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微塑膠?
塑膠製品因其性能優越,已深入人類生活的各個角落。常見塑膠種類主要包括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氯乙烯(PVC)、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乙烯醇(PVOH)、聚碳酸酯(PC)、聚甲基丙烯酸乙酯(PEMA)、聚酯(PES)等。如今,全世界塑膠產量和用量十分驚人,截至到2020年,全球塑膠產量超過3億噸,自十九世紀中葉到現在,人們累計生產的塑膠已近100億噸。但直到現在,全世界塑膠回收再利用的平均比例只有10%,剩餘的90%則通過焚燒、掩埋或直接丟棄進入自然環境中,結果造成塑膠垃圾氾濫。比如進入海洋的垃圾中,超過70%是塑膠,在中國近海的海洋垃圾中,塑膠更是佔比超過80%[1]。

圖1:海洋中的塑膠汙染
如此巨大的塑膠用量和廢棄量不僅直接汙染物鏡,而且還催生了一種新型汙染物——微塑膠,它的定義為直徑小於5毫米的塑膠碎片和顆粒。早在2004年,英國普利茅斯大學教授Richard C. Thompson等人在《科學(Science)》期刊發表了一篇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論文《迷失在海上:所有的塑膠去了哪裡?(Lost at Sea: Where Is All the Plastic?)》,提出了微塑膠 (microplastics,MP) 的概念。
微塑膠的形式
這篇論文引起人們廣泛關注,進一步研究發現,微塑膠在自然界分佈很廣,並且可以輕易地通過洋流和風力等輸運。不僅是海洋環境,在土壤、荒漠乃至極地,也能找到它的身影,目前微塑膠已普遍存在於我們的食物、空氣和水中[1][2]。
除了分佈廣泛,微塑膠的來源也比較多樣和隱蔽,不過大致可分為兩大類:
- 一類來源是日常生活中,人們直接使用塑膠或含塑膠製品的過程。比如當人們開車時,大量微塑膠顆粒會從輪胎與地面的摩擦中飛出來,隨風飄蕩到環境各處;當人們使用塑膠奶瓶、一次性餐具、塑膠袋、牙膏、口紅和洗面奶等物品時,大量微塑膠也會進入到空氣、水體、乃至人體的皮膚或嘴裡。
- 另一類來源是人們丟棄的塑膠垃圾。這些垃圾經過風吹雨打日晒、破碎掩埋焚燒等等過程後,會逐步分解成大量顆粒尺寸不一的微塑膠顆粒或碎片[2][3]。

圖2:微塑膠形式[4]。圖片來源:Environ Sci Pollut Res 28, 19544–19562 (2021)
塑膠,人類健康的「隱形殺手」
塑膠自身的主要成分是化學性能穩定的高分子聚合物,本身並無特別毒性,不易和生物發生反應,但實際上,幾乎所有的塑膠顆粒都是「不乾淨」的,塑膠製品在製造過程中經常會加入多種化學助劑,用於潤滑、阻燃、改善力學性能或外觀質量等,比如潤滑劑、增塑劑、抗氧化劑和光穩定劑等,這些助劑大多有一定生物毒性或含有重金屬,對人體健康和其它生物都有害。此外,微塑膠顆粒因其自身比表面積大,重量輕,疏水性好,吸附能力比較強,容易成為一些永續性有機汙染物、內分泌干擾物或抗生素等物質的載體,隨著風和水流到處擴散、遊蕩。
圖3概述了塑膠汙染對人類健康的傷害,那麼,體積更小的微塑膠會不會更危險?這個問題仍然需要研究。

