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後遺症」導致男性不育?了解這 7 點,不再懼怕「新冠後遺症」!

新冠疫情持續高位運行,很多人不免擔心,感染新冠之後,即使痊癒,會不會留下「後遺症」。實際上,關於「新冠後遺症」這個話題,網上也一直存在很多的流言。今天,我們就來為大家全面梳理一下「新冠後遺症」這個話題。

01

什麼是「新冠後遺症」?

「新冠後遺症」,又叫做「新冠病毒病長期症狀」(Long COVID-19),或者 「新冠病毒病長期影響」(Post COVID-19 Condition),俗稱「長新冠」。值得注意的是,「新冠後遺症」跟很多普通民眾理解的「後遺症」——不可逆、造成巨大身心創傷——其實很不一樣。但為了大家理解方便,後文仍然稱之為「新冠後遺症」。

目前醫學權威機構對「新冠後遺症」的定義,是指具有新冠病毒感染史的患者,在感染確診後長時間持續存在的症狀。這個「長時間」是多長呢?世界衛生組織是 3 個月[1],美國疾控中心是 4 周[2]。

一般情況下,新冠病毒病感染可以在數天到數週內康復。但越來越多的報告顯示,有 10%-20% 的新冠病毒感染患者在病毒轉陰後仍然有長期症狀,會影響到日常生活與工作。美國疾控中心給了一組具體資料:13.3% 的新冠患者有超過一個月以上的「新冠後遺症」,2.5% 有三個月以上,住院的新冠患者有 30% 以上有 6 個月以上的「新冠後遺症」。

感染新冠肺炎竟然會有這麼長期的影響,看起來是頗嚇人的。那麼,這個「長期」後遺症都有哪些症狀呢?

02

「新冠後遺症」有哪些症狀?

「新冠後遺症」的相關症狀非常廣泛,可能會出現如下症狀:

  • 乏力
  • 呼吸急促或呼吸困難
  • 記憶力、注意力或睡眠出現問題,被俗稱為「迷霧腦」(brain fog)
  • 持續咳嗽
  • 胸痛
  • 說話困難
  • 肌肉痛
  • 喪失嗅覺或味覺
  • 抑鬱或焦慮
  • 發熱

這些症狀可以持續數週,甚至數月,也可能反反覆覆出現,不同程度地影響患者的生活和工作。有研究顯示,長期持續的「新冠後遺症」,會導致患者健康狀況較差、生活質量下降,並給患者帶來心理困擾[3]。

03

「新冠後遺症」包括男性不孕不育嗎?

這是很多讀者關心的問題。前文提到的各種「新冠後遺症」,都來自於世界衛生組織、美國疾控中心等權威機構。這些機構的報告中,都沒有提到男性不孕不育

實際上,目前科學界並沒有直接證據,能夠證明新冠病毒感染會導致男性不孕不育。在數年的疫情中,醫學界的確發現了相當多的新冠患者會在感染後一段時間內出現陰莖勃起困難。有薈萃分析顯示,新冠患者的陰莖勃起困難患病率有 33%,而健康人群的患病率只有9%[5]。不過,陰莖勃起困難,是一個受精神、心理、生理各種複雜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很難判斷出哪個因素會起到主要作用

科學界對此提出了各種假說[6],但是,從生理的角度看,新冠病毒不大可能作用到人類生殖系統。新冠病毒感染主要是集中於呼吸道,特別是奧密克戎變異株,很少進入循環系統,更很少侵犯身體其他器官。如果引發全身炎症反應,造成呼吸系統以外的多器官損傷,都是發生在重症患者身上。對於無症狀或者輕症患者,新冠病毒不大可能直接影響到男性生殖系統。

多項研究顯示[5, 7, 8],新冠感染引發的心理精神問題,才是造成陰莖勃起障礙的最可能原因。新冠病毒從 2019 年年底開始席捲全球,各個國家都經歷過大範圍的社會封控、強制社交距離以及疫情引發的經濟蕭條。這些社會因素,進而結合患者個人因素,一起造成很多患者在新冠感染期間發生焦慮、絕望等情緒。男人帶著這種負面的心理精神狀態進行性生活,就更容易發生陰莖勃起障礙。

不過,也不用過於恐慌,這種負面情緒會隨著時間流逝、疫情好轉而逐漸緩解。有研究顯示新冠感染康復 3 個月後,焦慮情緒患病率下降了 12.3%,而與此同時陰莖勃起障礙的患病率也幾乎等比例地下降了 14.4%[8]。這點更說明了,焦慮的負面情緒才可能是造成陰莖勃起障礙的直接原因

雖然理論上,男性的精原細胞帶有新冠病毒可以攻擊的靶點 ACE2,但是研究發現,造成新冠病毒感染者精子數量與活力下降的最可能原因可能還是高熱。男性的生殖能力在新冠病毒感染的 72 天至 90 天內會顯著下降,原因是高熱引發的精子濃度、活力下降[9]。不過值得欣慰的是,人體的自我修復與精子的更新能力很強,高熱引發的生殖能力下降只是一次性的,三個月後基本上能恢復正常

04

「新冠後遺症」的病因是什麼?

