鈣片晚上吃最好?如何判斷自己是否缺鈣?

說起鈣片,大家都很熟悉,吃鈣片也成為了一些人的日常。

當然,吃鈣片的首要條件就是自己缺鈣。但是生活中,有的人並不知道自己是否缺鈣,只是跟風吃鈣片圖心安。

在此提醒大家,鈣片可不是隨便吃的。吃不對,不僅效果沒到位,還可能對身體造成其他負面影響。

如何判斷自己是否缺鈣?鈣片什麼時間吃最好?能長期服用嗎?看完你就不會隨便吃了!

鈣片有什麼用?

鈣是人體不可缺少的營養物質,在人的骨骼發育中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並且,鈣在血液凝固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只有血清中鈣(離子)含量維持在正常含量,才能保證心臟與血管健康。

人們需要通過來自外在環境的供應來補充每日固定流失的鈣,補鈣的最佳途徑是食物,如牛奶、酸奶等奶製品;魚蝦等海產品;還有綠葉蔬菜、豆類、粗糧等等。

如果食補無法達到推薦攝入量,可以選擇服用補充劑——鈣片。市面上的鈣片種類繁多、分類方法各異。從鈣源組成來看,總得來說可以分為三類:無機鈣、有機鈣、有機酸鈣。

無機鈣主要包括碳酸鈣和磷酸鈣,碳酸鈣居多,這類鈣片需要藉助胃酸分解為鈣離子才能被機體吸收。優點是含鈣高,價格低廉。缺點是儘管鈣含量高,但是吸收率低,容易產生沉積,服用過多有可能會引起腎結石。

有機酸鈣代表的有檸檬酸鈣、乳酸鈣、葡萄糖酸鈣等,以檸檬酸鈣居多。儘管這類鈣片的鈣含量低於無機鈣,但是具有吸收率高的優點、且對服用時間沒有要求,隨時隨地都可以服用。這類鈣片對腸胃刺激較小,適宜老年人、小朋友、有吸收障礙的人群、以及胃酸缺乏症的人群服用。

有機鈣如氨基酸螯合鈣,具有好吸收的優點。

每個人都能吃鈣片?

不是所有人都能服用鈣補充劑。如果血液中鈣過量(高鈣血癥)、或是高鈣尿症、有腎結石病史者就應避免服用鈣片。

一些藥物會影響鈣吸收,如四環素、異煙肼、質子泵抑制劑等,因此不宜同時服用。此外也有研究報道鈣含量與心臟病、前列腺癌風險增加有一定相關性,這類患者等應謹慎服用鈣片,及時與醫生溝通。

如何判斷自己缺鈣?

最直接準確的方法是去醫院進行血鈣含量測定。但要注意老年人由於生理原因,出現「鈣搬家」,使血鈣增高,導致測量結果不能真實反映體內鈣含量,因此還需進行骨密度測量。 此外,我們也可以通過在日常生活中出現的一些症狀, 進行初步自我診斷。

嬰幼兒:不易入睡、 不易進入深睡狀態;入睡後愛哭、容易驚醒等。白天煩躁、坐立不安。牙齒排列稀疏、不整齊、不緊密,牙齒呈黑尖形或鋸齒形等。

青少年:出現生長疼、易抽筋、乏力、煩躁、容易疲倦、牙齒發育不良等。

成年人:成年人一般工作繁重、生活壓力大,往往容易忽視身體上的一些不適,再加上成年人缺鈣通常沒有典型症狀,所以更不易察覺。成年人,特別是中年女性,當經常性的出現倦怠、乏力、抽筋、腰痠背疼、易過敏、易感冒、牙齒鬆動等症狀,應警惕是否是缺鈣問題。

老年人:老年人大多是因為鈣的流失而造成缺鈣現象。常表現為腳跟疼痛、腰痠腿痛、頸椎疼痛;牙齒鬆動、脫落;明顯的駝背、易骨折;食慾減退、消化道潰瘍、便秘;多夢、失眠、煩躁、易怒等。

鈣片最好晚上吃?

晚上補鈣效果較好,這是因為夜間睡眠時,一部分血鈣會進入尿液流失,為了維持正常的血鈣濃度,晚上補鈣可以為夜間的鈣調節提供鈣源,防止體內鈣的流失。可以咀嚼後服用,這樣有利於鈣吸收。

鈣片能長期吃嗎?

對於需要長期補鈣的人群,可以採用間歇補鈣的方式,如服用鈣劑2個月,停用1 個月後再重複。此外還有其他一些注意事項:

  • 過多無益:長期過量攝入可增加患腎結石的風險。高鈣血癥的早期表現有嚴重便秘,進行性口乾、持續頭痛、食慾減退等。

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 (2018 版,WS/T 578.2—2018)推薦膳食營養素鈣攝入量為:

0~6 月嬰兒每日攝入 200 mg 鈣,7~12 月嬰兒每日攝入 250 mg 鈣,1~3 歲兒童每天攝入 600 mg 鈣,4~6 歲兒童每日攝入 800 mg 鈣, 7~10 歲兒童每日攝入 1000 mg 鈣,10~13 歲青少年每日攝入 1200 mg 鈣,14~17 歲青少年每日攝入 1000 mg 鈣,18~49 歲成年人每天應攝入 800 mg 鈣。50歲以上每日攝入 1000 mg 鈣。

  • 少量多次:吃鈣片一次不宜超過500毫克,如果超過這個量,最好分次服用,有助於更好的吸收效果,也會減少便秘、腹脹等狀況。
  • 補鈣吸收不好時,可以同時補充維生素D,來促進鈣吸收。

相關文章

屁事非小事,放屁原來很重要!

屁事非小事,放屁原來很重要!

點選藍字 關注「人衛健康」 放屁原來很重要 放屁在醫學上被稱為排氣。排氣真的太重要了,在醫學領域有「一屁值千金」的說法,普通外科醫生早晨查房...

上班感染新冠病毒,可以算工傷嗎?

上班感染新冠病毒,可以算工傷嗎?

最近,隨著「防控20條」和「新十條」的落地,中國各地不再限制人員流動,居家辦公減少,出差開始增多。 這不禁讓很多人開始擔憂,如果在上班時間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