圖3:塑膠汙染對人類健康的影響[4]。圖源:Environ Sci Pollut Res 28, 19544–19562 (2021)
微塑膠顆粒可以通過人們的食物、呼吸或皮膚接觸直接進入人體。食物中的微塑膠一部分來自於食品加工,比如肉鬆、口香糖、海鹽和冰淇淋等,這些加工食品普遍含有微塑膠。另一部分來自食物原材料和上游生物鏈,比如微塑膠顆粒容易被蚯蚓、牡蠣、幼魚等生物當食物吃掉,但卻難以被消化,接著通過家禽、魚類或食肉動物的一步步積累和富集,最終傳遞到處於食物鏈頂端的人類[2][3]。
微塑膠被人飲食攝入後,不能被人體胃腸消化,大部分會隨著糞便排出,少量滯留在胃腸道中。微塑膠經呼吸攝入後,相對較大的微粒會被上呼吸道的黏膜和纖毛「截留」,然後隨痰液等排出,更細小的顆粒會深入肺部,並有可能沉積下來。吸附到皮膚上的微塑膠大部分會被皮膚屏障阻截或汗液排出,小部分則會隨著皮膚破損或薄弱處滲入體內[3]。
這些滯留在人體的微塑膠顆粒並不安分,其數量日積月累,不僅會造成或加劇人體不適,並且其內含或吸附的有毒物質,會因顆粒的繼續分裂破碎或體內酶的作用,慢慢地在體內脫附析出,就像農業領域的「緩釋肥」一樣[3]。
微塑膠是如何被檢測出來的?
目前微塑膠定性定量探測技術主要有拉曼光譜技術(Raman)、傅立葉變換紅外光譜技術(FTIR)、裂解氣相色譜-質譜聯用技術(Pyrolysis-GC/MS)等,其中Raman和FTIR已成為最常用的兩種鑑別方法,這與其技術特點是分不開的。
1.拉曼光譜技術(Raman)
是基於拉曼散射效應,光照射在微塑膠樣品上後,大部分光子被樣品分子直接散射出來,散射光頻率不變,小部分光子和樣品分子發生碰撞和能量轉移,改變了分子的振動方式,導致樣品散射出了其他頻率的光,它與原入射光的頻率差值又稱「拉曼位移」。「拉曼位移」的程度與分子結構密切相關,因而可以起到類似「指紋」的作用,通過光柵光譜儀等設備可以提取出樣品拉曼特徵譜峰的位置和強度,然後與標準物質的光譜資料庫進行比對,就可以確定樣品的成分。
在微塑膠分析時,經常將拉曼光譜技術與光學顯微鏡組合,構成顯微拉曼測量系統(Micro-Raman),這樣不僅可以獲取樣品的拉曼光譜,還可以繪製整個樣品區域圖像,從而快速確定微塑膠的種類、形貌、尺寸及數目。圖4是顯微拉曼系統結構示意圖,它主要由鐳射器、顯微鏡和光探測器等組成。用於微塑膠測定時,常用的鐳射波長有785nm,532nm或1064nm;因為樣品的拉曼光譜信號往往很弱,光探測器需使用帶製冷功能的高靈敏度光譜儀。測量時,鐳射器出射光經過調製或過濾,進入顯微鏡後,被物鏡聚焦到樣品上,樣品散射出的拉曼光譜信號被顯微鏡頭收集,再經過分束器和二向色鏡過濾進入光譜儀的探測器中,變成電信號後由電腦記錄和分析。樣品的形貌、尺寸等資訊可由顯微鏡上自帶的CCD(或CMOS等)圖像傳感器獲取。

