斷絕筋骨,取碎之微熬,納瘡中筋即連也。
《隨息居飲食譜》:補骨髓,滋肝陰,充胃液,養筋活血,治疽愈核。
《滇南本草》:山螃蟹強壯筋骨,並能橫行絡分。
那麼,對於這道公認的美食佳餚,痛風患者是否只能望而觀止呢?今天,就讓黃閏月大夫帶大家來了解一下。
痛風患者可以吃螃蟹嗎?
首先,對於想要嚐鮮的痛風患者們而言,是可以適量的食用「螃蟹肉」的。
因為,螃蟹肉的嘌呤含量在海鮮水產類的食物中並不算高,大約每100g的螃蟹肉僅含有81mg左右的嘌呤,屬於中等嘌呤食物,痛風患者們在緩解期可適當食用,建議每週不要超過2次,每日的總攝入量不宜超過100g。
而蟹黃的嘌呤含量直接翻了一倍,達到了150mg/100g,屬於高嘌呤食物,不適宜痛風人群食用。臨床上有很多痛風患者,就是因為在短時間內過量食用螃蟹後急性發作,導致關節疼痛難忍,無法正常活動。

(圖源:公眾平臺提供)
同時,螃蟹性寒,膽固醇的含量也較高,那些患有冠心病、高血壓、胃炎、腸炎、肝炎、消化功能弱等問題的人,以及老人、孕婦、幼兒也應當少吃、慎吃螃蟹。
遇到痛風急性發作該怎麼辦?
1冷敷緩解
痛風發作時,關節的紅腫熱痛由於是炎症的釋放,毛細血管擴張所導致的,使用冰袋或者冰礦泉水冷敷疼痛關節處20~30分鐘,可以有效減輕局部炎症和疼痛。
但是,要注意千萬不能使用熱敷或用熱水泡腳,這樣會導致局部皮溫度升高,毛細血管擴張,反而會導致炎症進一步加重。
2抬高患處
急性痛風在發作的時候,會有一些痛風石沉澱在我們的關節處。這時,建議臥床休息,適當的將疼痛部位抬高,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減輕疼痛部位的壓力,有助於緩解疼痛。
3多喝水排尿酸
人體內產生的絕大部分尿酸都是通過腎臟隨著尿液代謝而出,多喝水會產生更多的尿液,便於把體內多餘的尿酸排出體外,緩解疼痛感。
對於痛風患者來說,日常要養成定時主動喝水的習慣,分次補水,拒絕暴飲,不要等到口渴了才喝水。
一般而言,正常人每天的飲水量平均約1500ml,而對於痛風患者來說,要想排出比正常人更多的尿酸,每天最好要喝2000ml以上的水。
4服用止痛藥
痛風急性發作時那種刀割似的疼痛,異常難忍。如果,用冷敷的方法不能達到良好緩解時,這個時候不得不選擇使用止痛藥來緩解疼痛。
黃閏月大夫提醒大家,不論是使用秋水仙鹼、非甾體抗炎藥還是糖皮質激素,都要在專業醫生的建議和允許下使用,千萬不要自己胡亂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