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話題
哪些人群容易成為新冠病毒變異的溫床?
首先,來回顧一下讓我們比較困惑的問題。
為什麼新冠病毒不斷地變異?
變異對病毒的意義何在?
可以成功導致大流行的變異病毒要具備哪些特點?
具有導致大流行的變異病毒是如何產生的?
在真實世界中可能提供時間、空間及充足原料的場所?
實際上在以前的講座中我們已經回答了部分問題,那就是為什麼新冠病毒會不斷地變異。新冠病毒是一種RNA病毒,出錯率是萬分之一。新冠病毒有近3萬個鹼基,它每複製一代有3個可能出錯的變異。
這些變異是隨機的,絕大部分變異都沒有意義,甚至對病毒有損害或者導致它滅亡。有極少數變異可能會增加傳染性,或者增加病毒躲避機體免疫的能力。更強的傳染性和抗免疫能力增加,這兩個特點疊加在一起,可能導致大流行的發生。
另外,在進化的壓力下,變異病毒可以獲得更多的時間、空間和原料。進化壓力是指我們機體的免疫力把沒有變異的病毒壓制住,比如通過疫苗接種或藥物治療,壓制或消滅沒有變異的病毒,同時留出更多的空間及原料,讓變異病毒株去複製、增殖。這樣變異的病毒株就有機會大面積傳播,從而引發大流行。
那麼,在真實世界中,提供這樣的時間、空間和充足原料的場所在哪裡?我們來看四個病例。
✦ +
+
病例一
發表於《自然·通訊》雜誌的一篇文章,發現一名60多歲的女性,患有Ⅳ期小細胞淋巴瘤,在接受免疫抑制劑治療,特別是抗CD20治療後,不幸地感染了新冠病毒。
她在2015年被診斷為淋巴瘤,2016年併發EB病毒,之後接受6個週期的抗CD20抗體治療,2019年復發,2020年又接受了6個週期的抗CD20抗體治療。2020年11月,她接受了最後一期化療,之後不幸感染新冠病毒。
在此過程中,當時沒有特效藥物提供治療,她使用了球蛋白增加機體免疫力。直到2021年6月,她接種了mRNA新冠病毒疫苗。
表1 患者資料和病史

研究一共追蹤了205天,新冠病毒在這名女性患者體內一直是陽性,可以看到在第73天、123天、136天、158天、171天和182天的基因檢測中,發現了22個新冠病毒變異。

圖1 病毒變異出現的時間和頻率
而這22個變異病毒中有77.3%的變異與奧密克戎等「關注變異株」(VOC)的變異重疊(表2)。2021年6月之前,奧密克戎還沒有出現,因此奧密克戎大流行與患者體內的病毒變異沒有關係。這名患者位於奧地利,奧密克戎起源於英國和南非。
表2 病毒變異株中有77.3%的變異與「關注變異株」的變異重疊


圖2 慢性感染期間病毒獲得的突變
所以,免疫能力受到抑制的患者,在感染慢性病毒期間,變異病毒獲得了時間、空間和充足的原料,可以進行復制、增殖。
✦ +
+
病例二
發表於《自然》雜誌的一篇文章研究了一名B細胞淋巴瘤患者,這名患者接受激素、環磷醯胺、抗CD20、長春新鹼等一系列免疫抑制和化療,然後不幸感染了新冠病毒,同時在感染後第63天、65天接受了康復患者的血漿治療,在第95天又接受了瑞德西韋治療和血漿治療,但在第102天不幸去世。
這名患者接受了免疫抑制劑以及抗病毒治療後,在第100天時病毒出現了兩個變異,其中一個是D796H,它可以讓病毒逃避人體免疫力,還有一個變異是ΔH69/ΔV70,它可以增加病毒傳播能力。

圖3 在第100天時,病毒出現D796H和ΔH69/ΔV70變異
病毒在變異實際上是隨機的,它可以躲避免疫反應,可能犧牲了傳播力,但同時又有一個補償性變異增加了病毒的傳播力。在進一步的動物實驗中可以看到,這個病毒實際上已經獲得了可以導致大流行的潛在機制。
✦ +
+
病例三
同樣是發表於《自然》雜誌的一篇文章,一名45歲男性患有抗磷脂綜合徵,接受了抗凝治療、激素、環磷醯胺、抗CD20治療,不幸感染了新冠病毒。在第128天時,接受了瑞德西韋治療。第143天時,接受了抗棘突蛋白抗體治療。在進化壓力下,病毒在短時間內出現了一系列變異,而很多變異位於病毒棘突蛋白區域,可能增強病毒的傳播能力(圖4)。最終,這名患者在第154天死亡。

