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作者:賀貝貝,卓正兒科醫生
「預防近視要多進行戶外活動」——這個道理經過多年的科普,已經深入人心了,家長們也越來越關注孩子視力健康發育。
在兒保門診中,就經常有家長問:孩子還小,戶外活動很有限,做不到每天戶外2小時,會不會很容易近視?需要做些什麼預防?
所以,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話題。
小嬰兒必須每天戶外活動至少2小時嗎?
雖然我們尚不完全清楚晒太陽能降低近視發生的風險和延緩近視發展的具體原理,但目前確實有很多對照研究都證實了這個結論,也正是基於這些研究結論,國內外眼保健機構才均提出了「每天戶外活動至少2小時」的建議。
然而,值得我們正視的是,這些研究的樣本大都選擇的是學齡前(入托後)、學齡期與青少年的兒童,而這些兒童的視力發育水平所處的階段並不完全等同於出生後眼睛才剛剛開始發育的嬰兒,且嬰兒亦沒有大年齡兒童的固定室內課堂時間與課業壓力,眼部短距離注視的持續時間與用眼疲勞的幾率更低。

所以,前者的研究結論僅可以拿來參考,但直接「等量套用」小嬰兒眼睛上顯然是不夠嚴謹的。與用眼習慣、環境等後天因素對於大年齡兒童視力的影響力度不同,在嬰兒近視的發病原因中,遺傳這個先天因素佔據了絕對主導的地位。
令我們挫敗的現實是,往往單純依靠後天的日晒並不能改變遺傳基因埋下的結局。相比晒太陽,從小避免或限制電子螢幕時間、避免長時間持續短距離用眼等措施亦尤為重要。
小嬰兒預防近視,可以怎麼做?
1. 進行適當的視覺練習很重要
嬰兒的視力從出生開始的微弱感光能力,逐漸發展到可以辨析輪廓,再到出現對顏色的感知,目之所及由近及遠,到滿歲時達到基本能看清室內的所有事物。
當嬰兒的視力覺察範圍尚小時,與其整日抱著嬰兒在戶外晃悠以增加「遠眺機會」,尚不如多和嬰兒進行追視練習、人臉互動來得意義重大。

要知道嬰兒眼部的發育,在需要長期持續的關注屈光度之前,更早需要關注的是其動眼肌群的活動能力與靈活程度。
而「小肌肉」的活動與及控制能力和「大肌肉」一樣需要得到充分的練習,而根據嬰兒的年齡和能力選擇當下更適合的練習則顯得尤為重要。
拓展閱讀👉:嬰兒視覺發育黃金期,家長可以這樣做
2. 每天的戶外活動未必需要均衡
雖然目前主流學說認為每天至少2小時的白天戶外活動對近視防控有效,但並沒有絕對的證據說每天的戶外活動必須均衡。很多研究文獻提到的其實是每週累計不少於10-15小時的戶外活動對近視防控有效。
而過多的日晒尤其是無保護下的日晒又可能增加嬰兒角膜灼傷(光性角膜炎)的幾率,以及未來白內障、翼狀胬肉以及年齡相關性黃斑變性等疾病的發生幾率,且具有積累效應(一個人一生中,眼睛的80%的紫外線暴露在18歲之前)。
所以,所有兒童孩子與成人一樣同樣需要重視眼睛的防晒,炎炎夏日在外出時,做好眼睛防晒措施,如使用帽簷寬超過10cm的遮陽帽。而對於嬰兒來說,建議避開上午10點至下午4點紫外線較強的時間段外出。

3. 戶外活動和其他能力的鍛鍊相結合
嬰兒相較於大年齡兒童,其覺醒時間更短,外出前後的穿戴等準備過程耗時更多。
對於寬簷帽的使用配合程度更差,尤其是小嬰兒,除了視力以外同時還需要關注更多的內容,比如餵養、睡眠節律,哄睡環境和入睡習慣的培養,粗大與精細運動等能力的鍛鍊,溼疹、蟲咬皮炎等皮膚問題,以及預防接種尚未完全覆蓋下的傳染病易感性等問題……
由此看來,「戶外活動」並非是一個單純的「眼科關注事件」,還需要全方位,多角度的來權衡利弊和調整策略。
適當的光照有助於抑制嬰兒眼軸的增長,除了戶外以外,在保證高空安全防護的前提下,打開窗戶,讓陽光灑進屋內,在陽光下鋪上爬爬墊,或者在陽台上(不隔著玻璃)給嬰兒提供晒太陽的機會,相對來說同樣便捷且有效。
有研究證實,即使在1000-3000 lux的光照度也足以預防近視的發展,家中備一個照度計監測嬰兒玩耍的環境光照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而將大量帶嬰兒外出的時間省下來,或者結合起來進行嬰兒操、撫觸、親子游戲以促進嬰兒各項運動能力的發展往往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畢竟外出時嬰兒更多是被抱著或者坐在嬰兒車中的,自主活動的機會會大打折扣。

而對於已經可以自主活動(比如行走、跑跳)的大嬰兒們來說,堅持每日戶外活動並且逐漸拉長時間則是運動和視力發展雙贏的選擇,尤其是在孩子們建立了良好的預防免疫屏障,以及開始對探索外界產生濃厚興趣的時候。
保護孩子眼睛,最主要定期進行眼科檢查
要知道,每個孩子的屈光度的高低及其演變的曲線都有著較大的個體差異。
就像我們不會以生長曲線中的平均身高去評估每個孩子的生長發育情況,在評估孩子有無近視風險時,更建議動態觀察,而不是隻看一次的檢查結果。
在卓正兒保醫生會告訴家長孩子需要從1歲開始就做視力的檢查,來排查異常的屈光不正,少數存在高危因素或異常表現時可以提前到6月齡開始,再小年齡段則缺乏可靠的參考資料。
但視力篩查儀存在一定的侷限性,存在漏診率和誤診率,結果僅能作為參考,結果異常時需轉眼科評估散瞳驗光。

嬰兒的眼睛有很強的調節能力,即使有一定度數的遠視也可能會調節到正視,也就是視力篩查儀測出來的遠視度數很可能比實際資料要低。
只有經過有經驗的視光師或醫生,給孩子做睫狀肌麻痺,即散瞳後驗光,遠視度數才是準確的。臨床上甚至見過視力篩查結果為近視的孩子散瞳驗光發現仍然有遠視。
並且,嬰幼兒即使存在中高度遠視、散光、近視等異常情況,隨著孩子生長發育,屈光度數仍有變化的可能。
所以,以一次隨機視力篩查儀的結果來評價孩子是否存在近視以及定論其遠視儲備情況是不靠譜的。因此,兒保定期監測視力,3歲後至眼科建立屈光檔案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
拓展閱讀:
為什麼建議給低齡嬰兒做視力篩查?
嬰幼兒遠視儲備「餘額不足」,馬上就要近視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