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想找我「割腺樣體」的孩子,後來都怎樣了?

作為耳鼻喉醫生,日常總會接診很多前來評估腺樣體的孩子,看久了不禁長嘆一句:腺樣體肥大是個筐,什麼都要往裡裝……

不信咱們就來看一看,下面這幾個孩子的情況眼不眼熟:

2歲的樂樂,被媽媽發現「口呼吸」,晚上睡覺的時候嘴巴總是張著,白天聚精會神的聽故事、玩積木的時候也總是張著嘴,還老是流口水……

3歲的元元,剛上幼稚園,以前睡覺很安靜、很少會打鼾,上幼稚園沒多久就開始出現鼻子塞、呼吸的時候呼哧呼哧聲音很粗重,還經常睡覺打鼾,鼻孔附近也總是髒兮兮的,鼻屎好像源源不斷總也清理不完……

4歲的安安,特別好動,老師總是說他在幼稚園坐不住,不聽講,總是亂翻玩具櫃,在家玩玩具也是三分鐘熱度,一個玩具還沒擺弄一會兒就扔到一邊、去玩另一個,鄰居阿姨提醒媽媽,安安這麼「多動」,要去檢查一下腺樣體呀……

5歲的涵涵,在臥室床上滾來滾去的玩,一不小心從床上滾了下來,小腦袋重重摔到了地上,家人趕緊抱起涵涵去醫院拍片檢查,結果CT顯示腦袋沒事,卻發現了「腺樣體肥大」……

6歲的卓卓,前段時間感冒了,媽媽發現這次感冒不同尋常,濃鼻涕流了2個星期還沒好,去醫院檢查還發現了「分泌性中耳炎」,一起排隊看病認識的熱心家長提醒道,檢查一下腺樣體吧,我聽說腺樣體不切掉這個鼻子和耳朵是好不了的……

這5位小朋友都來到了張醫生的門診,你猜結果怎麼著?

詳細詢問每個小朋友的病史和症狀、仔細檢查了小朋友的鼻腔、咽喉、耳朵以後,微笑著安慰每一位媽媽:「放心,您的孩子現在並不需要切除腺樣體,甚至腺樣體方面的檢查咱們暫時也不需要做。」

驚不驚喜,意不意外?

為了講清楚這個問題,我們就要從腺樣體肥大是怎麼回事,以及大家擔心的那些腺樣體肥大「副作用」來慢慢講起~

腺樣體手術對醫生來說是個很小的手術,但對孩子、家長來說,再小的手術也要了解清楚,明明白白做決定。

腺樣體增生、肥大、萎縮

這3個概念你了解嗎?

腺樣體是長在孩子後鼻孔附近的一塊軟組織,大白話說就是「一塊肉」。正常情況下,孩子腺樣體的生長是有年齡規律的:

2-5歲左右,屬於腺樣體增生最為旺盛的年齡,每個孩子的腺樣體在這段時間內都會隨年齡增長越來越大。

6-9歲左右,腺樣體停止增生,隨年齡增長開始慢慢縮小;

青春期前後,大部分人的腺樣體會萎縮、消失不見。(正在看文章的你,小時候也是有腺樣體的~)

因此給5歲的涵涵寶寶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做CT檢查時,「順便」看到一個大大的腺樣體是很常見的。

看到腺樣體並不意味著一定要治療,還得結合孩子平時的病史和症狀特點去仔細分析,看看這個大大的腺樣體有沒有引起一些影響孩子健康的症狀。

鼻塞、呼吸粗重、打鼾,就一定是腺樣體肥大嗎?