圖4:拉曼系統測量原理示意圖。圖片來源:Raman Spectroscopy, ScienceFacts
在微塑膠分析方面,Raman光譜技術優勢很多,對樣品無破壞性或微損,抗水分子干擾能力強,對樣品預處理要求簡單,並且可以分析深色或不透明的塑膠樣品。此外拉曼光譜的空間解析度較高,在鑑定粒徑小於20um的微塑膠顆粒碎片方面優勢明顯。該技術的主要缺點在於拉曼光譜屬於弱信號,訊雜比較低。另外樣品中雜質的熒光會產生干擾,嚴重時會徹底淹沒待檢特徵光譜信號,影響了測量速度和檢測限[5]。
2.傅立葉變換紅外光譜技術(FTIR)
傅立葉變換紅外光譜技術(FTIR)是基於麥可遜干涉儀和分子吸收光譜原理。紅外光源發出的連續光被幹涉儀內的分束器分為兩束,一束到達動鏡,另一束經反射到達定鏡。兩束光分別經過定鏡和動鏡反射後再回到分束器上匯合後射出。動鏡以恆定速度前後移動,導致兩束光之間存在光程差而發生干涉。射出的干涉光穿過樣品池,照射在樣品上,樣品分子或其官能團會發生振動能級躍遷,吸收與其振動頻率相同的紅外光能量,使得幾個特定波段的紅外光能量被削弱,出射光束攜帶了樣品的特徵吸收資訊,並被光電檢測器轉為電信號傳輸到電腦上,然後採用傅立葉變換演算法對信號進行解析,最終提取出樣品的吸收光譜資訊。
因為不同種類的微塑膠會有不同的光譜吸收峰結構,可以起到類似「指紋」的作用,故可以像拉曼光譜分析一樣,將其與標準物質的光譜資料庫進行比對,就可以確定樣品的成分。其測量系統如圖5所示。如若樣品比較透明、輕薄,可以採用簡便的透射模式測量,不過需要紅外濾片配合;如若樣品比較厚或不透明,則可採用反射或衰減全反射(ATR)模式來獲取樣品特徵光譜資訊[5]。此外FTIR也可以與光學顯微鏡聯用,進一步獲取樣品的圖像特徵。

圖5:FTIR測量系統示意圖。圖片來源:In: Park, T. (eds) Bioelectronic Nose. Springer, Dordrecht.
在微塑膠分析方面,FTIR技術有和Raman技術相同的優點,比如對樣品無破壞性,樣品預處理要求簡單,測量準確等。但不同於Raman技術,FTIR技術無需衰減嚴重的色散分光,光能量利用率高,光通量大,信號強度高,測量速度快,這是FTIR技術的獨特優勢。FTIR技術也有一些缺點,樣品測試極易受水分子干擾,樣品必須保持嚴格乾燥;同時對於形狀不規則或厚度過大樣品,FTIR技術會因折射誤差等原因造成紅外光譜圖解析困難。對於粒徑小於20µm的小塑膠顆粒,FTIR技術也易受周圍粒子或者環境的干擾,測定效果一般[5]。
微塑膠在人體內的檢測與發現
近年來,Raman和FTIR技術在幫助人們鑑定人體內塑膠方面進展迅速,取得了一系列新發現,下面是幾個案例。
2021年,研究團隊從大學的青年學生志願者中,採集了24份糞便樣品,使用光學FTIR技術對樣品開展檢測,結果有23份檢測出了8種微塑膠,其中聚丙烯(PP)的相對質量丰度比佔到61.0%,檢出的微塑膠尺寸在20-800um之間。相關研究論文標題引用了一條西方諺語-「You are what you eat」,也是一個形象的提醒,檢出的微塑膠與大家飲用的瓶裝水和飲料有關[6]。
2022年,研究團隊從50名健康人和52名炎症性腸病(IBD)患者中獲取了糞便樣品,然後使用顯微拉曼光譜技術開展了檢測,發現健康者與腸炎患者的糞便中都有微塑膠,其中PET和PA的拉曼特徵峰出現次數最多[7]。圖6是測試結果,測出的微塑膠顆粒形狀多為薄片、纖維、碎塊和球狀,其中薄片和纖維狀微塑膠佔比超過80%,成分以PET(多用於瓶子和食品容器)和PA(多用於食品包裝和紡織品)塑膠為主。
需要注意的是,研究發現,常喝瓶裝水、常吃外賣食品、或經常暴露在灰塵中的患者,其糞便中含有更多的微塑膠。腸炎患者的糞便中的微塑膠含量是健康者的1.5倍,意味著微塑膠在腸炎患者腸道內有更多的堆積,可能加重了炎症。
更進一步的,2022年荷蘭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研究團隊採用裂解-氣相色譜/質譜(Py-GC/MS)技術,首次在人類活體血液中檢測出微塑膠顆粒,平均濃度為1.6ug/ml。

