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董禹汐,卓正皮膚科
「孩子3歲多,兩個星期前手足口病,手上就長了這樣的小籽籽,感覺很癢,今天覺得又長了一些,手指拇上和手背上都有,該怎麼辦?」


這則提問來自董禹汐醫生的一例問診,許多家長都知道手足口病是自限性疾病,絕大多數患兒都可自愈,但出現這種瘙癢症狀該如何護理呢?
再退一步,這種小籽籽和手足口病關係大嗎,會不會是其他疾病引起的呢?藉著這個案例咱們一塊看看。(*問診圖文內容已獲得客戶授權公開)

董禹汐醫生
回覆如下
家長您好,感謝您的提問和信任,抱歉久等了。先說結論:
如已經確診手足口病(可提供之前就診的病志照片),那麼可以等待手部皮疹自然好轉;如果有寶寶主觀不舒適的症狀,比如瘙癢、疼痛、破皮,可以對症治療。
首先,手足口病是由腸病毒引起的,比較多發生在口腔黏膜、手、腳的皮膚上,起病前還可能伴隨低熱、頭疼、食慾下降等症狀。病程大多不超過2周,如果目前已經2周但仍有進展,可能需要結合症狀發展變化的全過程以及寶寶整體的飲食、睡眠、精神狀況來分析是否存在其他疾病的可能性。
其次,由於它主要會導致皮膚的表皮呈海綿狀水腫、表皮下可能出現水泡、真皮記憶體在一些炎性浸潤表現,那麼在皮膚和黏膜上,就呈現出水皰、丘疹的表現。
而手掌皮膚相對於其他部位皮膚稍厚,水皰就不容易表現得很典型,摸起來皮膚的凹凸不平取代了水泡表現,或者能夠摸到一些小丘疹、小疙瘩、小粒粒、小籽籽。
再看對策:
1. 瘙癢
皮疹沒有破潰的位置(摸起來小籽籽的地方),可使用爐甘石洗劑(先搖勻再塗抹)或氧化鋅軟膏塗於手心,它們均含顆粒成分,有收斂、吸溼作用,可以幫助緩解癢感,還能讓表皮下的水皰或丘疹更快乾涸。
但是,如果皮疹有破潰表現(手掌邊緣看起來好像有點水皰將將要破的感覺),那麼上述藥物需要避開破潰位置;破潰位置無需包裹,注意避免接觸汙染的物體而繼發進一步感染,可以正常洗手,洗後迅速擦乾。
2. 疼痛
通常是疾病本身的症狀,也可能由於局部皮膚出現破潰而導致,暫無特別好的改善方案,可以使用寶寶潤膚乳薄薄塗於手部,也可以使用小風扇吹吹,用風冷方式緩解症狀。
3. 乾燥脫皮
往往是疾病發展到末尾快好轉的跡象,這層皮膚脫落後,新的正常皮膚逐漸長好,這一波問題就基本平穩了,不過這期間寶寶可能抓撓或抓蹭手部,注意避免局部摩擦,可以使用保溼產品塗於手心,避免手部抓破或仍有少許水皰碰到其他正常皮膚即可。
希望上述資訊能提供幫助。您可以在追問中進一步補充更多資訊和照片,任何疑問也歡迎再次提出。

客戶
補充資訊
手足口的診斷是我們這裡的醫生看了寶寶的手後診斷的,沒有做任何檢查。目前,寶寶飲食不太好,其他還是正常的。她就是覺得手癢,晚上睡覺的時候都會抓。手指拇上也有小籽籽。


董禹汐醫生
回覆如下
家長您好,手足口病的診斷一般包括手、足皮疹和口腔的破潰表現,以及可能起病時伴有低熱,不知道寶貝之前症狀是否符合呢,醫生有沒有看口腔內的情況呢?
如果之前口腔內未發現特殊變化、腳部也沒有特別的皮疹,我們需要排查除手足口病以外的皮膚問題,比如「摩擦性苔蘚樣疹」,又叫「沙土皮炎」,與小朋友接觸過「沙土」有關係(如海邊玩耍、家樓下草叢玩土,以及玩摩擦力較大的玩具),其治療方案會與手足口病稍有不同。
建議您先給寶寶用上爐甘石洗劑外塗,對前面我們提到的癢感有改善作用,且對兒童安全友好。先緩解症狀,讓寶寶舒服下來。
爐甘石洗劑的用法、購買方式:
用法:
搖勻後均勻塗抹,待其自然乾燥,每日使用2-4遍均可。乾燥後會有白色粉末,可以擦掉也可以待其自然脫落。不慎被吃到嘴裡的話不必擔心,該藥品不被人體吸收,會原型通過大便排出。
購買方式:
爐甘石洗劑可以在各個藥店買到,一瓶大概十幾塊,也能通過*團、*了麼的外賣形式買到。
*後續董醫生與客戶進行了一次☎️電話溝通,並梳理出了溝通要點。

董禹汐醫生
回覆如下
您好,感謝您接聽電話,電話溝通重點資訊如下:
2周前孩子手部出現類似水皰小丘疹,口內無水皰,當地醫院考慮手足口病,10天前發熱,最高38.5攝氏度,3-4天后逐漸降溫,4-5天前腳部發現類似水皰或小顆粒,癢感不明顯,近期已經消退。因手部明顯瘙癢使用尤卓爾3天,改善不明顯。寶寶較抗拒外用爐甘石。飲食及二便基本正常,未因瘙癢影響睡眠。
綜合全過程仍然考慮手足口病可能性大。
瘙癢:可繼續使用爐甘石或氧化鋅軟膏(2選1)緩解,可繼續觀察症狀。
如瘙癢明顯影響睡眠:可於睡前口服西替利嗪滴劑(仙特明)5滴,有改善瘙癢、幫助入睡作用,可口服至瘙癢基本緩解後停藥,避免間斷用藥。
如後續仍有新發皮疹:需要鑑別摩擦性苔蘚樣疹等其他疾病,必要時線下就醫。
希望以上資訊能幫到您,再次感謝您選擇卓正醫療。
| 醫生資訊

董禹汐
卓正皮膚科醫生
中國醫科大學碩士
戳此看診/問診醫生
| 審稿專家

餘佳
卓正皮膚科醫生
四川大學華西醫學中心碩士
戳此看診/問診醫生

車寧
卓正兒科醫生
北京大學醫學部博士
戳此看診/問診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