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急性腹瀉

又到了夏末秋初的季節,出現腹瀉的情況也多起來了。很多人一有腹瀉,就會想到吃點止瀉藥或者是抗生素,自己一到藥房也往往會被推薦吃這些藥。那麼,一旦出現急性腹瀉,應該怎麼辦呢?是自己處理、去藥房買點藥、還是需要去醫院就診?

什麼是急性腹瀉

腹瀉是指每天3次及更多次的稀便或水樣便,急性腹瀉是指病程在14天以內的腹瀉。急性腹瀉非常常見,大部分成年人每年出現約4次腹瀉,幾乎每個人都有腹瀉的經歷。大部分腹瀉都可自行好轉,重要的是要知道什麼時候該就醫。

腹瀉的病因有哪些?

•   感染:包括病毒、食物或水中的細菌、寄生蟲。通常在腹瀉前12小時至4天的時間接觸過這些微生物,腹瀉的病程往往是3-7天。

•   藥物的不良反應:如紅黴素,以前常用作抗生素使用,但因其促胃腸動力的副作用較強,往往導致腹瀉,現在紅黴素在有些醫院被用作外科術後恢復胃腸道動力的藥物了。

•   食物不耐受:例如乳糖不耐受者在進食含乳糖的食物後就可能出現腹瀉。

•   影響到消化系統的疾病:如炎症性腸病、慢性胰腺炎等。

出現腹瀉時自己能做些什麼?

喝足夠的含有糖鹽的水,如果有口服補液鹽更好

世界衛生組織推薦採用低滲的口服補液鹽III來補充水分和電解質。不要覺得腹瀉了,就該不吃不喝,讓胃腸道休息。其實通過口服補液不但能夠補充丟失的水分和電解質,避免輸液帶來的不便,還能維持腸道粘膜的功能,所以為什麼說口服補液鹽是腹瀉治療的基石。怎麼判斷攝入的液體夠不夠呢?如果足夠,則尿液會變成淡黃色甚至清亮;如果不夠,尿液變成深黃色甚至無尿。

吃一點東西

腹瀉照樣可以吃東西,但是要避免那些高油脂、不易消化的食品,這些食品吃下去後可能會加重腹瀉。可選擇容易消化吸收的澱粉類食品,比如土豆、麵條、米飯、麥片等,餅乾、香蕉、湯類、煮過的蔬菜也可以,這些食物最好都含有一定的鹽分。

吃一點益生菌

關於益生菌是否有用仍有很大爭議,但基本上也沒什麼危害,有學者認為在成人感染性腹瀉時可使用含有鼠李糖乳桿菌和布拉氏酵母菌的益生菌製劑。

什麼時候該看醫生?

大部分輕微腹瀉,如果沒有發熱、粘液膿血便、明顯脫水的話,往往對症治療就可以了,尤其是當腹瀉在48小時內開始好轉的話。但如果出現以下情況,應及時就醫:

•    症狀在48小時後未改善,持續的腹瀉可能出現繼發性細菌感染,使得診斷治療更為複雜,可能需要醫生的幫助

•    24小時內腹瀉次數超過6次

•    有裡急後重的情況,也就是說總是想排便,但每次排便量又很少,排完以後還覺得沒排乾淨,如果出現上述情況伴有大便帶血或帶有粘液,應及時就醫

•    伴有發熱,體溫超過38℃

•    伴有嚴重的腹痛

•    年齡在70歲以上

•    在服用抗生素後出現腹瀉

另外,如果水分丟失過多,出現脫水的徵象時應及時就醫,脫水的表現有:

•    大量水樣便

•    感覺非常乏力

•    口渴明顯

•    口舌乾燥

•    肌肉痙攣

•    頭暈

•    意識障礙

•    尿色非常深或者5小時內未排尿

腹瀉需要做什麼檢查嗎?

大部分的患者其實不需要做任何檢查,但醫生可能會根據病情的不同,選擇做血液、尿液、大便的檢查。這些檢查的目的主要是看有沒有感染的因素,如果有感染是何種微生物感染所致,還可以看看有沒有明顯脫水和電解質紊亂的情況。具體做哪些專案應該根據病情來定,有些輕微的腹瀉,通過症狀和體徵就能判斷為病毒感染的,可能什麼檢查都不需要。

腹瀉怎麼治療?

腹瀉治療取決於造成腹瀉的病因,有些人根本不需要特殊治療就能好轉,有些人可能需要以下治療,包括:

•    抗生素控制感染

•    止瀉藥對症處理

•    嚴重脫水時需要靜脈輸液治療

•    停用一些可能造成腹瀉的藥物

•    改變所吃的食物

腹瀉能預防嗎?

以下手段可以幫助減少出現、播散腹瀉的機會:

•    在煮飯、吃飯、入廁、倒垃圾、換尿布、接觸動物、擤鼻子後洗手;

•    有腹瀉時在家休息,直到感覺好點後在上班或上學;

•    注意食品安全,包括

•   不要飲用未經巴氏消毒的牛奶或奶製品

•   水果蔬菜洗了再吃

•   保持冰箱冷藏溫度在0-4℃,冷凍溫度在-18℃以下

•    肉類食品加熱到足夠高的溫度再吃

•    雞蛋要蛋黃變硬了再吃

•    接觸過生食的手、刀、砧板要仔細清洗

相關文章

體檢發現了這種血管瘤,該怎麼辦?

體檢發現了這種血管瘤,該怎麼辦?

文|楊志英 菠蘿 最近有讀者問到了「肝臟血管瘤」的問題。 確實,隨著體檢的普及,越來越多人查出了這個問題。應該怎麼辦呢? 為此,我特意邀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