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身體恢復年輕態的幾個好習慣

決定長壽的主要因素是什麼?是基因嗎?其實,我們的壽命20%取決於基因,而生活環境和生活習慣決定著另外的80%。所以,應該說基因裝上了子彈,生活習慣和環境扣動了扳機。

生活環境包括空氣、水,我們要愛護環境,但是我們沒有辦法決定環境,我們可以用純淨水,但是空氣我們目前還沒有辦法來決定。所以在相對固定的環境中,我們要改善生活習慣,以此來爭取健康長壽。

在劍橋大學有一位統計學家David Spiegelhalter,他提出一個理念,叫「微生命」:從30歲起算,若以30分鐘一個單位計算,我們的正常生命餘額還有100萬個單位,約55年。30歲以後每百萬分之一的壽命,即半小時的生命,就是1個「微生命」。

不良生活方式對預期壽命的影響可以用微生命來說明。

好習慣 vs 壞習慣

☑ 喝兩杯咖啡,會延長1個微生命;

☑ 吃足夠的蔬菜或者水果,可以延長1個微生命;

☑ 鍛鍊20分鐘,延長2個微生命;

☑ 鍛鍊40分鐘,可以延長3個微生命;

☑ 保持好的心情,得到1個微生命;

☒ 但是如果你抽菸、看電視2小時以上,就會減少微生命;

☒ 吃200克以上的紅肉,減少1個微生命。

注:紅肉指的是烹飪前呈紅色的肉,如豬肉、牛肉、羊肉等。紅肉含很高的飽和脂肪。

這些可以提醒我們思考自己的生活方式是不是健康。

什麼叫健康?WHO在1947年給健康做了一個定義。第一是身體的良好狀態;第二是心情的愉快;第三是有社會的價值。所謂的社會價值不一定是你要給社會創造多少財富,而是你不給社會增加負擔的情況下,你能幹點兒力所能及的事。

而到現在,健康的理念有了延伸:身體沒有病痛,即使有疾病只要在可控的狀態下,自己適應了當前的狀態,同時保持心情愉快,又有一些社會價值,就是健康。所以人人都可以獲得健康。

健康不僅僅是軀體、精神及社會的良好狀態,也不是無病狀態,病人也可以擁有健康,只要疾病得到控制、病人適應了自己新的狀態,再加上良好的精神和實現其社會價值,就可以享有健康。

我們可以把人群分為健康人群、風險人群、疾病人群。所謂的風險人群就是還沒有造成器官損害,只是有一些風險因素,比如說肥胖、體重超重,但還沒到「病」的那步,身體還是處於健康的狀態,比如高血壓,在沒有造成高血壓心臟病、高血壓腎病等之前,還稱不上是一個病,但是已經處於一種風險或者亞健康狀態。這個時候,是可以通過生活方式的改變祛除風險因素的。比如,肥胖就是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風險因素,高尿酸、高血糖、高血壓,如果輕度的,是完全可以通過飲食和鍛鍊等生活方式的改變來祛除的。

人體還有一個層次——美麗。在健康的基礎上,去變得更美。美麗可以讓我們心情愉快、更有自信,當然也讓各個器官的功能、內環境變得更好,可以更好地工作,更適應社會。

記住:自律、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對健康、長壽、美麗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