圖4 病毒序列多型性隨時間的變化
✦ +
+
病例四
最後一個病例是一名接受器官移植的患者,研究發表在《自然·通訊》雜誌上。這名58歲的男性患者在腎移植術後,接受他克莫司、嗎替麥考酚酯(驍悉)和強的松治療,在2020年3月不幸感染了新冠病毒。

圖5 新冠病毒陽性的腎移植患者病程總結
在新冠病毒感染過程中,病毒出現了一系列變異。圖中紅點代表變異發生在不同的時間點。

圖6 新冠病毒的系統發育(紅點表示各分支上的譜系突變)
實際上,變異病毒利用免疫抑制的環境,包括使用瑞德西韋的抗病毒治療,在進化壓力下,沒有變異的病毒被抑制,而變異病毒獲得了更好的時間、空間及原料,不斷地增殖。
小結
新冠病毒是RNA病毒,有3萬個鹼基,出錯率是萬分之一,每複製一代有3個可能的出錯變異。絕大多數的病毒變異沒有意義,而且對病毒生存產生不利影響。少數變異病毒傳染性增加,並能更強地抵抗人體免疫力。這兩個特點結合起來,使病毒變異有意義,可能會導致大流行的發生。
而這種變異病毒(傳染性增加+抗免疫能力增強)的產生,需要更好地利用時間、空間和原料。對於急性病毒感染,大部分患者在7天內可痊癒,病毒被清除,沒有時間去擴增、外溢(spill over),傳播給更多的人。
而對於慢性感染,特別是在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中,比如愛滋病患者、自身免疫病患者,他們給病毒提供了足夠的時間、空間,使得病毒可以去增殖、積累有意義的變異。當變異病毒同時具備傳染性增加和逃避人體免疫的能力時,就有機會在人群中傳播,從而引發大流行。
所以,在真實世界中,一定要關注這些特殊人群,包括腫瘤患者、自身免疫病患者、移植後抗排異反應治療的患者,還有愛滋病病毒攜帶者等。在這些免疫功能缺陷的人群中,進化壓力(接種疫苗、抗病毒治療等)導致沒有出現變異的病毒被抑制,而變異病毒獲得了更多的時間、空間及原料,不斷地擴增。因此,這些人群有可能成為病毒變異的溫床,不斷產生可能引發反覆大流行的變異病毒(VOC、VOI)。
從阿爾法到奧密克戎,已經出現多個變異病毒株導致全球大流行,而且病毒傳播力和免疫逃逸能力不斷增強。下一波大流行什麼時候發生?新的變異病毒來自哪裡?上面的研究提示我們要關注這些特殊人群,積極地治療。同時,科學家要努力找出變異的規律,能夠預測病毒變異。另外,還需要有更多更有效的藥物治療,來抑制病毒發展。
參考文獻:
1.Sonnleitner,S.T., Prelog, M., Sonnleitner, S. et al. Cumulative SARS-CoV-2 mutations and corresponding changes in immunity in an immunocompromised patient indicate viral evolution within the host. Nat Commun 13, 2560 (2022).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2-30163-4
2.Kemp SA, Collier DA, Datir RP, et al. SARS-CoV-2 evolution during treatment of chronic infection. Nature. 2021 Apr;592(7853):277-282. doi: 10.1038/s41586-021-03291-y.
3.Choi B, Choudhary MC, Regan J, et al. Persistence and Evolution of SARS-CoV-2 in an Immunocompromised Host. N Engl J Med. 2020 Dec 3;383(23):2291-2293. doi: 10.1056/NEJMc2031364.
4.Weigang S, Fuchs J, Zimmer G, Schnepf D, et al. Within-host evolution of SARS-CoV-2 in an immunosuppressed COVID-19 patient as a source of immune escape variants. Nat Commun. 2021 Nov 4;12(1):6405. doi: 10.1038/s41467-021-26602-3.
一個評估生活習慣好壞的小工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