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紅運動風險大,請勿盲目跟風 ——不同年齡段適宜運動看這篇

▲關注卓正科普,300+位醫生為您寫健康貼士

本文作者:楊玉瑤,卓正兒科醫生

暑假到來,神獸歸籠,體育培訓班如火如荼,孩子們的培訓班裡開始出現了各種成人化的網紅運動,如少兒攀巖、少兒跑酷、少兒蹦床等,隨處可見各種「炫酷」的小朋友:

15月齡寶寶Ezzy咬著奶嘴在攀巖,「史上最小滑雪寶寶」,4歲在蹦床上空翻等,獲取一片點讚的同時,「運動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的呼聲也越來越高。

不可否認,兒童的身體柔韌性好,模仿能力強,發展潛力巨大,從小培養運動興趣是好的,但同時需注意的是:兒童的骨骼硬度小,肌肉收縮力弱,耐力不足,關節不穩固易脫位,且幼年兒童自我保護意識薄弱,這些都增加了運動風險

故隨之而來的,不一定是掌聲與歡呼,也有可能是眼淚與傷痛:半月板撕裂、小腿骨折、下身癱瘓等等,觸目驚心

私以為「網紅運動」並不值得宣傳。我們運動的初衷是什麼呢?是為了「炫耀」,還是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在年幼的時候,為孩子選擇適合其年齡段的運動方式,待花開成熟後,在專業老師指導下再進行更高難度、強度的運動更為安全。

那麼,什麼年齡段的孩子適合做什麼運動呢?先奉上「太長不想看全文」的表格版:

接下來,我們再來細細品味文字版

接下來,我們再來細細品味文字版。

不同年齡的孩子適合什麼運動?

1. 6月齡前

6月齡前寶寶自主運動能力有限,藉助家長的幫助進行撫觸、親子健身、被動操,練習翻身就是很重要的運動方式了,每天再抽空出門遛個彎兒,小日子巴適得很。

2. 7~12月齡

寶寶們的粗大運動能力在這個階段迅速提升,運動的重心放在鼓勵寶寶學爬、學站、學走,順應寶寶的能力進步,我們需確保環境安全,並提供保護措施。

3. 1~2歲

3. 1~2歲

這個階段的寶寶們已經會走路了,運動的關鍵依舊在練習行走,讓寶寶們越來越熟練穩固。

同時我們可以和寶寶們一起玩扔球、撿球、踢球、找東西等遊戲,訓練寶寶獨自站立、下蹲、走路、跑步、上下樓梯等。

4. 2~3歲

孩子們的身材和軀幹/腿部比例開始逐漸變化,他們似乎一刻都安靜不下來,跑跑跳跳、踢東西、攀爬、在墊子上滾來滾去、滑滑梯、走平衡木等遊戲是不錯的選擇。

5. 3~5歲

孩子們的肌肉發展迅速,身體協調性較嬰幼兒時期有所增加,但大多數孩子仍不具備進行專業運動的基本技能。平衡和注意力廣度有限,視覺和跟蹤運動物體的能力尚未完全成熟

此階段依舊是以積極地遊戲和玩耍作為發展運動技能的方法:

和朋友們在戶外繼續跑跳、攀爬、追逐、踢球等自由遊戲,同時可以引入足球、游泳、騎腳踏車、瑜伽、直排輪、溜冰、跳繩等。

以自由地丟球、接球、戲水、簡單的音樂節奏練習從而培養孩子對於各類運動的興趣為主,不做高難度動作及專業技巧訓練,每天運動以玩為主,全天儘可能多地活動,至少60分鐘中到較高強度活動。避免競爭,而是享受遊戲玩耍本身。

6. 6~9歲

到6歲時,大多數兒童都具備了簡單有組織運動的基本運動能力。然而,他們可能仍然缺乏執行復雜運動技能所需的手眼協調,可能還沒有準備好理解和記住團隊合作和戰略等概念。

最合適的運動是能夠適應基本水平的運動,並專注於基本運動技能。這包括跑步、游泳、足球、棒球、網球、體操、武術和滑雪。

需要複雜視覺和運動技能、快速決策或詳細策略、團隊合作的運動,如團體足球、籃球、曲棍球、排球等,可以開始接觸,但初期會稍顯困難,可以針對孩子們靈活修改規則,讓他們成功地參與進來。

