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開、縫合、分離、止血是外科操作的四大基本技術,再小的外科手術都離不開這些技術的應用,尤其是縫合,可以說是技巧性最強、複雜程度最高、應用範圍最廣的一項基本技術。
以最簡單的皮膚縫合為例,都有很多講究,包括選什麼針,用什麼線,怎麼進針,進針多深,針距多少,邊距多寬,打結鬆緊都有很多學問;尤其是特殊部位的縫合,如關節部位、頭面頸部,不僅只是簡單的皮膚修復,還有功能和美觀的特殊要求。
對外科醫生來說,如果能熟練掌握和運用縫合技術,很多外科手術中的複雜問題,比如難控性出血,器官切除後重建,組織破壞後修復都可以迎刃而解。
所以,很多醫學生當學會了打結後,最希望的就是手術中能有練習縫合的機會,哪怕只是碰一下針持,縫幾針皮膚,一臺手術數個小時拉鉤積累的疲乏也能一掃而空。
但是,隨著腔鏡技術的發展,傳統大開大合的開刀手術已經越來越少,微創手術成了主流。在腔鏡手術下,運用最多的是分離和止血技術,縫合技術因為操作難度大,要麼被器械和設備替代,要麼被外科醫生放棄,已經使用得越來越少。
當然,除了腔鏡下操作難度大的因素,另外一個導致外科醫生在腔鏡手術中很少使用縫合的重要原因是,腔鏡下一旦縫針彈飛,找針的過程極其痛苦,常常令外科醫生有生不如死,悔不當初的感覺!


開腹手術,縫針彈飛,雖然找針難度很大,無影燈上、手術床下,口袋裡,鞋底上,房間的各個角落都有可能,但是如果確實找不到,只要術中拍片證實不在患者體內就可以安安心心下臺!
腔鏡手術不一樣,腔鏡手術的情況是,有時你明知縫針在體腔內,就是找不到!
異物遺留在患者體內會有什麼後果?
每一個外科醫生都心知肚明!沒有任何一個外科醫生願意這種事情發生,也沒有任何一個外科醫生能承受這樣的後果!
所以,如果確信縫針掉在患者體內,不找到縫針,沒有外科醫生敢走下手術檯!
有一位同道跟我交流,說他有一次做腹部手術時一顆小針彈飛,找了好幾個小時找不著,術中照片定位到縫針在右上腹,但是翻遍了胃、結腸、小腸、網膜就是沒有蹤影。絕望之下,他切開大網膜,終於在網膜囊裡發現了它!
「上腹部動都沒有動過,針怎麼會跑到網膜囊裡面?」他問我。
我不知道,沒有人知道!
但是,對不翼而飛的縫針來說,沒有可能就是有可能!腹腔的各個角落,你能想到的,你從來想不到的,有沒有縫隙的,它都能穩穩地藏在裡面!
有一個同道的經歷更是悲催,讓人無限同情,同時也無比慶幸!
一個下腹部手術,手術才做兩三個小時,找針找了五六個小時。
針藏在哪兒?
針藏在右肝後,腔靜脈旁!
怎麼跑過去的?
可能是一開始就彈到了肝臟表面,後來隨著體位變動,慢慢、慢慢就滑到了肝臟後方!也可能是腹腔有滲出或滲血,液體帶著縫針漂啊漂,就漂到了肝臟後方!也有可能是以我們人類無法理解的其他方式一下子就蹦了過去,藏在了那裡!
縫針沒有腳,但是比有腳的跑得快;縫針沒有翅膀,但是比有翅膀的飛得遠!
如果有誰不相信這樣的話,外科手術中找一回針就明白了!
