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血管疾病不僅是2 型糖尿病(T2DM)常見合併疾病,也是致T2DM 患者殘疾和死亡的首要原因。
《2型糖尿病患者泛血管疾病風險評估與管理中國專家共識(2022 版)》重點對T2DM 患者泛血管疾病風險評估流程和管理策略進行介紹。主要提出了以下推薦意見。
意見推薦彙總
➤ T2DM患者確診時及此後隨訪中每年至少進行1次系統性的泛血管疾病風險評估以及多學科聯合隨訪。
➤ T2DM患者泛血管疾病的系統性評估至少包括危險因素、血管結構和功能以及靶器官損傷等內容。

➤ T2DM患者確診時及此後隨訪中每年至少測定1次血脂譜,包括總膽固醇、TG、LDL-C、HDL-C、ApoB;T2DM患者確診後至少測定1次脂蛋白a水平;以LDL-C、非HDL-C、ApoB作為主要診治靶標。
➤ T2DM患者確診時及此後隨訪中每年至少評估1次踝臂指數(ABI)、臂踝脈搏波傳導速度(baPWV)和頸動脈超聲,以評估血管病變,預測心血管事件的發生風險。
➤ 對於糖尿病病程較長(如10年以上)或可能存在無症狀心肌缺血或合併大、中血管疾病的T2DM患者應完善冠狀動脈CT 血管成像(CCTA)檢查,評估冠狀動脈鈣化、管腔狹窄程度和斑塊負荷等。
➤ T2DM患者確診時及此後隨訪中每年至少評估1次NT-proBNP/BNP和hs-cTn。如發現NT-proBNP>125 pg/ml或BNP>50 pg/ml或hs-cTn檢測值超過參考值上限,或通過連續監測發現NT-proBNP/BNP或hs-cTn檢測值升高,應立即啟動心臟保護性治療,同時增加隨訪頻率。
➤ T2DM患者確診時及此後隨訪中每年至少評估1次心電圖;對於心肌標誌物升高或合併高血壓或心電圖異常或心臟聽診異常的T2DM患者應完善經胸超聲心動圖。
➤ T2DM患者如合併吸菸、血脂異常、高血壓等危險因素或合併卒中、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等腦血管疾病時應完善顱外血管的評估。
➤ T2DM患者如合併吸菸、高血壓、頸動脈斑塊等卒中風險因素時應完善顱內血管的評估。
➤ T2DM患者≥65歲或出現因自我護理活動問題導致臨床狀況顯著下降時,應完善認知功能的評估,並酌情每1~2年評估1次。對於具有較高認知功能障礙可能性的患者應完善頭部CT或MRI等腦組織結構影像檢查。
➤ 對於年齡>50歲或伴有心腦血管疾病、血脂異常、高血壓、吸菸等或糖尿病病程5年以上的T2DM患者每年至少評估1次下肢動脈粥樣硬化性病變(LEAD)。
➤ T2DM患者外周血管疾病的評估包括間歇性跛行等臨床症狀、體徵的評估以及皮膚溫度測定、足背和脛後動脈搏動觸診以及股動脈雜音聽診等;如上述異常需進行ABI、下肢動脈彩色多普勒超聲等檢查。
➤ T2DM患者確診時及此後隨訪中每年至少評估1次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和血清肌酐。
➤ T2DM患者糖尿病腎病(DKD)診斷確定後,應根據eGFR及尿白蛋白水平進一步判斷CKD分期,評估DKD進展風險並明確評估頻率。
➤ T2DM患者確診時及此後隨訪中每1~2年至少進行1次全面的眼部檢查,評估眼底、視力、眼壓、房角、虹膜及晶體等,有DR者應增加評估頻率。
➤T2DM患者出現微量白蛋白尿或腎小球濾過率下降時需要及時進行糖尿病視網膜病變(DR)篩查。
➤ T2DM患者應長期堅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干預,進行膳食管理、運動管理、體重管理、戒菸限酒管理等。

➤ T2DM患者泛血管疾病的降糖策略包括生活方式管理、血糖監測、糖尿病教育和應用降糖藥物等措施。只要沒有禁忌證,應選用二甲雙胍或二甲雙胍聯合GLP-1RA或SGLT2i作為一線降糖藥物。
➤ T2DM患者泛血管疾病的血壓管理目標為成人<130/80 mmHg,≥65歲為<140/90 mmHg,≥80歲為<150/90 mmHg。降壓藥物首選ACEI、ARB,根據血壓達標情況,聯用利尿劑、鈣通道阻滯劑、鹽皮質激素受體拮抗劑或選擇性β受體阻滯劑等。
➤ T2DM患者泛血管疾病的血脂管理應根據病變靶器官選擇控制目標。靶器官如為心、腦或外周血管等,血脂目標:LDL-C<1.4 mmol/L或較基線水平降低幅度≥50%。靶器官如為腎臟,如無心、腦或外周血管等疾病病史或危險因素,血脂目標:LDL-C應<2.6 mmol/L;如無心、腦或外周血管疾病病史但合併以下任意一項危險因素,如男性≥45 歲或女性≥55 歲、吸菸、低HDL-C(<1.0 mmol/L)、體重指數≥28 kg/m2、高血壓、早發缺血性心血管病家族史等,血脂目標:LDL-C<1.8 mmol/L或較基線水平降低幅度≥50%。
➤ T2DM患者合併心、腦及外周血管疾病患者應積極進行抗血小板治療,應用阿斯匹靈(75~150 mg/d)作為二級預防,同時充分評估出血風險。
////////////////////////////////////
來源:中國循環雜誌.2022.37(10):974-9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