運動應該專注於學習新技能,依舊不是為了贏得比賽。可適當調整球類大小、場地面積、比賽或練習的時長,更適應其年齡。

7. 10~12歲

到了10歲到12歲,大多數孩子已經準備好參加更復雜的運動。他們具有運動技能和認知能力,能夠進行需要複雜運動技能、團隊合作和策略的運動。

大多數專家認為,這一級別的運動還是需注重技能發展、樂趣和參與,而不是競爭。大多數孩子寧願在輸球的球隊踢得更多,也不願在獲勝的球隊踢得更少。

這個年齡段的一些兒童可能正在進入青春期。在這段時間裡,孩子們,特別是同齡男孩之間的身體差異可能是巨大的,根據孩子的發育進程調整運動種類。

青春期開始早的男孩會暫時變得更高、更重、更強壯。這可能會給他們帶來身體上的優勢,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更有天賦,並將繼續在運動中表現出色。如果可能的話,他們應該與身體能力相同的男孩競爭。

同樣,發育較晚的男孩可能在運動中遇到暫時的身體劣勢。這不應被視為缺乏天賦或能力。應鼓勵這些男孩從事不太注重體型差別的運動,如非接觸性球類運動(比如乒乓球、羽毛球等)、游泳、武術和某些田徑項目。

此外,身高的突增可能會暫時影響身體的協調性、平衡和執行技能。請記住,這都是暫時的階段性變化,如果這被視為缺乏天賦或努力,可能會讓孩子灰心喪氣。

8. 12-18歲

此階段是生長發育階段,要注重骨骼生長及骨密度形成,也是心肺發育的敏感期,鍛鍊時儘量避開承重過大的運動。

乒乓球和羽毛球運動可以繼續進行,籃球、足球、排球等球類運動也可以列入運動日程。除了運動,此階段要注意均衡飲食,有必要時可以增加鈣質、維生素等的補充。

部分年齡適宜運動舉例

閱讀說明📣:以下內容供大家參考,均無絕對年齡界限,如果教練專業靠譜,可忽略該部分內容。

1. 攀巖

前提:設備齊全,保護到位,教練專業。3-4歲左右可以開始接觸,6-10歲開始技巧學習,12歲開始專項訓練。

如果達不到前提條件,無論幾歲最好都不要盲目嘗試。

2. 蹦床

在國內各種早教中心能看到不足週歲的寶寶在蹦床上玩耍,但是美國兒科學會建議6歲以下不玩蹦床,因為發生骨折、關節脫位風險更大。

所以,作為運動技巧的蹦床訓練多在7-8歲以上開始。

3. 跑酷

3. 跑酷

兒童們天生喜歡在長椅上跑跳、沿著花壇邊走、翻牆爬樹等,故此項運動沒有絕對最佳年齡,兒童時期可以接觸基礎跑酷動作,如基本落地、翻滾、平衡、貓爬、單腳跳遠等。

但競技跑酷仍屬於「刺激」的極限運動,放在身心成熟、學習能力強、有安全意識的16-24歲之間安全性比較高。

4. 輪滑、滑雪、滑板

4歲可開始學習,多次少時,過小年齡過長時間訓練易損傷腳踝,且8-9歲前不過多時間滑行,不進行花式訓練。

無論幾歲,請佩戴好全套護具,選擇合適場地和指導人員。

5. 足球、籃球、排球

可獨走獨跑後自由玩球,3-5歲開始培養興趣,9-10歲後開始學習個人技巧、團隊合作戰術。

6. 羽毛球、乒乓球、網球

6. 羽毛球、乒乓球、網球

3-5歲開始丟球、接球玩耍作為興趣培養,專業練習可在4-5歲後開始(網球系統訓練可在6歲後),8-12歲間逐漸增加強度跟技巧練習,在專業教練指導下每週規律練習。

7. 舞蹈

3-4歲入門,跟隨音樂節奏做輕鬆簡單動作,然而許多舞蹈形式的深入技巧練習具有各自獨特的身體需求和特定的受傷風險,如跳躍、旋轉、劈叉、芭蕾腳尖、下腰等可能存在導致肌腱病、應力性骨折、關節扭傷、腰痛等的風險。通常情況下6-7歲前不做如劈叉、下腰等練習。