我以前也有過縫針彈飛苦尋不得的痛苦經歷,所以,現在大凡涉及用針的時候我都特別小心,輕拿輕放,不求快,但求穩,生怕一個不留神,痛苦的遭遇又重演。
但正如老話說的,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溼腳,饒是我如此謹慎,還是又遭遇了縫針彈飛。
曾經有一次做腔鏡結直腸手術,遊離了左半結腸,結腸繫膜與後腹壁的空隙有點大,我想在Treitz韌帶外側把橫結腸繫膜與後腹壁縫兩針,避免空腸起始段因腸管的順應性和腸內容物活動的慣性向外側運動嵌入結腸繫膜裂孔引起梗阻。
當然,對於這樣大缺損的系膜裂孔,很多外科醫生主張不去關閉,理由是腸子能鑽得進去也能鑽得出來,但怕就怕鑽進去了卻出不來。以前曾經有不少同行遇到過該種情況,近端空腸鑽入結腸繫膜裂孔後粘連在創面上或血管夾上出不來,形成了閉袢性腸梗阻。(外科醫生,要想晚上能睡安穩覺,手術中就千萬別給自己「留坑」!)
我做手術「膽子小」,怕出問題,所以,但凡看到有陷阱我都會盡可能想辦法填平。
當然,系膜裂孔也不是全關,縫合關鍵的兩針就可以了。
那次手術也是這樣,縫了兩針之後,我覺得很穩當,接下來沖洗一下腹腔,放兩根引流管就可以結束手術了。
縫完了之後,我夾著帶針線,緩緩地出針,生怕節外生枝,針在穿刺套管(Trocar)中卡住彈飛;但是,意外還是發生了。
針持拿出Trocar的時候,只有線,上面沒有針,針不翼而飛!
我的內心一萬頭草馬奔騰而過,什麼破爛玩意兒,這麼輕柔的動作,線都扯脫,針是拿膠水粘在線上的嗎?
但是,再怎麼譴責帶針線的質量都無法改變縫針已經彈飛的事實!
當前,最關鍵的是找針!
雪上加霜的是,扶鏡手還不太熟,沒有鏡頭追蹤主刀操作的意識,在縫針拿出Trocar的那一刻,鏡頭還照著原來的術區。針是卡在Trocar裡,還是掉落在腹腔,掉又掉在哪個地方?沒有人知曉!
縫針遺落腹腔,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是,加深麻醉,避免體位變動,避免腹腔盲目躁動!
我請麻醉醫生加深麻醉後,讓器械護士查看Trocar孔周圍的區域,看會不會是我眼睛看花了,針拿出Trocar後掉落在臺上;讓巡迴護士查找我身旁的區域,排除針在取出後才彈飛的可能。
同時,我用鏡頭伸入Trocar孔觀察,看針有沒有卡在裡面;然後,和助手開始查找腹腔內的區域,先從最有可能遺落的區域開始,由近及遠地觀察,只看不動。
當首次全腹腔初步觀察沒有發現縫針,我開始有針對性的局部深入查找縫針。
首先檢查盆腔。盆腔空間大,主操作孔又在右下腹,鄰近盆腔,理論上縫針落在盆腔的可能性最大。
我輕輕翻動子宮,子宮前和子宮後,盆腔術區都用腔鏡仔細觀察,沒有看到縫針。鏡頭翻轉,前腹壁也沒有看到縫針。
接著,我開始輕輕翻動右下腹盤踞的小腸查找。
主操作孔Trocar在右下腹,我取針的時候動作非常輕柔,理論上縫針即使彈飛,應該不會飛太遠,右下腹是高度嫌疑區域。只是右下腹都是小腸,一個3-0帶針線的縫針很細又小,粘在腸壁或貼在腸繫膜上很不容易發現。

查找了重點區域的小腸沒有發現縫針,我意識到問題嚴重了。
如果縫針真是藏在小腸繫膜間隙,小腸有3至5米長,這種盲無目旳地翻找是極難發現的;不但難以發現,還有可能因為翻動,把縫針帶到更隱蔽的地方,增加尋找的難度。
我立馬停下來,跟大家說,先不找了,馬上聯繫床旁攝片,用X線來定位縫針,定位到具體的部位後再仔細尋找。
在等待移動X攝片儀來的間隙,我用新的Trocar把右下腹原來的Trocar換下來,放在一張平鋪的治療巾上,讓巡迴護士把Trocar敲碎觀察,以前就發生過縫針卡在Trocar溝槽裡的情況,不敲碎是很難發現的。(手術檯上消失的縫針,你絕對想不到藏哪兒,每個外科醫生都應該引以為戒!)
