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選藍字 關注「人衛健康」微信公眾號


絕大多數社交障礙患者都知道自己的行為不正常,與別人不一樣,但不一定認為是心理疾病,只是認為自己個性內向、膽小、怕羞。多數社交障礙患者為自己的行為感到痛苦,試圖改變自己的行為,但許多人的努力嘗試最終以失敗告終,又因社交障礙,他們很少尋求別人幫助,也很少尋求專業心理諮詢或治療幫助。

社交障礙者有哪些特徵

社交恐懼是自卑嗎?
以人本主義為基礎的精神分析治療重視情緒,針對情緒做工作,由情緒也涉及認知。社交恐懼的來訪者往往有比較強烈的自卑感,往往認為自己這也不行,那也不好,總之沒什麼好的地方,感到消沉。
但他們又會認為自己在某些重要方面比誰都強,非常優秀,別人都不如他。這是為什麼呢?這裡面有一個自卑的問題。因為自卑,認為自己什麼都不行;也因為自卑,就需要自傲來補償。
還有很多心理機制,因人而異。社交恐懼的原因很複雜,這裡只是拋磚引玉,做一個引子。要解決社交恐懼的問題,還需要到專業的心理醫師那裡做正規的心理諮詢與治療。
人類自從在地球上存在以來,就不可避免地與他人形成了交往。現實生活當中,人們又不可避免地要與各種各樣的人打交道。特別是在辦公室中,可能需要和重要人物交談,可能會在公眾場合發表觀點,可能會出現在談判、酒會、晚宴等各種社交場所。
但是,他們卻總是不由自主地退卻,或硬著頭皮去了,卻因表現失態而讓大好機會白白溜走。他們懊惱、後悔,可是當下一個機會再出現的時候,又開始膽怯、猶豫、心慌、手顫,久而久之,自信心在一次次窘態中消耗殆盡。
社交恐懼症的主要表現
社交恐懼症是以焦慮、恐懼和自閉為主要特徵的綜合心理障礙。
主要表現為:自我封閉、不敢交友、害怕社交;有社交的慾望而得不到滿足,由此而產生焦慮、孤獨;不敢面對挫折,由此而逃避現實,覺得只有躲在沒人的地方才安全。

但是社交恐懼症的表現形式不僅僅是面對陌生人而手足無措,而且還表現為不能在公眾場合打電話,不能在公眾場合和人共飲,不能單獨和陌生人見面,不能在有人注視下工作等較為極端的行為。
在這種恐懼、焦慮的情緒出現時,還常伴心慌、顫抖、出汗、呼吸困難等症狀。
據統計,平均每 10 人中就有 1 人為社交恐懼症所苦,但就診者寥寥無幾。許多患者因長期處於人際關係障礙及社交能力喪失的情況下併發了酒癮、毒癮或抑鬱症等精神疾病。我們每天都要同人打交道,怎麼可以將自己孤立起來呢?
社交障礙對個體會有哪些影響
所有心理障礙診斷標準中,都把疾病造成個體功能損害作為診斷標準之一,社交障礙也對個體多方面的功能造成損害,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
1

人際功能損害
社交障礙對個體最明顯的影響就是人際功能損害,他們幾乎沒有朋友,不能參加必需的社交活動,不能與同事、同學進行正常交往,甚至無法談戀愛結婚。
2

社會功能損害
他們不能參加正常的社會活動,不能參加同事、朋友、親戚的聚會和宴請,不能參加學術活動和一些工作相關的會議。
3

職業或學業損害
作為學生上課不敢發言,不敢參加一些演講或表演活動,遇到不懂的問題不敢提問,不敢與同學或老師交流;在就業過程中,不敢參加職業應聘面試,喪失一些好的就業機會;在工作中,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不能與上下級溝通,不能有效地組織一些職業活動。
4

生活功能損害
社交活動是個體生活的一項重要內容,不敢參加社交活動勢必影響個體的生活質量,有些患者不敢在公共場所進餐,有些患者不敢上公共廁所,嚴重影響生活質量,有些患者不敢外出購物或買菜,則影響最基本的生活功能。
社交障礙者
會採用什麼方式減輕焦慮?
社交障礙患者在與焦慮鬥爭過程中,發展了一些逃避或迴避措施克服焦慮,這些措施雖能暫時緩解焦慮,卻使社交障礙越來越嚴重。
找各種藉口逃避社交活動,他們不參加集體活動、聚會,不去公共場所,不談戀愛,有些人甚至不去上學或不參加工作,不去買菜或購物。
在必須進入社交情境時,儘可能不與人交往,儘可能不被別人注意,儘可能不看別人,遇到熟人視而不見,上班埋頭工作,上課或開會從不抬頭。
不主動與人交往,在學校裡不提問、不與同學交流問題,在工作中不與同事交流、不向領導彙報工作,在生活中不走親訪友、不給別人打電話,購物不還價。
內容來源: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輕鬆社交成就人生——社交技巧的調適與提升》
本書主編:程灶火
喜歡文章內容請在這裡為我們「點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