芭蕾腳尖則要求更高,當滿足以下標準時可以嘗試:9-15歲(12歲為平均值);有三年或三年以上的古典芭蕾舞訓練;每週2節或更多課的專業培訓;骨骼充分成熟;足弓、腳踝、腿部、髖部、軀幹肌肉有足夠的力量;具備充分的平衡和控制能力;有完善的監督和培訓。

故而存在上述動作訓練的民族舞,拉丁舞和芭蕾舞等舞蹈的系統學習可以在7歲之後開始,逐漸增加技巧訓練,而街舞等需要強勁肌肉控制及高難度動作的舞蹈,建議在9歲之後學習。

8. 游泳

出生後在保證安全前提下可以戲水,正式學習在5歲之後,6歲後可以開始進行有呼吸節律的游泳訓練(注意掌握正確動作,儘量少做憋氣練習),游泳距離應循序漸進,200~300米即可。

9. 武術(空手道、跆拳道、柔道等)類身體對抗運動

6週歲左右可以開始,剛開始只適合學一些簡單的武術動作,運動量及強度也不要過大,拉伸肢體過程要有專業教練保護,量力而行。

10. 騎車

3歲左右三輪車,6-7歲兩個輪子的腳踏車。騎車時請佩戴頭盔及護具,穿顏色鮮豔的衣服及結實的鞋子,教會孩子遵守交通規則。

不適宜孩子的運動種類

1. 7週歲以下孩子不適合拔河

拔河時,幼兒身體或後仰,或前傾,或側身,四肢用力維持在固定的位置上,特別是兩隊處於勢均力敵時,往往要持續一定的時間。

而幼兒的骨和關節很嬌嫩,容易受傷和變形,在拔河這種強度大的運動下,幼兒全身肌肉處於持續的緊張狀態,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氣和營養物質,常常會導致供不應求而導致肌肉缺氧

在缺氧的情況下,不僅肌肉易疲勞,而且不利於肌肉的正常發育。另外,拔河時常要持續性憋氣,影響有節律的呼吸,在這種情況下,心臟和大腦會出現暫時性缺血缺氧,嚴重者可能發生昏厥。

因此,拔河並不是一項適合幼兒的運動。

2. 兒童阻力訓練需慎重

在健身達人的父母帶領下,越來越多的孩子也加入了健美器械負重阻力訓練。

有一些研究表明兒童期的阻力訓練有助於強壯骨骼,並減少肥胖風險,但是兒童的自我保護意識薄弱,動作標準程度有限,在這類運動時存在骺板損傷的風險,而骺板損傷是阻力訓練會影響身高的主要原因。

(骺板損傷)

(骺板損傷)

骺板也叫生長板,是位於骨骺和幹骺端之間的透明軟骨組織。是骨骼最柔軟、最薄弱的部分,甚至比韌帶和肌腱還要脆弱。

一些關節負荷過大或扭傷的損傷即有可能造成兒童骺板骨折,大部分的骺板骨折可以完全癒合不留任何後遺症。但處理不當時,可能導致骨頭彎曲變形或短於對側肢體。

故而兒童和青少年在骨骺線閉合前進行阻力訓練整體而言是安全的,只是必須在專業的指導和保護下進行。

3. 無論什麼年齡段長跑不宜強度過大

在田徑運動中,800-1000米為中長跑,5000米以上為長跑,包括半程馬拉松、馬拉松(全程42.195公里)甚至超馬、鐵三項等。

兒童時期跑步訓練以短距離或分組次跑步為佳,長距離重複性奔跑動作容易增加肌肉損傷的風險,且長跑過程中韌帶反覆牽拉關節部位,可能對於骺板存在負面影響。另一方面,兒童心臟較成人小,收縮力較弱,加上兒童胸廓小,肺通氣量亦小,攝氧能力差。

