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即使沒有疫情,本來就會有中年危機。
除了少量富豪外,人人都要賺錢養家,要吃飯穿衣,要揹負車貸房貸壓力,要承擔父母孩子養老看病上學的責任。
疫情之下,有些人被關在家裡一百天,除了體制內公務員可以按時領到工資,有幾個人還能賺錢維持這一切?有幾個人能免得了焦慮逐漸嚴重?有幾個人胸中沒有怨氣積聚?

這就是鳥市火災輿論山呼海嘯般爆發的根源所在。
這一次用民怨沸騰來形容,一點都不為過。
雖然事發在鳥市,其它地方難道不能引以為戒?
我們真的應該重視疫區人民特別是封控區內居民的心理健康問題,必須想辦法緩解他們的焦慮、抑鬱等負面情緒、並給予適當的渠道宣洩負面情緒,否則,一旦群眾負面情緒積累到一定程度,一定會出大亂子的。
哀民生之多艱,獨愴然而淚下!

作為一位醫生,這段時間,我一直都在關注著,疫情之下,大家的心理健康問題。
面對疫情的變化與衝擊,今天,你的心情還好嗎?
焦慮包括擔心、害怕、緊張等情緒,是疫情下最常見的心理狀態。
網路上,甚至正規媒體上,有關新冠病毒的致命性、後遺症、傳染性、傳播方式及治療方法的訊息,錯誤百出。
以往,有關新冠病毒的恐嚇性宣傳,又加劇了人們的焦慮情緒。
疫情之下,很多人確實出現了焦慮情緒。
那麼,如何來判斷我們出現了焦慮情緒?
當我們出現休息時,也有心跳加速、呼吸急促、胸悶、自覺發熱、肌肉緊張、口乾、食慾不振、睡不好等情況時,要考慮有沒有焦慮。
當我們老是出現擔心、害怕、緊張、不安、憂鬱等,而且容易激動、失控等情緒時,也要考慮出現了焦慮。
當我們出現無法專心做事、在各種群裡和網路上,反覆傾向於蒐集負面資訊、反覆出現了對疫情有災難性的想像時,也要考慮出現了焦慮。
在網路上,有不少網站提供焦慮和憂鬱量表,通過線上調查問卷,可以幫助我們監測自己的情緒狀態。
通過這些,我們可以確認自己處於焦慮。
疫情之下,我們可以這樣調節焦慮情緒,維護自己的身心健康:
1、多做深呼吸。
深深地吸氣,感受腹部漲起來;慢慢地吐氣,感受腹部縮排去。吐氣時間要比吸氣更長一倍以上。反覆進行一段時間後,可以讓人心跳慢下來,讓人得以放鬆。
2 、多運動,多出汗。
許多有氧運動都有助於紓解壓力、降低焦慮,例如散步、慢跑、游泳、登山等。
封控區內,也要進行室內運動。
床上運動也不錯。
如果一對有情人被封控在家,反正閒著也是閒著,造幾個人出來也不錯。
3 、轉移注意力、保持好心態。
做一些讓自己有安全感的事情,以及從事有興趣的活動。
學會在疫情下的個人防護措施,出門讓自己感到安心。
接受疫情不可測、不可控的部份,並且不再去放大和強調,不要去考慮還沒有發生的後遺症,從而讓自己陷入焦慮。
4、放下手機,遠離網路和各種微信群。
這段時間有關烏魯木齊火災,重慶疫情防控的各種視訊在網路和各種微信群裡廣泛傳播。
有關封城、衝突、確診與死亡數字等訊息,連我這個見慣生死,內心強大的醫生,看了也會產生焦慮。
我建議大家不要去看這些。
因為這些會引發你的擔心、害怕。
我們無法改變現實,只能選擇不看、不聽,以免後續有更多的焦慮反應。
5、適時向朋友和家人以及醫生求助。
當你感覺焦慮時,與朋友、家人談論自己的感受或想法,確實有助於調節情緒。
不過,如果焦慮一直無法緩解並引發身心不適時,建議儘快求助心理醫生。
6、選擇有公信力的訊息來源,並且查核事實。
正確的疫情資訊可以讓自己免於恐慌和誤判情勢,但網路上謠言太多,反而令人無所適從。
我建議大家多看新聞聯播。
我建議大家要關注國務院新冠病毒肺炎聯防聯控綜合機制組的各種發佈會,這是最需要信任的國家層面的權威發佈。
我們也可以關注一些實名認證的醫生的微博或者公眾號,比如張文宏醫生的微博。
相對於一些靠流量吃飯的自媒體,醫生寫的文章,相對而言,靠譜一點。
這樣可以避免資訊超載和無謂的擔心。
對於網路上聳人聽聞和來源不明的疫情資訊,請大家不要輕信和傳播。
當疫情成了常態,當封控成為常態,在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之外,我們更需要學會自我覺察與調節焦慮情緒,讓我們自己身體安適、心理健康,才能掌握自己的生活,安然度過疫情。
冬天就要來了,要做好保暖措施,請你務必要好好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