腺樣體如果長得太大,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堵塞後鼻孔,影響空氣進出,使得孩子出現鼻塞、通氣不順暢的情況。

大點的孩子會自己說「鼻子堵了」,小孩子就容易被家長觀察到呼吸粗重、睡覺打鼾等表現。

一塊軟組織、「一塊肉」堵在那裡,短時間內體積上不會有大變化,不會時有時無、明顯的忽大忽小。

所以,如果一個孩子的鼻塞、打鼾、呼吸不暢是腺樣體肥大引起的,那麼症狀往往是持續的。

  • 鼻塞和呼吸粗重:應該是白天晚上都會有一點、晚上更重;

  • 打鼾:也常常是持續的,幾乎每晚睡覺都有。如果沒有到每晚打鼾的程度,但平均1周內有超過3晚有明顯打鼾,也要考慮就診評估;這種打鼾常常佔據整完睡眠的大部分時間,調整睡姿也不能完全緩解打鼾。

  • 口呼吸:有的小朋友沒有明顯鼾聲,但仔細觀察會發現有明顯的口呼吸,健康狀態下鼻子也不能順暢通氣,有明顯的氣流從嘴巴進出。

從腺樣體開始增生長大,到引起明顯的堵塞症狀,非一日之功,不是短時間內可以造成的,所以腺樣體肥大引起的鼻塞、打鼾、呼吸粗重的情況一般也是逐漸出現、慢慢加重,往往需要幾個月的時間才出現明顯的症狀從而被家長「盯上」。

但是,一發現症狀就「盯準」腺樣體,那也不對。寶寶經常鼻塞、打鼾還要排查鼻炎、鼻竇炎等相關原因,這些鼻腔鼻竇本身的炎症,也可以不同程度影響鼻子通氣。

如果炎症沒有被及時診斷和正確治療,也可能會出現持續時間比較久的、類似「腺樣體肥大」的表現。不同的是,鼻炎、鼻竇炎同時還會伴有這些炎症的其他症狀,比如流涕、鼻腔分泌物增多、噴嚏、咳嗽等等。

比如咱們3歲的元元寶貝,上幼稚園後經常鼻塞、打鼾,還有鼻腔分泌物增多的情況,那麼首先需要排查的是鼻炎、鼻竇炎,並不是上來就要去切腺樣體的。

那麼多動、不專注呢?

和腺樣體肥大關係大不大?

至於好動的安安寶貝,家長擔心的「多動、不專注」,真的是腺樣體肥大引起的嗎?

當腺樣體肥大引起睡眠呼吸不暢,導致慢性通氣不良、慢性缺氧時,嚴謹來講這時可以診斷為「鼾症」(大部分時候我們切除腺樣體的主要目的也是為了治療這個「鼾症」)。國外有多項研究去看罹患鼾症的孩子會不會有神經精神系統的不良影響,結果發現確實是有影響的,但在不同研究中,這個「影響」的具體表現則是多種多樣、各有不同的。

有的研究發現鼾症會影響孩子的學習能力;有的研究發現影響孩子的注意力,鼾症的孩子更容易注意力不集中;有的研究發現鼾症的孩子情緒不好,會更加暴躁易怒,等等。

上面這些表現,大家看著眼熟嗎?

幼稚園哪個班沒有這麼幾個「小調皮」「小搗蛋」呢?

跟這些孩子的家長仔細聊一聊也許會發現,更多孩子需要的不是手術切除腺樣體,而是慢慢調整教育方式、改善親子關係。(腺樣體內心OS:我比竇娥還冤!)

也就是說——

腺樣體肥大到一定程度會不會對神經精神系統、孩子的行為產生影響呢?可能會。

但每個孩子都會有一樣的表現嗎?不一定。

而且,孩子的行為表現還與很多其他的因素有關,比如家庭環境、教育情況等等。如果原因找錯了方向,孩子白白「捱了一刀」,問題依然解決不了。

如果孩子沒有長久而持續的鼻塞、打鼾等通氣不良症狀,那麼孩子的「行為問題」不妨先找找別的原因?

💡孩子的「行為問題」若是排除了通氣不良,可考慮問診兒童行為發育專科

再說說「腺樣體面容」

焦慮風暴中心

總是張著嘴的樂樂寶貝,媽媽很擔心「腺樣體面容」問題。

小小一個腺樣體,是怎麼讓孩子

變醜

的呢?

