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安徽省第三批援助湖北醫療隊隊員周國紅,因在方艙內隔空喊話12歲的女兒寫作業,意外成了「網紅」。
4月底,當周國紅從武漢凱旋並結束隔離期後,卻被診斷出患有甲狀腺癌,而且癌細胞已順著淋巴轉移至肺部、肝部、盆腔等多處器官。消息一出,牽動了萬千網友的心。
事實上,周國紅的甲狀腺癌轉移並非沒有前兆,在武漢抗疫一線,她曾先後兩次暈倒。後來,她在接受採訪時說:「整個3月份,我的嗓子不時喘不上來氣、咳嗽,那股難受勁,像有人掐著你的脖子一樣。」雖然當時身體已經非常疲憊,可週國紅依然向上級遞交了請戰書,轉戰到協和醫院重症醫學區奮戰。
據瞭解,5月8日,當地醫院的專家組會同來自上海的醫療專家,為周國紅成功進行了手術。目前,她已從ICU病房轉入普通病房。下一步,院方將通過同位素治療對周國紅進行術後輔助治療,幫助她更好地恢復。
這類甲狀腺癌看似「友善」,但也需警惕
近年來,我國甲狀腺癌發病率逐年增長。甲狀腺癌偏愛年輕人(30-40多歲),尤其是年輕女性。連乒乓球世界冠軍王楠、央視主持人朱迅等名人,都曾患甲狀腺癌。
發病初期的甲狀腺癌往往沒有什麼症狀,你也感覺不到異常,常常是在體檢時被發現,或者像周國紅這樣,腫瘤擴散轉移才發現。

周國紅積極樂觀,在自己手臂上寫字表達戰勝病魔的信心
甲狀腺癌的病因至今尚未完全明確,目前唯一明確的高危因素是兒童時期受到大劑量的輻射。其他可能與甲狀腺癌發生有關的風險因素包括:碘攝入過量或不足;甲狀腺癌的既往史或家族史;雌激素攝入過量;肥胖和精神壓力過大等。
好在,甲狀腺癌還有一優點:它是存活率和治癒率最高的癌症。
甲狀腺乳頭狀癌是甲狀腺癌最主要的病理類型,約佔90%,進展緩慢且預後良好,95%的患者可長期存活;而預後最差的甲狀腺未分化癌則相對罕見。

對於甲狀腺乳頭狀癌,通常建議進行密切觀察、定期隨訪,而不是在一開始就進行手術。但一項新的大規模研究結果表明,在將近20%的患者中,甲狀腺乳頭狀瘤病灶小於1釐米,其病理徵象表現為更具侵襲性,這增加了這些患者發生遠端轉移的風險。
這項研究表明,有必要開展複雜的檢查,以儘早發現具有這些病理徵象的患者,並就所有治療選擇(包括立即手術部分切除或全切)向他們提供治療建議。
甲狀腺微小乳頭狀癌(PTMC)是甲狀腺乳頭狀癌的一個特殊亞群,佔所有甲狀腺乳頭狀癌的30%。甲狀腺微小癌患者預後良好;該病僅佔所有甲狀腺癌死亡病例的3%,佔甲狀腺乳頭狀癌患者死亡總數的5%。
好醫友醫療網美國知名甲狀腺癌專家、西達–賽奈醫療中心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首席專家大衛·艾烈希教授(David M. Alessi,MD)指出,總的來說,甲狀腺微小乳頭狀癌侵襲性不強,對總體生存率影響不大。
然而,它也並不能與低危癌劃等號,也有可能發展成危及生命的高危腫瘤。有些可能不到1釐米,但已發生了淋巴結轉移或遠端轉移。
對此,美國愛荷華大學附屬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專家Zaid Al-Qurayshi博士團隊專門研究了甲狀腺微小癌患者的遠處轉移和病理學特徵。
高危甲狀腺微小乳頭狀癌的鑑定
以目前的醫學檢查手段,還難以準確鑑別出高危甲狀腺微小乳頭狀癌。懷疑有甲狀腺微小乳頭狀癌的患者,通常會接受術前超聲檢查或活檢。但僅在對手術時切除的組織進行全面檢查後,才能發現高危腫瘤的病理特徵。
研究人員回顧性分析了美國國家癌症資料庫(NCDB)中,2010年至2014年間接受治療的30,180名成人甲狀腺微小乳頭狀癌患者的記錄。在這些患者中,有5,628名(18.7%)表現出晚期疾病的病理徵象,如中央淋巴結轉移(8%),外側淋巴結轉移(4.4%),甲狀腺外的微觀疾病(6.7%),甲狀腺外的嚴重疾病腺體(0.3%),淋巴管和血管侵犯(4.4%)和遠處轉移(0.04%)。
這些病理特徵的存在,往往意味著腫瘤擴散轉移或較低的存活率。

超聲掃描甲狀腺乳頭狀微癌(PTMC):
一個低迴聲小結節,大小0.52×0.65 cm,
邊界不清,形狀不規則,長寬比≥1。
圖片來源researchgate.net
研究者指出,當發生甲狀腺外擴散時,淋巴結轉移的風險增加了5倍,遠端轉移的風險增加了9倍;發生淋巴結轉移的患者,死亡率增加了3倍,同時遠端轉移風險增加了3倍;而遠端轉移或肺轉移的患者,死亡率增加了6倍。
這項研究讓我們對甲狀腺微小乳頭狀癌的預後有了總體瞭解。不過,還需要更詳盡的臨床數據,才能更深入認識高危癌的危險因素,並積極開展術前檢查,識別出這類患者。
研究人員目前正在檢測一組基因,這些基因有望鑑別出那些高侵襲性腫瘤。
好醫友提醒:目前尚無準確的手段來鑑別甲狀腺癌的未來走向。讓患者充分意識到高危甲狀腺癌的潛在風險並告知所有的治療選擇,這點至關重要。
參考資料:
楚天都市報
Aggressive features in some small thyroid tumors increase the risk for metasta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