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應該了解的醫學真相,看完少走彎路

寫這篇「拷問靈魂」其實是一件挺「考驗勇氣」的事情,因為很多讀者可能會出現被一些概念繞暈的狀況,然後可能出現困惑,再然後還可能引發焦慮。

但人們的認知有四個階段,即「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知道」以及「不知道自己知道」。

(鄧寧 · 克魯格效應)

(鄧寧 · 克魯格效應)

每一個階段都對應著不同的思維境界,需要不同的思考能力,要想一步步靠近真相,就必須要經歷一次次「認知-推倒-重建-再認知……」的過程。

今天我們不妨先以一種輕鬆愉悅的心態來一起頭腦風暴一下醫學中經常遇到的一些問題,從而「總是在思考,偶爾會迷惑,常常有頓悟」。

檢查篇

1. 查血常規可以明確區分病毒或細菌感染嗎?

回答:不能。

解析:雖然大多數情況下,病毒感染時會導致血液中的淋巴細胞增高,細菌感染時會出現中性粒細胞增高,但是這並不是一定的規律

血象的變化和採血的病程時期有關(比如流感病毒感染的早期可以先是中性粒細胞增高,隨後才出現淋巴細胞增高),也和某些病原的種類有關(比如腺病毒和引起皰疹性咽峽炎與手足口病的病毒往往是中性粒細胞增高,而百日咳鮑特菌和結核桿菌感染卻大都是淋巴細胞增高)。

還和某些刺激因素有關(比如在嘔吐等激烈的應激狀態下血液中的中性粒細胞會增高,但這並不代表有細菌感染),除此以外有些非感染性疾病往往也是中性粒細胞增高(比如川崎病、幼年型類風溼性關節炎等)。

2. 做病原學檢查(鼻咽拭子、血液抗體、痰培養等)可以絕對證明或排除感染嗎?

回答:不能。

解析:人體並不是絕對無菌的。尤其是在皮膚、鼻粘膜、咽部、消化道等部位常年都有細菌定植。只不過絕大部分情況下這些細菌和人體和平共處,不引起疾病。所以,任何時候做鼻咽拭子檢查都可能可以查出細菌。

做痰培養時,也可能查出正常菌群。不代表這些細菌就是導致當前疾病的「罪魁禍首」。

有些病毒在進入人體後刺激人體產生抗體也需要一定的時間,所以早期常常會出現抗體假陰性的情況,有些病原引發兒童產生抗體的能力弱也可呈假陰性結果(即有感染,但查不出來)。

有些抗體又能在人體持續很長時間,等疾病臨床症狀都好了,仍然保持較長時間陽性(即檢查結果陽性,當下並無感染)。

3. 有過敏性疾病做過敏原檢查可以明確或排除過敏原嗎?

回答:不能。

解析:臨床上經常用到的過敏原檢查是皮膚點刺試驗和採血查特異性IgE。這兩種檢查可以幫助查找可能引發的IgE相關性過敏性疾病的過敏原

但是檢查結果存在不小的假陽性率(即檢查結果陽性,實際上臨床接觸後並不過敏)。也存在一定的假陰性率(即檢查結果陰性,但實際上一接觸又會出現過敏症狀)。

而且除了IgE相關性過敏性疾病以外,還存在著非IgE相關性過敏性疾病,對於這一類疾病,上述過敏原檢查的結果則不能起到指導作用。

靈魂拷問:這麼複雜,那可怎麼辦呢?

其實只需要牢記:任何輔助檢查都只是「輔助」檢查。

對於疾病的分析需要以患者的臨床表現為主,根據臨床症狀和體格檢查,必要時結合流行病史、過去疾病史和家族疾病史等資訊,有針對性的選擇輔助檢查以及挑選合適的檢查時機。

必要時定期複查和隨訪,動態地觀察臨床和檢查結果的變化趨勢。以臨床為主導,方能利用好輔助檢查,且不被輔助檢查「綁架」

治療篇

1. 疾病好了,說明藥用對了嗎?

回答:不一定。

解析:有很多疾病屬於自愈性疾病,也就是說用與不用藥其實疾病本身都會自己好,只不過病程長短不同,各個時期的表現不同罷了。

比如普通感冒是由很多種病毒均可以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一般會在起病後的3-5天內症狀加重,5-7天逐漸達峰,10-14天內自行痊癒。無論期間是否使用抗病毒藥、抗生素、止咳藥、化痰藥和複方感冒藥等。

(不同時期感冒症狀的變化)

(不同時期感冒症狀的變化)

有時當我們使用「感冒藥」後似乎感冒的症狀很快就消失了,這其實只是「抑制」住了表象症狀而已,疾病的整個過程仍然需要在我們的身體上完整的經歷一遍。和「可以用什麼藥」比起來,選擇「不用什麼藥」需要更大的勇氣和智慧。

2. 病情沒好,是診斷錯誤了嗎?