當腺樣體過度肥大時,會堵塞孩子的後鼻孔,使得孩子鼻子通氣不好,總體呼吸不暢(「氣不夠用」),會下意識地被迫張口用力呼吸來補償一下(可以理解為孩子鼻塞時的「自救」表現)。

如果鼻子長期不通氣,那麼孩子只好長期靠嘴巴呼吸。在這種「口呼吸」模式的影響下,孩子的五官會受到一些異常力量的牽拉,經年累月,孩子口腔、顏面部的一些骨骼肌肉隨之發生變形,從而出現牙齒前突、嘴唇上翹、硬顎高拱等「腺樣體面容」的表現。

如果一個「口呼吸」的力量能夠強大到使得孩子的面部骨骼肌肉形態發生變化,那麼這個「口呼吸」的症狀就需要足夠的嚴重程度、足夠的持續時間。

樂樂寶貝在症狀上沒有明顯鼻子通氣不良的表現,而且才剛剛2歲,從年齡上也沒到腺樣體旺盛增長的時期,經常張口、流口水的現象通常要先去找找別的原因。

💡關於「口呼吸」可參考科普:

不走彎路不焦慮,科學解讀「口呼吸」

張嘴睡覺不一定會變醜,有無「口呼吸」可這麼觀察

腺樣體肥大與鼻竇炎、中耳炎

我們再來看看患有鼻竇炎、中耳炎的卓卓寶貝,這兩個問題真的跟腺樣體有關嗎?

確實,當這兩個問題在孩子身上反覆發作的頻率實在過高,經過規範治療效果仍不理想時,醫生會逐一排查可能的影響治療的「危險因素」,腺樣體是其中之一。

因為它坐落在鼻咽部這個「交通要道」上,當腺樣體表面潛藏一些細菌、成為細菌駐紮的「大本營」時,確實有可能引起鼻竇炎、中耳炎反覆發作、遷延難愈。

左:中耳感染(中耳炎);右:鼻竇感染(鼻竇炎)

但腺樣體與鼻竇炎、中耳炎之間的因果關係需要謹慎判斷,當這些炎症發作次數確實特別多、已經經過充分的規範保守治療後效果實在不理想時,再充分權衡利弊去考慮切除腺樣體。

並且要對手術結果有一個合理的期望值:腺樣體切除術後,鼻竇炎、中耳炎依然有可能再發,只是發作的頻率可能沒有那麼高,保守治療的效果可能會更好。

腺樣體肥大?這些情況可以

割」

咱們回顧這5個孩子:

經常張著嘴的樂樂:雖然經常張著嘴,但並沒有明顯的呼吸不暢的表現,經常張口更可能是「習慣性的張口」,暫時不用做腺樣體檢查。張醫生建議媽媽帶樂樂看診卓正的兒童齒科,齒科醫生會仔細檢查樂樂的牙齒健不健康、排列有無問題,詢問吮吸習慣,評估舌位異常、唇肌力量等問題,幫助媽媽尋找引起習慣性張口的原因。

上幼稚園後經常鼻塞打鼾、鼻屎很多(客觀陳述,沒有歧義)的元元:張醫生給元元診斷急性鼻竇炎,經過一段時間的洗鼻護理,認真做好手衛生,小鼻子乾淨多了,鼻塞也好了,也不打鼾了。

被打上「好動」標籤的安安:小朋友睡熟了還是很安靜的,幾乎沒有睡覺打鼾的情況,小嘴閉得緊緊的,牙齒長的齊齊的,張醫生一邊跟媽媽交流,一邊留意安安在診室裡的表現,發現安安確實是個調皮好動的寶寶,診室裡的抽屜幾乎被翻了個遍。媽媽的話語對安安來說似乎毫無約束力,張醫生提議媽媽不妨帶安安面診鄧秀玲醫生,做一次神奇的「親子沙盤遊戲」,與心理醫生的深入溝通也許可以幫助媽媽更好的建立跟安安的聯繫。