目前,科學界並不清楚新冠後遺症的病因。

實際上,很多「新冠後遺症」的患者的化驗檢查都是正常的。這點很重要。儘管如此,還是有一些研究者試圖尋找「新冠後遺症」可能的原因。

對這個問題,目前存在一些發病原因、發病機制的假說:

1. 或許新冠病毒轉陰後仍然有無法檢測出來的、殘量的病毒停留在人體內,引發「新冠後遺症」。這些受新冠後遺症困擾的人們類似於病毒攜帶者。目前沒有證據支持該假說。

2. 或許新冠病毒感染引發多器官炎症反應,引發免疫系統的失調,病毒清除後這種失調沒有完全糾正回來,就引發了「新冠後遺症」。

3. 或許「新冠後遺症」屬於病毒感染後的創傷應激反應(PTSD),更像一種心理性疾患,只是反映到軀體上引起生理、病理改變。這是目前的主流假說。

有相當多的「新冠後遺症」與新冠病毒感染並沒有因果關係,只有時間先後的相關關係。當新冠病毒感染大範圍流行開來後,總會有各種無關的症狀與之關聯起來,類似於引發關注的各種疫苗接種「副作用」「耦合反應」。其實引發這些症狀的真正原因可能是該患者其他既往的基礎疾病

《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上有一篇論文非常有名。該研究嘗試探討了新冠後遺症的病因[10],總共收集了約 52 萬名新冠患者的電子健康病歷資料,研究規模非常龐大。結果發現,住院的新冠患者相較於健康人群,更容易發生呼吸氣促、心律失常與 2 型糖尿病,20 歲以上的新冠患者更容易發生疲乏。

但這項研究並沒有做好組間基礎特徵的平衡,比如新冠患者的體重指數明顯比健康人更大、年齡也更大。肥胖會導致很多健康問題,包括呼吸氣促、心律失常、疲乏——所以,我們目前並不清楚,究竟是肥胖導致這些問題,還是新冠病毒感染導致的——年齡也是同樣的道理。

美國疾控中心還認為,新冠重症患者更容易出現「新冠後遺症」。但重症患者大多住過重症監護室。在過去,住過重症監護室的非新冠患者,在出院後也會有類似的「後遺症」。所以,尚不清楚是新冠病毒本身,還是住過重症監護室引發了這些「後遺症」。同時,經濟狀況較差、社會弱勢群體、殘疾人群也更容易發生「新冠後遺症」。

雖然病因、發病機制不明確,但「新冠後遺症」都是實實在在存在的。值得一提的是,一些代謝性疾病,比如 1 型或者 2 型糖尿病,更容易在新冠患者群體中發病,已經被多項研究證實[10, 11]。新冠患者的糖尿病發病率增加 1.31-2.66 倍[11]。這點非常需要醫學界關注。

05

「新冠後遺症」有哪些有效治療措施?

目前,沒有研究能明確新冠後遺症要持續多久才能結束,但一般認為,隨著時間推移,新冠後遺症大多能自我緩解。有研究顯示,大部分病人在罹患「新冠後遺症」的60 天內可以緩解,但也有一部分患者會持續120-180 天,甚至更久[12]。

由於「新冠後遺症」變異性大,因人而異,所以也沒有統一的、有效的治療措施。研究認為,積極的康復護理能有效地緩解「新冠後遺症」。

06

接種疫苗可有效降低「新冠後遺症」發生率

世界衛生組織認為,新冠病毒感染的嚴重程度跟後遺症沒有關係,但接種過有效的新冠病毒疫苗可以顯著降低新冠後遺症的發生率

美國疾控中心也認為,接種過疫苗的人,即便發生突破性感染,康復後較不容易罹患「新冠後遺症」

07

「新冠後遺症」對我們有什麼警示?

讀完全文你會發現,其實,「新冠後遺症」更接近於一種創傷後的應激反應,而且隨著時間流逝,疾病會逐漸緩解,甚至消失。所以對大部分的個人來說,「新冠後遺症」只是一個不大的麻煩,是可以面對的。

但是,對社會層面來說,如果有許多這樣的個人,那麼個人健康問題將會積少成多,放大成為一個嚴重的群體醫療衛生問題。面對大量的新冠後遺症的醫療負擔,需要醫學界的充分準備,包括對發病機制、治療措施的研究。以英國為例,今年政府已經投入 5000 萬英鎊,用於研究「新冠後遺症」[4]。

對我們普通人來說,我們一方面沒必要過度恐懼——放下恐懼,我們就已經在一定程度上戰勝「新冠後遺症」了。另一方面,我們需要及時接種有效的新冠疫苗及加強針——各個醫學權威機構都認為接種疫苗能有效降低「新冠後遺症」的發生率。

參考文獻:

[1]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Coronavirus disease (COVID-19): Post COVID-19 condition. https://www.who.int/news-room/questions-and-answers/item/coronavirus-disease-(covid-19)-post-covid-19-condition

[2] Centers of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Long COVID or Post-COVID Conditions. https://www.cdc.gov/coronavirus/2019-ncov/long-term-effects/index.html

[3] Han JH, Womack KN, Tenforde MW, et al. Influenza and Other Viruses in the Acutely Ill (IVY) Network. Associations between persistent symptoms after mild COVID-19 and long-term health status, quality of life, and psychological distress. Influenza Other Respir Viruses. 2022 Jul;16(4):680-689. doi: 10.1111/irv.12980. Epub 2022 Mar 28. PMID: 35347854; PMCID: PMC9111447.

