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雷秋花,卓正皮膚科醫生
對於愛探索世界的小朋友來說,意外傷害確實是比較常見的事情,本文結合了家長們常常問到的問題,以及現實能買到的產品,望能給出一版接地氣的指導,照著做就行啦。
目錄
01 擦傷和割傷是什麼樣子?
02 擦傷後要怎麼處理?
03 割傷後怎麼處理?
04 什麼情況建議立即看醫生?
05 傷口需要外塗抗生素或生長因子凝膠嗎?
06 傷口癒合後,怎麼預防疤痕增生?
擦傷和割傷是什麼樣子的?
擦傷是皮膚與鈍性致傷物摩擦而造成的損傷,主要表現為表皮剝脫或缺損,常伴有少量滲血,如下圖:

這是典型的擦傷
割傷指皮膚被銳性物體(比如水果刀或玻璃碎片)割裂而形成的損傷,主要表現為深達真皮的割裂傷,常常出血較多,如下圖:

擦傷後要怎麼處理?
前面提到,擦傷是表皮的損傷,傷口常伴有少量滲血,而且可能合併汙染物,擦傷後處理的目標是儘快止血,清理創面,預防感染,促進癒合,因此擦傷後的處理流程是:止血(可省略)—沖洗—覆蓋。
1.第一步止血
如果擦傷面積較大,出血較多,建議迅速使用乾淨的紗布或毛巾來壓迫止血,通常壓迫 1-2 分鐘後,出血就會逐漸停止。
如果擦傷創面較小、出血不多,可以略過止血步驟,直接沖洗。
2.第二步沖洗
擦傷的創面常常粘附沙礫、泥灰或其他汙染物,而沖洗可以減少細菌負荷和去除汙染物,降低創面感染率,促進後續創面的癒合,因此,創傷後及時沖洗非常重要。
如果家中有醫用生理鹽水,建議使用生理鹽水沖洗創面。但是研究表明,採用自來水(美國)和生理鹽水清潔傷口的感染率並無差別,因此如果家中沒有生理鹽水,直接使用流動清水(飲用水更佳,用或不用洗手液/肥皂均可)沖洗數分鐘即可。
💡P.S 沖洗很重要,微小傷口可以只按以上步驟來沖洗,但如果傷口較大或汙染較厲害,還是需要消毒的。還要注意用合適的消毒劑,別用碘酒(區別於碘伏)、酒精、雙氧水來處理創面,它們具有一定刺激性。詳見:
生理鹽水 or 碘伏?一文看懂家用外傷消毒劑選購
3.第三步覆蓋
研究表明,溼性傷口的癒合速度快於乾燥傷口,封閉傷口的癒合速度比未封閉傷口快 40%,因為表皮細胞在敷料創造的溼潤環境中更易遷移,因此建議合適的敷料覆蓋創面,一來可以保護創面免受二次創傷,二來可以提供相對封閉溼潤的環境促進傷口癒合。
如果擦傷面積很小(直徑小於 1cm),可以選擇塗抹凡士林、百多邦軟膏或金黴素眼膏(抗生素乳膏並非必須,我們其實利用的是乳膏或霜這些基質的滋潤作用),然後外貼普通或液體創可貼即可。

如果擦傷面積較大,創面往往會有炎性滲出,建議在最內層使用防粘連的凡士林油紗,外層使用普通幹紗布覆蓋包紮即可。但鑑於操作難度較大,建議考慮到門診換藥。

敷料通常一日或兩日更換 1 次,避免頻繁更換,否則反而破壞傷口癒合環境。
4.擦傷會留疤嗎?
擦傷屬於表皮的損傷,通常不會遺留疤痕(只有損傷深達真皮層才會留疤),但可能在創面癒合後遺留褐色的「印子」,這種印子,醫學上稱為「炎症後色素沉著」(簡稱 PIH)。
PIH 是皮膚創傷後發生的反應性色素沉著,通常深膚色人群更容易發生,注意創面皮膚的防晒,可以降低 PIH 的發生率和嚴重程度。
因此,建議整個受傷皮膚區域使用 SPF30+的廣譜防晒霜,和/或選擇使用防晒衣物遮蓋患處皮膚。(比如,面部受累的患者戴寬簷帽)
割傷後怎麼處理?
正如前面提到,割傷是深達真皮層的割裂傷,常伴有明顯出血,傷口不僅需要止血、沖洗,可能還需要縫合來促進傷口癒合和儘量減少疤痕的形成,因此割傷的處理流程:止血—沖洗—縫合—覆蓋。
💡P.S 如以下步驟讓您感覺操作難度過大,或對於傷口過重、破傷風等問題有疑慮,請前往門診處理。
1.第一步止血
充分止血對後續檢查傷口很有必要,建議使用乾淨的紗布或毛巾來壓迫傷口止血,小的割傷通常壓迫 5 分鐘可以止血,較大的割傷建議直接壓迫 10-15 分鐘。
如果壓迫時,有血液從紗布中滲出,直接則再加一塊紗布來壓迫止血。不要直接拿掉與傷口接觸的敷料,或反覆移開紗布查看,因為有可能移去了堵住出血點的血凝塊,導致止血不佳。
2.第二步沖洗
沖洗是降低傷口感染率最重要的方法。如果是水果刀等造成的整潔割傷,可以先快速沖洗傷口,後按壓止血,也可常規止血後,選擇自來水或生理鹽水沖洗傷口即可。沖洗 5 分鐘左右即可,不要浸泡傷口,浸泡後傷口變腫,會更難閉合。
如果是碎玻璃等造成不規則割傷,傷口可能有碎玻璃或其他異物,必須先充分止血,檢查傷口是否有異物殘留,然後使用生理鹽水或流動水沖洗傷口,如發現難以沖洗的傷口異物,建議及時就醫。
3.第三步縫合
切割傷位於張力比較弱的部位(非關節處),小於 1cm,對合整齊,較淺易止血的,可以不縫合或粘貼。
但如果傷口較大(長度超過1cm),或傷口邊緣沒有對齊,可能會導致病理性瘢痕形成,合理的縫合,不僅可以促進傷口癒合,還可降低疤痕形成的風險。
割傷通常屬於清潔傷口,割傷後 12-18 小時內及時縫合,可以降低傷口感染率。
除了傳統的縫線縫合,3cm 以內微小的、清潔的、規則的割傷(或 5cm 以內牽拉力、張力很低的傷口),可以居家使用醫用組織粘合劑(俗稱「膠水」,比如 3M Vetbond)或醫用無菌免縫貼(俗稱「膠帶」,比如 3M Steri-Strip)來閉合傷口。


