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卓正科普,300+位醫生為您寫健康貼士
本文作者:安湘傑,卓正皮膚科醫生
生娃後,媽媽要面對的難題可太多了。
除了層出不窮的育兒挑戰,如餵奶、睡覺、拉粑粑,還有一大堆身體變化,如身材怎麼恢復、頭髮怎麼掉這麼多、長斑了怎麼辦?
這裡說的斑通常指「黃褐斑」,雀斑、老年斑/晒斑、褐青色斑都不如這個「斑中之王」黃褐斑煩人。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甚至有說法稱,黃褐斑是「體質」變差、「肝」變差的象徵,是生娃後的「詛咒」,這怎麼破?
比黃褐斑更煩人的是,和「體質差」「肝變差」栓在一塊的黃褐斑
黃褐斑確實好發於孕期,由於妊娠期激素變化,例如雌激素和黃體酮,可刺激黑素細胞、加快黑素的合成。此外,口服避孕藥的女性發生黃褐斑的幾率也會高一些。
咱要知道「體質」是一個難以定義的、能夠輕易撬動焦慮的概念。黃褐斑被貼上「肝變差」的標籤,可能和三方面原因有關:
1.肝斑:在傳統醫學中,黃褐斑被稱為「肝斑」 ;
2.黃疸:在現代醫學中,肝功能不良的朋友可能有黃疸,但此「黃」非彼「黃」,黃疸是整體皮膚變黃,和黃褐斑還是有差距的;
3.護肝藥成分:護肝藥物成分「谷胱甘肽」,也可用於治療黃褐斑,原理是:谷胱甘肽能夠抑制酪氨酸酶、促進真黑素向褐黑素生成轉移,促進皮膚變白。簡單來說,並不是通過「護肝」來改善黃褐斑的。
不過,個別慢性肝功能不良的患者確實有可能通過影響雌激素結合蛋白等的合成,從而影響體內激素水平。但這畢竟是少數,不可一概而論。
其實很多小姑娘,年紀輕輕也有黃褐斑,無論是否懷孕生娃,都請理性對待,不要盲目「進補」。
「醫生,我不想讓黃褐斑擴大,該怎麼做?」
其實,除了激素變化,還有很多因素能夠影響黃褐斑,例如光損傷、炎症、血管異常、情緒變化等等。

醫生在給黃褐斑患者宣教時,首先強調的是防晒,專業詞叫「嚴格的光防護措施」,可參考ABC原則。
Avoid,避免被晒。
Block,做好遮擋,如防晒帽、防晒衣、打傘。
Cream,使用防晒霜。
黃褐斑患者除了要防紫外線,還需要抵禦部分可見光,建議出門時要戴帽子或打傘(Block),防晒霜(Cream)可選擇物理防晒,含有氧化鋅、二氧化鈦。
其次,黃褐斑容易發作在顴骨處,這個部位是咱們卸妝、洗臉喜歡揉搓和摩擦的部位,特別容易受到刺激,引發炎症,造成色沉。對於重度潔面儀愛好者而言,顴骨處更是特別容易受到損傷的地方。
所以如果有黃褐斑或顴骨色沉的情況,儘量少揉搓顴部,可以輕柔地洗,最好不用潔面儀。

「醫生,我想讓黃褐斑消失,有可能嗎?」
常有朋友問:「我平時很注意了,不熬夜,防晒到位,但斑還在,能不能用鐳射打掉呢?」
這時會有朋友出來制止:「網上好多人說黃褐斑不能做鐳射,做了會更嚴重!」
我們來講講黃褐斑的治療。
一般,醫生遇到黃褐斑,首先會「認慫」,對「斑王」表達自己的敬意。

我們會告訴患者:
黃褐斑是不能完全消退的。
現有的醫學手段能夠將黃褐斑控制,做到變淡、維持較穩定的狀態,就是我們的目的。
如果黃褐斑本身或者經過治療後,達到「社交距離看起來不太明顯」的狀態,或者「用遮瑕粉底能夠基本蓋住」的程度——基本上醫生們就不折騰了,做好防晒就可以。
如果黃褐斑非常明顯,讓人很苦惱,醫生會根據斑片的活躍程度,選擇適合的治療手段。好比與武林高手過招——「他強任他強,清風撫山崗,他橫任他橫,明月照大江。」
綜上,治療對策如下:
1. 黃褐斑活躍時:我們通過口服藥物、防晒等潤物無聲的方式來控制黃褐斑。
2. 等黃褐斑較穩定時:那些對於藥物效果不好的黃褐斑,我們可以選擇化學煥膚、光電治療等手段。
注:鐳射並不是完全的禁忌,要判斷黃褐斑是否處於活躍期,需要由專業醫生來評估。
對於狀態飄搖不定的黃褐斑,我們能做到的就是:調整預期,和黃褐斑和解!
從戰略上藐視它,控制焦慮,即便有黃褐斑又如何,我也不是黃臉婆!
從戰術上重視它,注重細節,做好日常的防晒,調整護膚習慣,早睡早起,和黃褐斑的仗就贏了一大半。
期待某一天清晨,當你不經意地一瞥,發現鏡中曾經讓你煩心的黃褐斑,不知道何時淡化了!
雖然,我知道,它一直在哪裡,但是,我已經不在意了。

| 本文作者

安湘傑
卓正皮膚科醫生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博士
戳此就診/問診醫生
| 審稿專家

雷秋花
卓正皮膚科醫生
浙江大學醫學院碩士
戳此就診/問診醫生
| 參考文獻
[1]Passeron T, Picardo M. Melasma, a photoaging disorder. Pigment Cell Melanoma Res. 2018 Jul;31(4):461-465. doi: 10.1111/pcmr.12684.
[2]Taraz M, Niknam S, Ehsani AH. Tranexamic acid in treatment of melasma: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clinical studies. Dermatol Ther. 2017 May;30(3). doi: 10.1111/dth.12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