[4] Office for National Statistics. Prevalence of ongoing symptoms following coronavirus (COVID-19) infection in the UK: 7 April 2022. https://www.ons.gov.uk/peoplepopulationandcommunity/healthandsocialcare/conditionsanddiseases/bulletins/prevalenceofongoingsymptomsfollowingcoronaviruscovid19infectionintheuk/7april2022

[5] Zhang J, Shi W, Zou M, et al. Prevalence and risk factors of erectile dysfunction in COVID-19 patient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 Endocrinol Invest. 2022 Oct 28:1–10. doi: 10.1007/s40618-022-01945-w.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36307637; PMCID: PMC9616422.

[6] Kaynar M, Gomes ALQ, Sokolakis I, et al. Tip of the iceberg: erectile dysfunction and COVID-19. Int J Impot Res. 2022 Mar;34(2):152-157. doi: 10.1038/s41443-022-00540-0. Epub 2022 Feb 12. PMID: 35152276; PMCID: PMC8853253.

[7] Sevim M, Alkis O, Kartal İG, Telli S, Aras B. A factor not to be ignored in post-COVID-19 erectile dysfunction; psychological effect, a prospective study. Andrologia. 2022 Aug;54(7):e14443. doi: 10.1111/and.14443. Epub 2022 Apr 21. PMID: 35445425; PMCID: PMC9111346.

[8] Harirugsakul K, Wainipitapong S, Phannajit J, et al. Erectile dysfunction after COVID-19 recovery: A follow-up study. PLoS One. 2022 Oct 20;17(10):e0276429. doi: 10.1371/journal.pone.0276429. PMID: 36264947; PMCID: PMC9584530.

[9] Malki MI. COVID-19 and male infertility: An overview of the disease. Medicine (Baltimore). 2022 Jul 8;101(27):e29401. doi: 10.1097/MD.0000000000029401. PMID: 35801743; PMCID: PMC9258969.

[10] Hernandez-Romieu AC, Carton TW, Saydah S, et al. Prevalence of Select New Symptoms and Conditions Among Persons Aged Younger Than 20 Years and 20 Years or Older at 31 to 150 Days After Testing Positive or Negative for SARS-CoV-2. JAMA Netw Open. 2022;5(2):e2147053.

[11] Barrett CE, Koyama AK, Alvarez P, et al. Risk for Newly Diagnosed Diabetes >30 Days After SARS-CoV-2 Infection Among Persons Aged<18 Years – United States, March 1, 2020-June 28, 2021. MMWR Morb Mortal Wkly Rep. 2022 Jan 14;71(2):59-65. doi: 10.15585/mmwr.mm7102e2. PMID: 35025851; PMCID: PMC8757617.

[12] Hernandez-Romieu AC, Leung S, Mbanya A, et al. Health Care Utilization and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Nonhospitalized Adults in an Integrated Health Care System 28-180 Days After COVID-19 Diagnosis – Georgia, May 2020-March 2021. MMWR Morb Mortal Wkly Rep. 2021 Apr 30;70(17):644-650. doi: 10.15585/mmwr.mm7017e3. PMID: 33914727; PMCID: PMC8084119.

相關文章

「新冠後遺症」到底存不存在,嚴重嗎?

「新冠後遺症」到底存不存在,嚴重嗎?

新冠「後遺症」究竟存不存在,有多普遍、多嚴重? 疫情以來,這恐怕是社會上討論得最多的問題之一。 大多數人對感染新冠的焦慮,不僅僅來自於發燒一...

越能吃辣的地方,肛腸醫院越多?

越能吃辣的地方,肛腸醫院越多?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可是誰曾想一方水土也養育了一方肛腸醫院!不久前,某APP發佈了全國肛腸醫院的資料,沒想到這份榜單竟與「吃辣版圖」神奇地吻合...

陽康後怎麼開始失眠了,和新冠有關嗎?

陽康後怎麼開始失眠了,和新冠有關嗎?

以為熬過了發燒、刀片嗓、水泥封鼻,熬過了白肺、心肌炎的恐慌,就真正進入到陽康的階段了,沒想到了不少人又遇到了新問題: 失眠! 圖片來源:後臺...

今天,你的心情,還好嗎?

今天,你的心情,還好嗎?

人到中年,即使沒有疫情,本來就會有中年危機。 除了少量富豪外,人人都要賺錢養家,要吃飯穿衣,要揹負車貸房貸壓力,要承擔父母孩子養老看病上學的...

為什麼說更年期可能是件好事?

為什麼說更年期可能是件好事?

誰最適合寫「女性更年期」這個話題? 自然是經歷了更年期的女性,比如美國喬治亞大學的歷史學研究者蘇珊·馬特恩(Susan P. Matter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