💡如果您也有個像安安一樣「過度調皮」的寶寶,希望先從做父母的角度來嘗試做出改變、從而更好的養育孩子,那麼可以嘗試鄧秀玲醫生的視訊夜診(鄧秀玲醫生不僅是內科醫生、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中級心理治療師,還是美國GTI認證的P.E.T.父母效能訓練講師、Y.E.T.青少年效能訓練講師、勞倫斯科恩親授的遊戲力養育講師。)

CT片發現腺樣體肥大的涵涵:張醫生告訴涵涵的媽媽,5歲的孩子可能正處於人生中腺樣體最大的時期,檢查看到腺樣體很常見,但只要涵涵沒有腺樣體肥大的其他症狀,可以非常安靜呼吸、安穩睡眠,也不用幹預。

被鼻竇炎、中耳炎困擾的卓卓:感冒後濃鼻涕流了2個星期,檢查還發現了分泌性中耳炎,但媽媽說卓卓平時身體特別棒,因為從小就會洗鼻子,偶爾流濃鼻涕的時候自己洗洗鼻子沒幾天就好了,這是第一次出現這麼久的濃鼻涕、第一次得分泌性中耳炎。張醫生表揚媽媽把卓卓照顧得很好,很有信心的告訴媽媽完全可以先規範用藥治療鼻竇炎、中耳炎,遠遠沒到需要考慮切腺樣體的程度。

腺樣體肥大?有時候真得考慮「割」

診室外家長們輕鬆地坐在一塊:

「我們寶寶不用做手術啦~」

「我們也是!張醫生說檢查都不用做~」

候診的妞妞一家聽到了,媽媽悄悄的跟爸爸說,「原來這個張醫生是個保守派,不主張切腺樣體的呀!」爸爸還沒來得及搭腔,「妞妞小朋友~到我們看診啦~」妞妞一家跟著護士姐姐走進張醫生診室。

「張醫生,我們妞妞今年4歲半啦,3歲的時候我們就發現她睡覺打呼嚕,剛開始只是白天玩累了晚上偶爾打呼嚕,也沒在意,後來發現這個呼嚕聲怎麼越來越大,打的也越來越頻繁,現在基本上天天睡覺都很大的呼嚕聲!我們家晚上只有她一個人的呼嚕聲最響!我還錄了聲音您聽聽。」

張醫生仔細聽了妞妞打呼嚕的錄音,認真給妞妞檢查了鼻子、喉嚨、耳朵,詢問媽媽:

孩子平時流鼻涕、打噴嚏多嗎?

最近打呼嚕很頻繁、聲音很大的時候,有其他不舒服的症狀嗎比如鼻涕多、鼻屎多、總是揉鼻子、咳嗽這些?」

得到了媽媽否定的答案後,張醫生表示,妞妞還是需要做個「鼻內鏡」來評估一下腺樣體的情況的。

媽媽心裡一咯噔!不是不用做檢查嗎?哎沒關係!反正做了檢查也不意味著要做手術嘛?

噴藥,做檢查,張醫生的手法溫柔嫻熟,妞妞也很乖,自己配合完成了檢查。

結果出來了。

張醫生指著螢幕上的內鏡照片跟媽媽說:

孩子的腺樣體已經明顯堵塞了後鼻孔,只有很小的一個縫隙可以通氣。孩子現在4歲半,距離腺樣體萎縮退化的年齡還有較長的時間,建議手術切除腺樣體。

「不是說這個醫生是不主張做手術的嗎?」媽媽內心的OS不小心脫口而出。

張醫生笑著解釋道:

腺樣體肥大是有科學嚴謹的評估流程的。

如果過大的腺樣體影響到了孩子呼吸,或者成為一個病灶導致孩子鼻竇炎中耳炎頻繁發作,都是需要考慮更積極的干預的。

具體到您的孩子,如果您覺得手術這個事情一時之間不太能接受、沒有做好思想準備,孩子現在也沒有到一躺下就憋氣、睡不好覺的程度,我們也可以先嚐試保守治療。

只不過對這麼大的腺樣體,保守治療的效果可能不一定會很好,但治療的安全性是OK的,我們不妨試試看。

如果您實在拿不定主意,咱們還可以給孩子做個睡眠監測檢查,過程也很簡單,讓孩子身背2條「安全帶」、胸前掛個「小盒子」,鼻孔、嘴巴、手指這裡還需要連一些帶有探頭的導線,帶著這些在家裡睡一晚,我們分析「小盒子」裡面記錄的資料,就知道孩子呼吸通暢的程度怎麼樣、缺不缺氧,實實在在的資料也可以幫助我們更踏實明白的做決定的。

咱們現在就是「盟友」啦,不論最後是否需要做手術,既然診斷了腺樣體肥大,都希望您能定期帶妞妞來複診,咱們「保守觀察」可不等於「放任不管」。

即便最後真的需要手術,也不用很擔心,在卓正做腺樣體手術其實並不可怕。希望在我們的陪伴下,妞妞能夠得到最適合她的治療。

💡相關閱讀:

揭秘!在卓正做腺樣體手術是什麼樣的體驗?

跨越2000多公里做腺樣體手術,如此「折騰」為哪般?

張醫生的碎碎念

卓正醫療耳鼻喉科醫生

卓正醫療耳鼻喉科醫生

腺樣體肥大是有著科學嚴謹的評估流程的,一味保守觀察,或一上來就開刀,都不合適。詳細的病史詢問,仔細全面的體格檢查,規範的輔助檢查,一套「組合拳」下來,我們才能更好的判斷面前這個孩子腺樣體需不需要治療、如何治療。

對醫生來說,腺樣體手術確實是個小手術,時間短,風險低,恢復快;但對於家長來說,再小的手術也要充分權衡利弊。面對孩子一些「可疑」的症狀,既不要糊里糊塗追求「割以永治」,也不要一味的諱疾忌醫、抗拒手術。不妨坦陳您心中最擔心的問題,與醫生充分溝通、共同決策。

這個「促膝長談」的過程,才是您走進卓正耳鼻喉醫生診室最重要的事情。

免責聲明:文章目的是提供一般健康資訊,個人醫學問題請向醫生諮詢。文章轉載請聯繫:medicine@distinctclinic.com。

相關文章

不走彎路不焦慮,科學解讀「口呼吸」

不走彎路不焦慮,科學解讀「口呼吸」

如果說作為一個日常看診許多小朋友的耳鼻喉醫生,有什麼忠告可以給到家長,那麼其中最重要的一點一定是——「不要在網上搜尋‘口呼吸’」。 隨便哪個...

陽康後怎麼開始失眠了,和新冠有關嗎?

陽康後怎麼開始失眠了,和新冠有關嗎?

以為熬過了發燒、刀片嗓、水泥封鼻,熬過了白肺、心肌炎的恐慌,就真正進入到陽康的階段了,沒想到了不少人又遇到了新問題: 失眠! 圖片來源:後臺...

寶寶舌繫帶短,什麼時候剪最好?

寶寶舌繫帶短,什麼時候剪最好?

齒科醫生在臨床上經常會遇到這樣的問題: 「我家寶寶說話不清楚,是因為攀舌嗎?」 「據說舌繫帶手術越早做越好?傷口小恢復快,寶寶少受罪?」 甚...

嬰幼兒哭鬧不止?千萬別使勁兒搖晃

嬰幼兒哭鬧不止?千萬別使勁兒搖晃

案 例 網上之前廣泛流傳著一個國外案例,一個可愛的小女孩,當時才 8 個月,因為父母分開了被爸爸帶著過週末,一個半小時後竟然呼吸心跳停止被送...

5種常見春季傳染病,歸籠的神獸需警惕

5種常見春季傳染病,歸籠的神獸需警惕

開學啦!開學啦!神獸們歸籠啦!各位家長朋友們在攀登過假期作業的高山,跨越過給孩子「收骨頭」的巨坑,即將迎來最終的勝利……了嗎? 打住,打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