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故事
小李這一陣總胃疼、胃脹、噁心,還有點消化不良,去醫院一做胃鏡檢查,發現了胃息肉。她上網一搜,嚇壞了,人家都說,胃息肉是胃癌先兆!
下面請醫生給我們詳細講講吧!
/
胃息肉,是指胃黏膜凸出於胃腸而形成的侷限性隆起性病變,說通俗了,就是胃黏膜表面長出的一塊小肉疙瘩。
胃息肉可以單發,也可以多發,可以達到十幾枚、幾十枚甚至上百枚。
胃息肉的直徑多數為幾毫米,有時可見直徑大於 1 釐米的,直徑數釐米的息肉很少見。


胃息肉會導致哪些症狀?
大多數散發性胃息肉患者不會有特殊不適的症狀,但胃息肉可能會合並胃炎、幽門螺桿菌感染、膽汁反流等,所以有些患者會出現腹部不適、上腹隱痛、腹脹、噁心、消化不良等症狀。
如果息肉體積較大、數量較大,或者位置特殊(位於賁門或者幽門的位置),或有糜爛滲血等情況,就可能會出現腹痛、吞嚥不暢、腹脹、黑便、貧血等症狀。
胃息肉會發展成胃癌嗎?
胃息肉確實有發展為胃癌的風險,但風險有大有小,不可一概而論。具體要根據息肉的大小和病理類型進行判斷。
大小:胃息肉直徑 ≥ 1 cm,癌變風險可能會增加,通常建議內鏡下切除。

胃息肉的病理分型比較複雜,但其病理分型與癌變風險是密切相關的,所以通常情況下,發現息肉,應取活檢送病理檢查以明確病理類型。
1. 胃底腺息肉。有些可能與長期口服質子泵抑制劑類藥物有關,其癌變率不到 1 %。
直徑<1 cm的息肉在患者停用質子泵抑制劑一段時間後可能會消失;直徑≥ 1 cm,通常建議內鏡下切除。
2. 增生性息肉。通常與幽門螺桿菌、萎縮性胃炎等長期慢性炎症有關,有一定的癌變風險,但癌變率也是比較低的,有研究報道其發展為上皮內瘤變的概率為 5% ~ 19%。40% 的增生性息肉在根除幽門螺桿菌後會消退,直徑≥ 1 cm者癌變風險有所增加,多數國家的指南推薦直徑>0.5 cm 者要切除。
3. 腺瘤性息肉。此息肉為高危息肉,特別是直徑>2 cm、病理為絨毛狀腺瘤者,據文獻報道,癌變率可達 28% ~ 40%。
腺瘤性息肉可能跟幽門螺桿菌感染、萎縮性胃炎、腸化生存在一定相關性,最好進行內鏡下切除,並建議術後定期做胃鏡複查,監測時間 3 ~ 5 年。
腺瘤性息肉在胃息肉所佔比例較低,大多數胃息肉是癌變風險比較低的胃底腺息肉或增生性息肉,且部分息肉可能在治療胃炎或根除幽門螺桿菌後自己就消失了。
如何預防胃息肉?
胃息肉發生有很多因素,包括基因遺傳、胃黏膜長期的慢性炎症刺激、不恰當地長期的慢性炎症刺激、不恰當地長期服用質子泵抑制劑(如奧美拉唑等)、不良的生活習慣(吸菸、飲酒、高脂低纖維飲食)等。
✓
健康知識「劃重點」
除了遺傳因素外,其餘的因素我們都可以預防,具體措施如下:
1. 戒菸戒酒,規律飲食,避免辛辣刺激、高脂飲食,避免暴飲暴食,多吃富含纖維的蔬菜等。
2. 治療膽汁反流、幽門螺桿菌感染等。
3. 使用胃藥應當遵從醫囑,避免不恰當地、長期使用抑制胃酸的藥物,如奧美拉唑等。
人衛好課推薦
直接點選下圖,查看人衛好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