而如果傷口很深很大(張力部位>3cm),流血不止,或傷口不規則,則建議及時就診,醫院縫合。
4.第四步覆蓋
選擇合適的敷料覆蓋創面,既可以保護傷口,又可以提供封閉溼潤的環境促進傷口癒合。
長度小於 1cm 的割傷,使用普通或液體創可貼覆蓋即可,而較大的割傷,可以先敷上非粘性脫脂無菌紗布(如 Xeroform),然後再蓋上普通紗布,膠帶固定即可。
敷料應至少保留 24 小時以上,雖然不覆蓋傷口與封包傷口相比,完全癒合所需的時間可能大致相當,但封包能夠加快上皮化的速度。
什麼情況建議立即看醫生?
1. 傷口出血不止:如果傷口壓迫 5- 10 分鐘依然血流不止,建議繼續壓迫,並及時就醫。
2. 傷口有無法沖洗的異物:例如止血、沖洗傷口後仍有無法清除的泥垢、碎玻璃或其他異物。
3. 傷口需要縫合:3 釐米以上的割裂傷,或者傷口邊緣不整齊,需要及時就診和縫合。
4. 傷口有感染:居家護理傷口後,但傷口出血發紅、腫脹、疼痛加重或者發熱等,需要及時就醫。
5. 傷口影響容貌:對於面部的外傷,家長往往比較擔心留疤影響容貌的風險,建議及時就醫。
也會有家長問,如果就醫的話,看什麼醫生最好呢?普通傷口,就診外科醫生即可,而如果複雜撕裂傷,或者顏面部位,可以考慮就診整形外科醫生。
傷口是否需要外塗抗生素
或生長因子凝膠?
不需要。
所有傷口都可能有微生物定植,但並非所有傷口都會發生感染,清潔傷口不需要常規外用抗生素治療,無證據表明抗生素治療能提高無臨床感染的傷口癒合。
雖然理論上來,傷口的癒合過程有生長因子的參與,但研究表明,在沒有及時沖洗或清創處理傷口的情況下,單獨應用生長因子凝膠無法促進傷口癒合,因此,傷口無需常規使用生長因子凝膠。
傷口癒合後,怎麼預防疤痕增生?
擦傷是表皮的損傷,通常不會遺留疤痕,而割傷深達真皮及皮下層,因此有疤痕增生的風險。可以在傷口癒合後(比如拆線),使用矽凝膠片或矽凝膠製劑來一定程度上預防疤痕增生,具體也可以看一下之前的文章:
小朋友外傷後,如何預防疤痕增生、少留疤?
矽凝膠片是一種柔軟且略有黏性的半封閉覆蓋物,外用可以增加傷口水分,縮短傷口癒合的膠原重塑期,降低形成瘢痕和紅斑的風險,以及軟化瘢痕。
研究表明,在傷口閉合後大約 2 周開始使用矽膠片,每日使用 12-24 小時,持續 12-24 周,可以降低疤痕形成的風險,商品推薦比如美皮護。
但是對於好動的兒童來說,可能不太好使。那麼可以使用矽凝膠,也就是各種含有矽酮類的疤痕膏來替代。
此處要提醒家長——坦白說,目前學術界對於矽凝膠預防疤痕的功效還是有一定爭議的。但最新的薈萃分析表明,堅持使用矽凝膠製劑(長達 3-6 個月)可以發揮和矽凝膠片一樣預防疤痕的效果。商品推薦比如倍舒痕、芭克等。
科普到此結束,歡迎轉發到家庭群、家長群一塊交流討論。
本文轉載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