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賀貝貝,卓正兒科醫生
「賀醫生,我家嬰兒還不到一歲,但他的鼻子總是‘吸吸呼呼’的,是又感冒了還是有過敏性鼻炎了呢?」
「賀醫生,我們嬰兒發燒了,前天有上幼稚園,昨天有接種流感疫苗,現在這個發燒是什麼原因?是感冒了還是疫苗反應?」
「賀醫生,我家嬰兒突然出現拉肚子了,是病毒感染還是,還是細菌感染呢?」
………
不論是線下面診還是線上問診,我經常遇到一些類似於上面的提問。家長往往非常希望從我這裡能獲得一個明確的「答案」,第一時間知道孩子到底是什麼問題。但每到這個時候,我卻只能如實地回答一句:「就目前來說,我也還不能確定。」
這時,家長便會更加的疑惑,甚至還會有些慌亂:如果連醫生都不知道是什麼病的話,那該如何是好?我知道了原因才知道以後怎麼預防啊?
其實,現代醫學發展到現在,我們對疾病的了解依然尚少,而在症狀出現之初就能直接「破案」的情況更是屈指可數。
而且話說回來,即便我們第一時間「未卜先知」知道了答案——疾病「是什麼」,但這也只是走出了第一步而已,對於家長和嬰兒們更重要的事情其實還是需要知道接下來該怎麼辦。
是的, 在臨床上,很多時候知道「怎麼做」比知道「是什麼」更重要。而且就算是在暫時還不知道「是什麼」的情況,我們依然可以先知道該「怎麼做」。
下面我們以嬰兒鼻塞、發熱、腹瀉來展開講講,為什麼學會這種思維對你很重要。
嬰兒鼻塞是什麼原因?
臨床上,我們常常很難在第一時間將反覆上呼吸道感染與過敏性鼻炎完全區分開來,這是因為過敏性鼻炎其實會有一個溫和而漫長的演變過程,需要先經過「致敏」的過程(可以理解為是人體的鼻粘膜與過敏原的第一次親密接觸)。
隨後,鼻粘膜對過敏原產生「印象」,再在以後的一次次接觸中不斷地擦槍走火,出現一次又一次越來越明顯的症狀,直到某一個階段症狀加重到足以被人體察覺時,才能在臨床被診斷出來。

所以,從嚴格意義上來說,過敏性疾病的診斷相對於其剛開始發生的時間來說都是滯後的。幾乎每一種過敏性疾病在出現「典型」的症狀之前,其實都已經經歷過了一段不短的「不典型」的過程。
除此以外,嬰兒的鼻粘膜嬌嫩,尚未發育成熟,鼻粘膜原本就處於「更加敏感」的階段,而這種敏感並非只是對於各種病原和過敏原來說,還包括對於冷熱溫差、乾燥的空氣、灰塵、霧霾,以及二手菸、汽車尾氣中等各種理化成分的敏感。

由此可見,引起嬰兒的鼻子出現「吸吸呼呼」症狀(用醫學術語可以描述為鼻塞伴或不伴有鼻涕)的原因非常多,可能是單一的原因,也可能是多種原因的混合或者前後的疊加。
造成嬰兒鼻子症狀的罪魁禍首,可能是上呼吸道感染或者反覆感染(比如普通感冒等)、過敏的早期階段(尚未長成的過敏性鼻炎)以及非感染非過敏性鼻炎中的一個或者多個,甚至還有可能是單純被鼻屎堵住了(小嬰兒鼻粘膜分泌粘液的能力與纖毛數量及功能均尚未成熟,所以「自淨功能」也相對不足)。
孩子鼻子呼呼呼的怎麼辦?
那麼,既然對於病因刨根問底這麼難,我們要如何應對?
答案其實就在上面剛剛說過的那句話:
在臨床上,很多時候即便我們不知道「是什麼」,也可以知道該「怎麼辦」,而且知道「怎麼辦」對於我們普通父母來說還可能比知道「是什麼」更重要。
再說回上述這種嬰兒鼻子吸吸呼呼的問題。
雖然我們無法在第一時間準確地明確病因,但這一點也不妨礙我們規範地使用生理性海鹽水和/或吸鼻器來為嬰兒護理鼻腔。對於感冒也好、過敏性鼻炎也罷,伴或不伴有非感染非過敏性鼻炎以及鼻屎的原因,鼻腔護理都是最基礎的應對辦法。

而且感冒原本也就屬於自限性疾病,一般不需要特殊藥物的治療,而輕症的過敏性鼻炎在護理能解除症狀的情況下也不需要用到抗過敏藥物。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即便是不知道嬰兒鼻部症狀的根本原因,我們也可能通過鼻腔護理就直接解決問題了。
兒童發熱是什麼原因?怎麼辦?
臨床上像這樣的情況其實還有很多。比如像上面的第二個例子——兒童發熱。

當孩子接種疫苗後出現了發熱,確實可能是疫苗反應,但也可能恰好是孩子在接種疫苗時正處於各種發熱性疾病的潛伏期。這時,我們便很難在發熱初期就做出準確的病因判斷。
那麼該怎麼辦呢?
其實,在孩子整體狀態平穩的情況下,密切的觀察隨訪、必要時使用退燒藥退熱、保證水分和營養膳食以及充足的睡眠與休息就是最好的應對方法。然後,我們再給疾病一點時間逐漸自愈或者展露出更多能幫助我們明確病因的資訊。
孩子腹瀉是什麼原因?怎麼辦?
再比如孩子突然出現腹瀉,不伴有血便或膿血便,我們往往也無法在第一時間明確到底是病毒感染還是細菌感染,畢竟絕大部分的腸道病毒與非侵襲性腸道細菌感染單從症狀與大便常規的化驗結果來看是不能被明確區分的(大便培養的結果需要至少3-7天的時間,而且還不一定能培養得出來)。

但這也完全不影響我們早期在臨床上的應對,因為對於這類情況,補液和營養支持都是最基礎的治療方案,而且大概率下足以解決問題。
只有當孩子出現精神狀態改變、脫水、大便帶血、因嘔吐而經口補液困難或者明顯腹痛、發熱等合併情況時,才需要再次評估並且及時地進行相應的檢查與治療方案的調整。
面對孩子健康問題,別太糾結
在醫學上對於疾病的診治,最大的困難就在於症狀與疾病並非是一對一的關係。一種疾病可以出現很多種症狀,而多種疾病又可以引起同一種症狀,正是這種多對多的網狀關係使得我們往往會對於「是什麼」束手無策,在這種時候,如果我們的思維過於糾結,便很容易落入陷阱。
對於這種情況,賀醫生的建議是不必鑽牛角尖死磕,先顧好當下該「怎麼辦」,抓大放小,做好護理,一邊對症與支持治療,一邊密切觀察與動態隨訪,嘗試著給彼此一點時間,既是給疾病露出端倪的時間,也是給人體免疫系統保衛自己的時間。
畢竟,我們的身體比我們還要努力地愛惜著它自己。大部分時候,即便我們什麼都沒做,而我們的身體自己其實已經做了許多了。
所以說,真的,我們最不能辜負的不是任何人,而是我們自身日夜勤勉的免疫系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