強度過大的長跑會加重其心肺負擔,造成氧氣供應不足。兒童對於跑步節奏、力量的控制水平也不如成人,故而最好在成年人的陪伴下掌控節奏並儘量在塑膠跑道、草地或木棧道等柔軟而有彈性的路面上進行。

國內大多長跑賽事年齡要求如下:年滿18-20歲可以參加馬拉松比賽,16-18歲可以參加半程馬拉松,而5-10公里的長跑至少12歲以上,學齡期(6-11歲)單次長跑儘量不超過5公里。

運動可以強身健體,掌握各種新技能,增強自信,教會孩子團隊合作、體育精神的重要性,幫助他們應對成功和失敗,利於身心健康。我們希望孩子享受運動過程中的樂趣,養成持續鍛鍊的好習慣。

勝利固然能增加運動的樂趣和激情,但是它不應是首要目標,讓孩子們不過度關注競爭而是持續保持興趣、堅持運動更為重要。

附表:

| 本文作者

| 本文作者

楊玉瑤

楊玉瑤

卓正兒科醫生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碩士

戳此看診/問診

| 審稿專家

沙小丹

沙小丹

卓正兒科醫生

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博士

戳此看診/問診

| 參考文獻

1.美國兒科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官網:https://www.healthychildren.org/

2.莫媛.淺析羽毛球運動對不同年齡階段人群健康的作用[J].拳擊與格鬥,2021(09):120-121.

3.蘇宇.全民健身背景下籃球運動對不同年齡階段人群健康的作用[J].當代體育科技,2020,10(29):67-69.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05-9955-3906.

4.左海燕.不同年齡人群健身運動處方的設計探析[J].搏擊(體育論壇),2012,4(01):9-10.DOI:10.13293/j.cnki.tylt.001051.

5.羅冬梅,趙星,陳皆播.《學齡前兒童(3~6歲)運動指南》[M].北京,科學出版社2021.

6.朱為模.運動處方的過去、現在與未來[J].體育科研,2020,41(01):1-18.

7.Peterson MD, Saltarelli WA, Visich PS, Gordon PM. Strength capacity and cardiometabolic risk clustering in adolescents. Pediatrics. 2014;133(4):e896-e903. doi:10.1542/peds.2013-3169

8.張釗.攀巖運動對學齡期兒童運動能力的影響研究[D].成都.四川師範大學.2015

9.李超.成都市青少年攀巖運動發展現狀與對策研究[D].成都.成都體育學院.2013

10. 國家體育總局青少年體育司,國家體育總局體操運動管理中心.《中國青少年蹦床訓練教學大綱》[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8

11. 知乎:https://www.zhihu.com/

相關文章

孩子臀紋不對稱,是髖關節有問題嗎?

孩子臀紋不對稱,是髖關節有問題嗎?

本文作者:楊玉瑤,卓正兒科醫生 「瑤瑤,我女兒的臀紋不對稱,怎麼辦啊?」 幾個月前閨蜜提了這樣一個問題,同時發了寶貝4月齡時的髖關節超聲結果...

娘矮矮一窩,是真的嗎?答案令人意外

娘矮矮一窩,是真的嗎?答案令人意外

丨本文作者:楊玉瑤,卓正兒科醫生 有句俗話說「爹矮矮一個,娘矮矮一窩」,這話讓很多身材嬌小的媽媽們神傷。 但這說法科學嗎?身高究竟有多少取決...

孩子個子小,會是「晚長」嗎?

孩子個子小,會是「晚長」嗎?

丨本文作者:楊玉瑤,卓正兒科醫生 俗話說「二十三,躥一躥」。 孩子幼年時個子小,長大了真的會「躥一躥」嗎?今天就來聊聊這個問題。 「晚長」的...

如何治癒在婦科診室裡瑟瑟發抖的你?

如何治癒在婦科診室裡瑟瑟發抖的你?

▲關注卓正科普,300+位醫生為您寫健康貼士 本文作者:牟田,卓正婦產科醫生 先來一起聽點音樂吧~ 如果你問一個即將做某項操作的患者:「你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