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繼2013年登頂《科學》雜誌“年度科學重大突破”後,免疫治療已成為醫學領域最熱門的顛覆性療法之一。如今,以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為代表的免疫療法,已改變了某些癌症的治療格局,讓一些患者獲得持續緩解。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通過解除免疫系統“剎車”,幫助免疫系統識別並攻擊癌細胞。截至目前,以PD-1/PD-L1抑制劑為代表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已被批准用於治療多種癌症,包括肺癌、乳腺癌、膀胱癌、宮頸癌、結腸癌、頭頸癌、肝癌、皮膚癌、胃癌和直腸癌等。
然而,隨之而來的是,一些免疫相關不良事件(副作用)也日漸顯現。最常見但較輕微的副作用之一是甲狀腺功能異常,尤其是甲狀腺功能減退(甲減)。

日前,美國內分泌學會年會(ENDO 2020)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使用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癌症後導致的甲狀腺功能障礙,比以往認為的更常見。
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首席研究員佐伊·科萬特(Zoe Quandt)博士說:“在臨床試驗環境以外,這種副作用的發生範圍目前還不清楚。所以我們利用患者電子健康檔案中的臨床資料進行了分析。”
哪些患者會出現這些免疫相關不良事件?為什麼會出現?它們對治療反應的影響如何?這些問題對於優化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應用很重要。
研究人員分析了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2012年至2018年間接受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的每位患者的電子健康記錄資料。他們排除了那些原本就有甲狀腺癌或甲狀腺疾病的患者。在剩下的1146名患者中,他們找出那些存在某種甲狀腺功能障礙的人,比如甲狀腺激素水平異常或服用了甲狀腺藥物者。接受免疫療法治療的癌症中,黑色素瘤佔比最高(佔32%),其次是非小細胞肺癌(13%)。
研究結果顯示:
總的來說,接受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患者中有19%的人出現了甲狀腺功能障礙。而另一項臨床試驗綜述則顯示:6.6%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使用者出現甲減,2.9%的患者出現甲亢。
該研究還發現,甲狀腺問題因癌症型別而異。甲狀腺功能障礙的發生率從腦瘤膠質母細胞瘤患者的10%,到腎細胞癌患者的40%不等。
雖然甲狀腺功能障礙與具體某種免疫檢查點抑制劑之間沒有明顯的相關性,但相較單獨使用帕博利珠單抗(Keytruda)(18%)、納武利尤單抗 (Opdivo) (18%)或伊匹木單抗 (Yervoy) (15%),聯合使用納武利尤單抗和伊匹木單抗的患者,甲狀腺功能障礙更為常見(31%)。
延伸閱讀
在美國內分泌學會年會上,針對甲狀腺眼病首款療法(Teprotumumab)的研究也受到了關注。
Tepezza(Teprotumumab-trbw)是今年1月美國FDA批准的首個用於治療甲狀腺相關性眼病(TED,即Graves’眼病)的藥物。這是一種罕見的進行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可造成患者眼睛外突,導致各種症狀,如眼痛、複視、對光敏感或閉眼困難,進而逐漸無法進行重要的日常活動,比如開車或工作。

Teprotumumab是IGF-1R全人源單克隆抗體,可阻斷IGF-1R使患者眼部細胞內的IGF-1和促甲狀腺激素(TSH)活躍水平降低,從而減少眼部的炎症和眼後組織的積聚,減輕症狀,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
研究人員分析了兩項為期24周的研究的資料,這些研究共入組171名甲狀腺眼病患者。前期分析顯示,經過24周的治療,77.4%的患者眼部腫脹減輕,而安慰劑組僅有14.9%的眼部腫脹減輕。研究人員進行了新的分析,看看患者的性別、吸菸狀況和年齡是否影響藥物的反應率。
參與者被隨機分配接受Teprotumumab或安慰劑。在第24周,Teprotumumab組患者中,無論性別、吸菸與否、年齡,眼部腫脹均明顯改善(男性:73.1% vs. 5.0%,女性:79.3% vs. 17.9%;吸菸者:70.0% vs. 23.1%,不吸菸者:79.7% vs. 11.5%;65歲以下:76.1%比16.2%,65歲及以上:84.6%比7.7%)。
與安慰劑組相比,接受Teprotumumab治療的所有亞組患者在治療24周後,眼部腫脹的緩解也更加明顯。
Teprotumumab無疑為甲狀腺眼病患者帶來了新的希望。
參考資料:
https://medicalxpress.com/news/2020-03-cancer-treatment-immune-checkpoint-inhibitor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