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結論:絕大多數情況下,不需要。
我遇到過兩種極端家長:一種是認為戴眼鏡沒什麼大不了,很久都不帶娃去醫院複查;另一種則每個月甚至每半個月就去醫院複查,一旦眼軸沒有停止增長或慢下來,就開始焦慮、難過。
或許大家認為,第二種屬於特別重視的家長,也沒什麼不好。今天我來詳細說說,為什麼不建議短時間就去複查眼軸?
眼軸測量是有誤差的!
任何檢查都有誤差。
即使在同一個儀器同一時間,眼軸測量也是存在誤差的。常見的誤差是零點零幾,但大到零點幾也是有可能的。如果不同儀器去比較,可能誤差會更大些。

就算是一個不會動的零件,測量也是有誤差的,更何況是一個會動的眼睛呢?(圖片來源https://pixabay.com/)
那如何減少誤差對臨床決策的影響?
答案是:保持三個月到半年的複查間隔,並最好參考多次複查的結果。
先說說沒有近視傾向的孩子,一般眼軸增長速度很慢。如果複查間隔太短,那麼本來這個時間內的增長量就很少,誤差都比增長量大了,那誤判的概率不就很高了?所以,這種情況下,半年甚至一年才複查都可以。
而對於很快就近視或已經近視的孩子,一般三個月的間隔也夠了,原因我後面再詳細講。
而需要多次複查,道理就像做科學實驗要反覆驗證一樣。當多次複查都是看到一樣的趨勢,就可以最大限度避免誤差的影響。這就是提倡3歲以上要開始定期檢查的原因。

這是我摘抄某大V總結的眼軸資料。這些資料其實只是平均值而不是所謂「正常值」,這樣列出來,無論是對醫生實際判斷還是作為大眾科普,都有一定的誤導性。眼軸本來就有很大個體差異,其實是沒有所謂的正常值的,都是要看變化趨勢,比如眼軸長的孩子最終不近視也是有的,不能只看一次的結果。
即使不考慮誤差的影響,也得知道,孩子每個時期眼軸增長速度不一樣,是很常見的。
醫學上,對於眼球發育、近視和眼軸變化,目前只能說了解大體的規律,偶爾會出現一些逆規律的現象、比如眼軸縮短或近視回退;正因為如此,最好不要看到短期眼軸的變化就下結論,尤其是對於學齡前、還沒有近視的孩子。
控制眼軸增長,至少三個月才能看出效果
近視的孩子,眼軸增長確實會快一些,有時候短時間就能看出來。
但是眼軸的增長,就像人類文明的發展進程。雖然歷史上,因為各種原因出現過文明倒退,但是,總體趨勢是向前的。
近視也是一樣,不管你做了什麼防控努力,總體趨勢是要加深的,區別在快和慢而已。即使有眼軸縮短,往往也只是短暫倒退而已。

用醫療手段控制近視的孩子,一開始眼軸縮短,但是慢慢又漲回去的現象,是很常見的。
近視控制的方法,並不是一用上去就能見效的。要觀察到效果,都需要三個月到半年,有時候要一年才能評價,這是千百個臨床試驗驗證過的。
情況很嚴重、需要更短時間複查的,是極少數。一般的近視孩子,如果每個月甚至半個月去複查,見到眼軸增長沒有變慢,就算不是誤差,也並不能說明控制效果不好。
而見到眼軸縮短,也不能高興太早。所以,無法根據這麼短時間的結果去做決策,還不如別查,等三個月再說。
如果剛好遇到一個不夠專業或不夠堅定的醫生,家長的過度擔心和焦慮,往往就會促成過度治療。有時或許一個願打一個願挨,但孩子是無辜的:到底近視是什麼了不起的毛病,要每個月跑醫院呢?
近視控制,是一場「比慢」的馬拉松
人生,不也是嗎?

原圖片來源https://pixabay.com/
太在乎和相信短期的效果,會使人瘋狂和盲目。目前的近視防控手段,雖然有大資料驗證,但是,很多方法研究時間並不長,最終效果可能沒有想象中這麼好。
甚至有研究[1]用更嚴謹的辦法去統計控制效果,以大家熟悉的OK鏡為例,長達幾年的控制一共也就減少了0.44mm眼軸、大約100度而已。
小學生很多每年漲200度以上,結果花好幾年、好幾萬去控制,才減少100度,是不是聽起來杯水車薪?
學者並不是主張不控制,只是提醒大家不要高估效果。一定會有一些孩子受益更少,比如控制了和沒控制差不多;也一定會有受益更多的情況,比如從原本「註定」要高度近視,變成只有中度近視。但是,這些都絕不是一兩個月就能看出來的,甚至觀察多年都無法肯定最終效果。要知道很多成年人近視都會加深的!

有可能,孩子上個大學,就把辛辛苦苦控制好的度數又漲上去了,想想就心塞。
所以最後再說一遍,老讀者都知道的,我對近視的態度:
兒童期:定期檢查預防,淡定接受現實,科學控制加深,遠離旁門左道,正常學習生活。
成年後:該定期眼科檢查就定期檢查,有近視併發症該治療就治療,工作仍要繼續,手機也不必扔掉。
不要讓近視這個事情成為孩子的童年陰影,也不要因為近視,就放棄追求更高層次、更高質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