一如所預料的那樣,Trocar敲碎了也沒有發現縫針。縫針是鐵定落在腹腔了,我的心提了起來,如果縫針隱藏在小腸間隙怎麼辦?如果縫針跑到肝後面怎麼辦?如果照片腹腔裡沒有發現縫針怎麼辦?
照片沒有發現縫針,理論上有兩種可能:一是針不在腹腔,彈飛到體外了;二是針在腹腔內,只是照片的時候腹腔區域沒有完全覆蓋。
為了排除第二種可能性的存在,我在照片的時候,要求影像科醫生分兩次攝片,第一張片往下,下緣必須超越肛門,覆蓋大腿的上部;第二張片往上,上緣必須超越膈肌,包括雙側胸腔下部;而且兩張片中間部分必須重疊,兩側必須涵蓋左、右側腹部最邊緣的部分,絕不遺留任何空隙和角落!
第一張下腹部的照片沒有發現縫針,我的心撲通一聲,難道最不希望發生的事情將要發生?
同行慘痛的教訓彷彿在眼前浮現,我腸子都要悔青了,心裡無數次湧起問候縫線廠家祖宗的衝動。
在國外,如果耗材或器械質量出問題導致手術出現併發症,保險公司是追責耗材或器械的廠家;但是在國內,病人、家屬、包括院方都是首先追責手術的醫生!他們的理由是,為什麼別人不出問題,你要出問題?為什麼其他手術不出問題,這臺手術要出問題?一定是醫生操作不當!一定是醫生的責任!
即使你能證明確實是耗材或器械出了問題,他們仍然會把板子打到醫生身上。理由是,為什麼明知耗材或器械可能出問題你還要使用?那不是你的錯又是誰的錯?
幾乎沒有人去追問是誰引進的東西,是誰生產的東西,所有人只會責怪是誰使用的東西!
所以,在國內,臨床醫生尤其是外科醫生不能出問題,一出問題鐵定成背鍋俠。
第一張照片沒有發現縫針,我把所有希望都寄託在第二張片子上面。
沒有讓我失望,第二張片子發現了縫針!不在右下腹,不在右上腹,也不在左下腹,而落在了距離最遠的左上腹。
為什麼我那麼輕柔的動作,縫針還會彈飛,而且還飛得那麼遠,落在了一個最不可能的位置?
沒有人知道!
慶幸的是左上腹沒有小腸,沒有肝臟,只有一片經遊離之後空曠的術區;輕輕牽開結腸後,發現縫針安靜地躺在結腸脾曲和脾下極之間。

縫針終於找到了,我如釋重負,但是心情卻並沒有因此輕鬆。
腔鏡下縫合是外科醫生時不時都會使用到的操作,也是外科醫生解決出血、損傷、修復、重建等複雜問題的最後手段。既然無法完全不用,那未來依然會遇到這個問題,如何避免類似情況的發生?
有一次同一個朋友吃飯,朋友說了很多單位勾心鬥角的事情,看我依然平靜如水的表情,誇獎我的內心好強大。
我微微一笑,沒有言語。
外科醫生如果內心不強大根本活不出來,手術中縫針彈飛這樣的事情已經讓很多人心驚肉跳,但是,外科醫生遇到困難手術、複雜手術那生死懸於一線的驚險又不知比這樣的情況凶險百十倍!
千錘百煉方成鋼!外科醫生的強大是歷經萬千磨礪鑄就的,不當外科醫生永遠體會不到當外科醫生的難!
向天下所有的外科同道致敬!
(原創文章,春哥出品,歡迎轉發、分享!)
延伸閱讀:
托熟人打招呼惹得禍,一次過河拆橋,終生老死不相往來!
外科醫生,手術做得再好有個M用,這些細節不注意照樣陰溝裡翻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