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息肉是腸癌的「前身」
大腸息肉是腸黏膜表面上隆起性的病變,通俗地說,是長在腸管內面的「肉疙瘩」。

如果我們腸道內長了息肉,自身是沒有感覺的,絕大多數都是在體檢或檢查其他疾病時才被發現的。這些小息肉不影響腸道的功能,本人也沒有感覺,那麼不理它不可以嗎?其實最令人擔心的是這些小「肉疙瘩」會繼續生長,可變為腺瘤,而腺瘤繼續發展可能就會變成癌。
✓
健康知識「劃重點」
目前已明確至少90%~95%的大腸癌都是從大腸息肉一步步「進化」過來的:小息肉→大息肉→重度不典型增生→原位癌→浸潤性癌。
這個過程一般需要 5~10 年,但有的人也可以進展得很快。例如,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患者,從很年輕時腸道就長滿了大大小小的息肉,癌變在所難免。通常來說,年齡越大,發生息肉的可能性越高,但有大腸癌家族史的人可能在比較年輕時就已長出息肉,因此患癌的風險比一般人更高。
息肉,有好有壞!
大腸息肉從性質上劃分,常見的主要是炎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前者由腸道增生性炎症引起,幾乎不會發生惡變;腺瘤性息肉惡變的概率較炎性息肉高。腺瘤已被公認為癌前病變,分為管狀腺瘤、絨毛狀腺和混合性腺瘤三種,絨毛狀腺瘤的癌變率最高,管狀腺瘤的癌變率最低。
腺瘤性息肉不會自行消退,如果不及時處理,可慢慢長大,發生癌變的概率較高。炎性息肉相對安全些,有時很小的炎性息肉會自行消失,但炎性息肉長期受炎症刺激,也有向腺瘤發展的可能。一般結腸鏡檢查發現息肉時應該予以內鏡下切除,內鏡下息肉切除術創傷小、住院時間短,可以切斷息肉癌變之路。雖然大部分醫生根據經驗肉眼下大致可以判斷息肉的良惡性,但活檢後顯微鏡下的病理診斷才是「金標準」,因此腸道息肉需要在顯微鏡下判斷其惡變的可能性。
大腸息肉可以預防嗎?
大腸息肉的發生與個體因素、遺傳因素、年齡、飲食習慣有關,臨床觀察中發現西方的高脂低膳食纖維飲食結構容易導致大腸息肉。因此應多吃蔬菜、水果等膳食纖維含量豐富的食物,少吃加工肉類,避免息肉的發生。
阿斯匹靈等一些藥物可能有助於預防息肉的發生,但還沒有藥物能有效治療已形成的息肉,內鏡下切除或手術切除效果確切,是標準的治療方法。
哪些人該去做腸鏡檢查?
隨著治療手段的進步和新藥的研發,腸癌的治療效果目前算惡性腫瘤中較好的。但為什麼大量的腸癌患者還是難逃死亡的厄運呢?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大腸癌發現時已經偏晚期了。有資料表明,Ⅰ期大腸癌患者的 5 年生存率可達 90% 以上,而 Ⅳ 期患者總體上只有 10%~ 20% 的 5 年生存率。九成以上的大腸癌是從大腸息肉逐步發展而來,一般過程為 5~10 年。
腸癌日益高發,腸鏡卻在多數人的體檢計劃中缺席。即使自己平時身體無恙,也是時候把預防大腸癌作為定期體檢的目的之一了。
● 一般人群
對於一般人群,推薦 50 歲時可以開始接受大腸癌篩查,一般每 5~10 年進行一次檢查,檢查方法主要包括大便隱血和腸鏡。
● 高危人群
指的是有高脂低膳食纖維飲食習慣、有消化道腫瘤家族史等大腸癌發病高風險的人群,可以提前到 40~45 歲開始接受大腸癌篩查,每 3~5 年接受一次檢查。
● 有家族遺傳史
對於有家族遺傳性疾病的人群(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林奇綜合徵等),我們建議儘早前往大的腫瘤中心就診,有經驗的臨床醫生會對其家族史進行收集、分析,併為其安排一些必要的檢查,包括基因檢測,判斷其是否具有遺傳傾向。如果有遺傳傾向,則由臨床醫生按照特定的遺傳性腫瘤的隨訪方案密切隨訪;如果沒有明顯的遺傳傾向,則按照高危人群的篩查方案進行隨訪。

通常來說,腸鏡檢查過程中發現息肉,如果判斷其是良性的且直徑< 2cm,可以在內鏡下切除;如果懷疑息肉已經惡變,或者直徑>2cm,一般先取活檢,待診斷明確後再進行相應處理。
發現息肉,即使是切除了,腸道內環境沒有改變,也有復發的可能,所以曾經有結腸息肉病史的患者應該按時複查。單發的良性息肉切除後,建議前 2~3 年每年複查一次,如果不復發,說明息肉復發的概率小,之後可以改為每 5~10 年複查一次。有條件者可根據個體情況適當縮短複查週期。如果是惡性息肉需要手術治療,術後按醫生建議複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