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聽到「炎症」,很多人馬上想到的就是感染、消炎……覺得沒什麼大事兒,更不會將「炎症」跟「癌症」「飲食」聯繫起來。其實長期的慢性炎症在體內會逐步擊垮身體,甚至引發癌症。
近日,中國抗癌協會腫瘤營養專業委員會、中國營養學會社區營養與健康管理分會、中國營養學會臨床營養分會聯合發佈《抗炎飲食預防腫瘤的專家共識》。從抗炎飲食角度和我國居民膳食特點,提供防癌、抗癌的飲食策略。

01
長期慢性炎症是誘發腫瘤的機制之一
《抗炎飲食預防腫瘤的專家共識》中指出,身體慢性低度炎症狀態是誘發腫瘤的機制之一。有研究發現,炎症標誌物與肺癌風險的關係,與健康對照者相比,肺癌患者血清中C反應蛋白、腫瘤壞死因子-α、白介素6和IL-8水平明顯升高,並指出這些生物標誌物可能是肺癌診斷的有效工具。
此前有研究發現,C反應蛋白與子宮內膜癌風險之間存在關係,不同類型的子宮內膜癌患者的C反應蛋白水平都高於對照組。通過改變飲食模式來調節機體的炎症狀態是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膳食中的各種生物活性成分(包括能量與營養素)可影響人體內炎症反應過程。膳食模式與機體慢性炎症狀態密切相關。大量研究表明,高比例的紅肉、高脂食物與機體內促炎症因子C反應蛋白、腫瘤壞死因子-α、白介素6有關。地中海膳食模式可降低體內C反應蛋白、腫瘤壞死因子-α、白介素6等炎症因子水平。
02
防癌抗癌多吃抗炎食物,8大重點要知道!
1. 碳水化合物——全穀物
推薦:全穀物碳水化合物。全穀物碳水化合物具有抗炎效應並有利於維持穩定血糖水平。全穀物碳水化合物是抗炎飲食的重要成分,低加工碳水化合物中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膳食纖維。全穀物碳水化合物可降低胰腺癌、乳腺癌、結直腸癌的發病風險,尤其是小麥麩皮及小麥的胚芽中富含膳食纖維及各種酚類植物化合物。有研究顯示,血糖生成指數較高的食物可以增加機體炎症水平,並與腫瘤發病率存在一定關係。精製澱粉的大量攝入會引起血糖和胰島素水平大幅度波動,並可能升高機體內遊離脂肪酸水平。

2. 脂肪——不飽和脂肪
推薦:不飽和脂肪。脂肪攝入量一般不超過總能量的30%,宜選擇單不飽和脂肪酸和多不飽和脂肪酸,減少飽和脂肪酸和反式脂肪酸的攝入,有利於形成機體抗炎內環境。單不飽和脂肪酸和多不飽和脂肪酸可降低機體炎症水平,降低肥胖和腫瘤的風險。
3. 蛋白質——優質蛋白質
推薦:優質蛋白質。蛋白質有輕微的促炎潛力,但由於腫瘤患者代謝紊亂,蛋白質消耗增加,建議腫瘤患者提高蛋白質的攝入,推薦其蛋白質攝入量為1~1.5克/(千克·天)。如果合併腎功能損害,蛋白質的攝入量不應超過1克/(千克·天)。
蛋白質的最好來源為魚、家禽、雞蛋、瘦紅肉、低脂乳製品、大豆食品、堅果等,儘量少食用加工肉類。紅肉和加工肉類的總攝入量可使結直腸癌發病風險增加17%、肺癌增加20%、腎細胞癌增加19%。
4. 蔬菜和水果——佔總食物重量2/3
推薦:理想的抗炎飲食中蔬菜和水果應占總食物重量的2/3。水果和蔬菜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和礦物質,具有較好的抗炎活性。蔬菜水果中的β-胡蘿蔔素,維生素A、B6、C、D、E、鋅,鎂的膳食炎症指數較低。抗炎飲食中應含有2/3的蔬菜和水果。增加蔬菜水果的攝入可降低機體炎症標誌物,對機體代謝產生積極影響。
5. 植物化合物——黃酮、花青素、丁苯甲酸酯
推薦:部分植物化合物具有較大的抗炎潛力,在腫瘤防治中有積極效果,但其在腫瘤防治中劑量和療程還有待進一步研究。某些植物化合物具有較大的抗炎潛力,如黃酮、花青素、丁苯甲酸酯等多酚類植物化合物。其廣泛存在於人們的日常飲食中,研究證明其可調節由腸道菌群介導的代謝並對炎性腸病具有保護作用。大量的細胞培養試驗和動物實驗顯示,黃酮醇、花青素等多酚類植物化合物具有抗炎、抗氧化、抗癌作用,並具有協同抗癌作用。
6. 酒精——最好不飲酒
推薦:最好不飲酒。酒精雖具有抗炎潛力,但在腫瘤防治中,應避免長期過量或大量飲酒,腫瘤患者應戒酒。
全球大約有3.6%的腫瘤與飲酒有關,尤其是男性。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的研究表明,2020年新發腫瘤病例中有741,300例可能與飲酒有關,其中食管癌、肝癌和乳腺癌的病例最多。值得注意的是,過量飲酒可導致能量攝入超標,從而增加肥胖相關腫瘤的發病率。此外,患者在放化療過程中常伴有口乾、口腔潰瘍、胃腸道反應等症狀,酒精刺激性強,故建議腫瘤患者應該戒酒。
7. 茶——綠/紅茶都有抗炎作用
推薦:綠/紅茶具有抗炎生物活性,可依據個人健康狀況和習慣,適量飲用。綠/紅茶具有抗炎潛力。綠/紅茶中可分離出沒食子、兒茶酸、黃酮、多酚等成分,其對多種腫瘤有明確的預防效果。茶多酚作為茶葉中的天然多酚植物化學物質,已被證明可有效預防結直腸癌,茶多酚能夠阻斷致癌物質亞硝酸胺在人體內的合成,同時還能抑制癌細胞的發展和突變。雖然綠/紅茶具有防治腫瘤作用,但要依據個人健康狀況和習慣,飲用時注意適量。

8. 烹飪方式——少用煎、炸、烤
推薦:抗炎飲食的烹調方式應健康化,應以燴、炒、蒸、煮為主,少用煎、炸、烤等方式。
油炸類食物中含有較多的反式脂肪酸。油炸的食物中反式脂肪酸含量增加。研究顯示,油炸對肥胖的影響,在大量攝入油炸食品的人群中觀察到整體肥胖和中心性肥胖的增加。其他研究也表明,大量食用煎炸食品與心血管疾病、心力衰竭和糖尿病有關。肉經高溫烹調或煎炸可產生雜環胺和多環芳烴,併產生糖基化終產物,具有促炎性。有研究顯示,紅肉或肉類採用如油炸和烤的烹飪方式可增加結直腸癌的發病風險。健康的烹飪方式,以蒸、煮、燴、炒為主,少用煎、炸、烤等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