回答:不一定。

解析:在不同的時期我們看到的疾病的「面貌」其實是不一樣的,可以理解為隨著時間的發展,疾病的「拼圖塊」一塊一塊地陸續浮現,醫生需要根據當前數量有限的拼圖塊去猜這整幅圖所畫的內容。

疾病又是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尤其是兒童的病情往往會比成年人的變化更快。在這幅持續繪製著的「拼圖」中可能出現「併發症」、「繼發新的病原」,甚至出現新的疾病疊加存在的狀態,使得臨床疾病「撲朔迷離」。

「初步臨床診斷」和「初始治療」很大程度上都依賴於醫生的臨床經驗和臨床思維。當初始診療不順利時,則需要及時調整思考方向和進行一些必要輔助檢查來輔助診治。

3. 儘早使用抗生素可以儘可能避免併發症嗎?

回答:不一定。

解析:有一種流傳甚廣的說法叫「剛開始生病時要趕緊用藥,免得拖嚴重了」。這其實是一個很大的誤區。

對於某些少數例子這種說法似乎有點「道理」。比如普通感冒後期可能會繼發急性細菌性鼻竇炎,那從一開始就使用抗生素,是不是可以避免後面發生鼻竇炎呢?乍一聽好像是這樣。但其實這種做法經不起推敲。

在感冒早期其實只是單純的病毒感染,抗生素對病毒無效,這時候使用抗生素是沒有用的。而急性細菌性鼻竇炎往往發生在感冒後期,抗感染的療程通常需要至少10-14天,且事實上很少有人會因感冒吃抗生素吃這麼久。

所以,「鋼」沒有用在「刀刃」上。不規範的使用抗生素反而可能篩選出耐藥菌(短程抗生素幹掉了較弱的細菌,強的細菌反而保留下來無限制生長),導致以後的疾病治療更加艱難。

(抗生素的耐藥機制,橙色代表耐藥菌)

(抗生素的耐藥機制,橙色代表耐藥菌)

除此以外,有些併發症無法使用常規抗生素避免,比如病毒性肺炎、支原體肺炎、百日咳等非普通細菌感染性疾病,以及川崎病、風溼熱等免疫性疾病,還有熱性驚厥、癲癇等神經系統合併症,這些疾病的發生與早期使用抗生素沒有任何關係。

4. 「大包圍式用藥策略」可取嗎?

回答:非常不可取。

解析:有一種盛行已久的做法叫「大包圍式用藥策略」,是一種非常不可取的做法。

比如,我們經常看見主訴「咳嗽」的病例被一股腦地使用上了抗生素、抗病毒藥、抗過敏藥、鎮咳藥等,有的還同時使用了霧化,甚至霧化藥中也是抗病毒藥、化痰藥、平喘藥、激素藥「應有盡有」。

誠然,引起咳嗽的原因有很多,比如病毒感染、細菌感染,還有過敏因素(比如過敏鼻炎、哮喘/咳嗽變異性哮喘),還有的寶寶咳嗽感受器過於敏感或者存在心理因素的疊加等。

「大包圍政策」似乎足以對付所有的可能造成咳嗽的原因,但是這種「對症不對因」的做法其實是一種「懶政」,是一種「惰性思維」。

不同疾病的治療用藥不同,且緩解急性咳嗽後需要的後續治療也不同(比如哮喘/咳嗽變異性哮喘需要長期的吸入治療和規範的氣道管理)。

使用「大包圍政策」會讓一部分患者在症狀消失後陷入迷惘,可能延遲真正病因的查明,還可能出現不必要的藥物不良反應風險與潛在的肝腎損傷。

靈魂拷問:這麼多「似是而非」,應該怎麼辦呢?

其實也有絕招:輕症狀,重查因。疾病的很多症狀都是人體自我保護的方法,我們需要正視和支持人體的自救機制。

相比快速緩解症狀,分析和查找引起症狀的原因更加重要。

正視疾病是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密切觀察和隨訪病情的變化,醫生和患者之間保持持續而有效的溝通,避免過度的焦慮或者給自己和家人過多的壓力,合理的選擇和配合檢查與治療,便是我們一同攜手戰勝疾病的有效戰略。

相關文章

新冠疫情:加州剛宣佈關閉又重啟!

新冠疫情:加州剛宣佈關閉又重啟!

加州州長紐森(Gavin Newsom)今天發佈了個人護理服務行業的新指南,包括美髮、美甲行業將允許重啟,但僅可在室外營運。 根據州長的說法...

哮喘是過敏嗎? 怎麼區分?

哮喘是過敏嗎? 怎麼區分?

▲題圖來自Unsplash 週二晚上,我和賈大成、程遠雄兩位老師,在微博連麥討論了過敏的事情,其中討論最多的就是關於哮喘與過敏的事情。由於當...

中老年注意!5個不起眼動作,可能致命

中老年注意!5個不起眼動作,可能致命

人老了,日常生活中很多看似「小事」的事情,一旦發生在老年人身上,可能會帶來災難性的後果,甚至是影響生命。 搬個重物卻閃到了腰,輕輕摔了一跤竟...

孩子三四歲還不會擤鼻涕怎麼辦?

孩子三四歲還不會擤鼻涕怎麼辦?

丨點選上方名片可以預約或看診醫生 這個冬天,各種呼吸道感染輪番來襲,小朋友們和家長們都不容易,很多家長進診室的開場白都和鼻涕有關: 😧 「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