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接診患者的過程中,每當問及既往是否做過心臟造影檢查時,往往會有患者說不清楚到底是做的「冠狀動脈CT血管成像/造影(Coronary CT Angiography, CTA)」還是「冠狀動脈造影術(Invasive Coronary Angiography, CAG)」。
下面簡單的介紹一下這兩種檢查方式的區別和適應人群。
文 | 寇恂
冠狀動脈CT
冠狀動脈CT血管成像/造影的定義
冠狀動脈CT血管成像/造影,簡稱CTA(下文統稱為CTA),適應人群主要是穩定型心絞痛和急性冠脈綜合徵(中低風險)的患者,CTA對於冠狀動脈管腔狹窄大於50%以上時有較高的準確性和相對較小的假陰性率。因此,對於主要心血管事件低風險患者來說是一個不錯的首選檢查手段。
CTA的檢查方式
顧名思義,CTA本質上是一種CT的檢查,做CT之前需要透過靜脈注射含碘的造影劑,一般來說是50-120ml,透過CT的層層掃描,最後透過計算機重建並呈現出心臟以及冠狀動脈的圖像。它的優點在於風險和成本較低,時間較快,適合冠心病危險因素較少、風險較低的患者,但是需要患者屏住呼吸5-10秒。
CTA的不適宜人群
但同時,也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做CTA,比如心率過快(使用beta受體阻滯劑以後心率仍大於70次/分)或者不規律(房顫)的患者,這兩類患者的心率/心律會在成像時產生偽影。就好比我們用相機拍攝快速移動的物體,照片不清晰一個道理。另外,對碘造影劑過敏、腎功能不全(eGFR<30 mL/min/1.73m2)的患者也不適合做CTA。
冠狀動脈造影術
冠狀動脈造影術的定義
冠狀動脈造影術,簡稱CAG(下文統稱:CAG),是一項侵入性的檢查,一般是在手腕橈動脈搏動處穿刺(或股動脈),再將導絲透過動脈送入心臟,在冠狀動脈開口處注射造影劑,這需要在導管室在醫生的操作下完成,是一項「微創手術」。適合人群有冠心病高風險、臨床上高度懷疑急性冠脈綜合徵以及CTA結果提示可能有冠狀動脈嚴重狹窄的患者。CAG是診斷冠心病的「金標準」,醫生除了能透過不同角度看到冠狀動脈的狹窄程度、部位以外,還能實時看到心臟的搏動和狹窄的血管影響到了哪一部分心肌的供血。
CAG的檢查方式
CAG的優勢在於,如果臨床醫生髮現了冠狀動脈狹窄的嚴重程度足以達到需要干預和治療的標準,那麼就能進行下一步治療,就是我們熟知的放入「心臟支架」,即經皮腔內冠狀動脈成形術(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 PTCA),更多的時候也叫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該過程包括了還球囊擴張,撐開狹窄的冠脈。因此,我們可以把CAG和PCI理解為同一個手術的兩個階段。
CAG的手術風險
當然,既然是手術,那就會存在一定的風險,在術中或術後出現嚴重併發症,比如心梗和猝死發生率低於0.1%,而術後卒中的風險在0.2-0.4%之間,多與高齡、心功能不全、嚴重的冠心病等有關。此外,還有可能出現皮下淤血、穿刺處血腫、造影劑腎病、造影劑過敏等手術相關併發症。但是總體來說,比較獲益及風險後,冠狀動脈造影術仍是冠心病高危人群的首選檢查。
所以,不同人群適合的冠狀動脈檢查方式是不一樣的,具體的情況需要根據醫生的評估和建議來作出選擇。
因此,作為冠心病患者,對自己做過的檢查和病史能詳細的描述,對於提高和醫生之間的溝通效率,特別是在緊急時刻能發揮重要的作用。舉一個例子,我在值一次夜班的時候,一位美國患者因突發胸痛就診,他不會說中文,我接診時已經出現明顯的呼吸困難和氣促的表現。因此我在問診的時候,他艱難的蹦出了4個單詞,分別是:PCI, LAD, one stent, Aspirin。而我透過這4個詞就基本上了解了這個患者的病史:曾經做過PCI,在左前降支(LAD, 三支主要冠狀動脈中的其中一支)裝過1個支架,現在口服的藥物是阿斯匹林。
希望這篇文章能讓更多的人瞭解到冠心病檢查方法的相關知識,這樣在就診時,可以更好的跟醫生溝通,而有效的溝通對疾病的診治有很大的幫助。
參考資料:
https://www.uptodate.com/PCI
https://www.uptodate.com/screening for coronary heart disea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