圖6:受試者糞便內微塑膠。圖片來源: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56.1 (2021): 414-421.
不僅是血液,最近人們在人類胎盤和母乳中也檢出了微塑膠。2020年來自義大利Marche大學團隊聯合當地醫院婦產科採集了6位正常懷孕並分娩的健康女性的胎盤樣品[9],並選擇了其中4%的區域,進行染色加工等預處理,然後該團隊使用785nm鐳射器為光源,結合顯微鏡,測量了樣品的微區拉曼光譜,結果首次在胎盤的胎兒側、母親側以及胎盤膜中檢測到了12個微塑膠顆粒的存在,其尺寸小於10um,鑑定出塑膠的成分為常見的乙烯和聚丙烯等。為避免胎盤受到汙染,樣品採集與分析過程中,該團隊全程採取了零塑膠措施。
2022年,該團隊再接再厲,繼續發揮拉曼光譜技術的威力,以母乳為研究對象,結果首次在健康人體母乳樣本中也發現了微塑膠[10],其成分特徵光譜和顯微圖片如圖7所示,光譜圖中橫座標代表波數(cm-1),縱座標代表相對強度值(Counts)。研究人員將測量得到的波峰的位置與標準資料庫中的波峰對比,確認出這些塑膠與日常生活中常見的PE等塑膠一樣。其進入人體的途徑與母體皮膚和呼吸接觸的油漆、染料、塑膠粘合劑、灰泥、化妝品以及個人護理等產品密切相關。

圖7:微塑膠顆粒特徵拉曼光譜。圖片來源:Polymers 14.13 (2022): 2700.
上述研究讓我們清晰地感覺到,微塑膠可以滯留在人體內,並進一步突破屏障,進入血液並被輸運到全身各處,甚至可以進入人體胎盤和乳汁!這必須引起大家高度重視,畢竟一想到孩子吸吮的母乳,有可能是「塑膠味兒」的,不管有毒沒毒,仍會讓廣大寶爸寶媽們惴惴不安!
同時,上述研究也展示了Raman和FTIR技術在研究微塑膠方面的價值。兩種光譜技術各有千秋。在未來,如將兩種技術進行有機組合,互補其優勢,將可以進一步發揮其威力,對探索人體內的微塑膠提供更全面、更深入的幫助。
參考資料:
[1]. Hale, Robert C., et al. “A global perspective on microplastics.”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 125.1 (2020): e2018JC014719.
[2]. Kane, Ian A., et al. “Seafloor microplastic hotspots controlled by deep-sea circulation.” Science 368.6495 (2020): 1140-1145.
[3]. Campanale, Claudia, et al. “A detailed review study on potential effects of microplastics and additives of concern on human healt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17.4 (2020): 1212.
[4]. Issac, M.N., Kandasubramanian, B. Effect of microplastics in water and aquatic systems. Environ Sci Pollut Res 28, 19544–19562 (2021).
[5]. Käppler, A., Fischer, D., Oberbeckmann, S. et al. Analysis of environmental microplastics by vibrational microspectroscopy: FTIR, Raman or both?. Anal Bioanal Chem 408, 8377–8391 (2016).
[6]. Zhang, N.a., Li, Y.B., He, H.R., Zhang, J.F., Ma, G.S., 2021. You are what you eat: Microplastics in the feces of young men living in Beijing. Sci. Total Environ. 767, 144345.
[7]. Yan Zehua,Liu Yafei,Zhang Ting,Zhang Faming,Ren Hongqiang,Zhang Yan. Analysis of Microplastics in Human Feces Reveals a Correlation between Fecal Microplastics and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Status[J].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2021.
[8]. Leslie, Heather A., et al. “Discovery and quantification of plastic particle pollution in human blood.” 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 163 (2022): 107199.
[9]. Ragusa, Plasticenta. “First evidence of microplastics in human placenta.” Environ. Int 146.
[10]. Ragusa, Antonio, et al. “Raman Microspectroscopy Detection and Characterisation of Microplastics in Human Breastmilk.” Polymers 14.13 (2022): 2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