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擔心近視控制效果,需要每個月帶娃去測眼軸嗎?

先說結論:絕大多數情況下,不需要。

我遇到過兩種極端家長:一種是認為戴眼鏡沒什麼大不了,很久都不帶娃去醫院複查;另一種則每個月甚至每半個月就去醫院複查,一旦眼軸沒有停止增長或慢下來,就開始焦慮、難過。

或許大家認為,第二種屬於特別重視的家長,也沒什麼不好。今天我來詳細說說,為什麼不建議短時間就去複查眼軸?

眼軸測量是有誤差的!

任何檢查都有誤差。

即使在同一個儀器同一時間,眼軸測量也是存在誤差的。常見的誤差是零點零幾,但大到零點幾也是有可能的。如果不同儀器去比較,可能誤差會更大些。

就算是一個不會動的零件,測量也是有誤差的,更何況是一個會動的眼睛呢?(圖片來源https://pixabay.com/)

那如何減少誤差對臨床決策的影響?

答案是:保持三個月到半年的複查間隔,並最好參考多次複查的結果。

先說說沒有近視傾向的孩子,一般眼軸增長速度很慢。如果複查間隔太短,那麼本來這個時間內的增長量就很少,誤差都比增長量大了,那誤判的概率不就很高了?所以,這種情況下,半年甚至一年才複查都可以。

而對於很快就近視或已經近視的孩子,一般三個月的間隔也夠了,原因我後面再詳細講。

而需要多次複查,道理就像做科學實驗要反覆驗證一樣。當多次複查都是看到一樣的趨勢,就可以最大限度避免誤差的影響。這就是提倡3歲以上要開始定期檢查的原因。

這是我摘抄某大V總結的眼軸資料。這些資料其實只是平均值而不是所謂「正常值」,這樣列出來,無論是對醫生實際判斷還是作為大眾科普,都有一定的誤導性。眼軸本來就有很大個體差異,其實是沒有所謂的正常值的,都是要看變化趨勢,比如眼軸長的孩子最終不近視也是有的,不能只看一次的結果。

即使不考慮誤差的影響,也得知道,孩子每個時期眼軸增長速度不一樣,是很常見的。

醫學上,對於眼球發育、近視和眼軸變化,目前只能說了解大體的規律,偶爾會出現一些逆規律的現象、比如眼軸縮短或近視回退;正因為如此,最好不要看到短期眼軸的變化就下結論,尤其是對於學齡前、還沒有近視的孩子。

控制眼軸增長,至少三個月才能看出效果

近視的孩子,眼軸增長確實會快一些,有時候短時間就能看出來。

但是眼軸的增長,就像人類文明的發展進程。雖然歷史上,因為各種原因出現過文明倒退,但是,總體趨勢是向前的。

近視也是一樣,不管你做了什麼防控努力,總體趨勢是要加深的,區別在快和慢而已。即使有眼軸縮短,往往也只是短暫倒退而已。

用醫療手段控制近視的孩子,一開始眼軸縮短,但是慢慢又漲回去的現象,是很常見的。

近視控制的方法,並不是一用上去就能見效的。要觀察到效果,都需要三個月到半年,有時候要一年才能評價,這是千百個臨床試驗驗證過的。

情況很嚴重、需要更短時間複查的,是極少數。一般的近視孩子,如果每個月甚至半個月去複查,見到眼軸增長沒有變慢,就算不是誤差,也並不能說明控制效果不好。

而見到眼軸縮短,也不能高興太早。所以,無法根據這麼短時間的結果去做決策,還不如別查,等三個月再說。

如果剛好遇到一個不夠專業或不夠堅定的醫生,家長的過度擔心和焦慮,往往就會促成過度治療。有時或許一個願打一個願挨,但孩子是無辜的:到底近視是什麼了不起的毛病,要每個月跑醫院呢?

近視控制,是一場「比慢」的馬拉松

人生,不也是嗎?

人生,不也是嗎?

原圖片來源https://pixabay.com/

太在乎和相信短期的效果,會使人瘋狂和盲目。目前的近視防控手段,雖然有大資料驗證,但是,很多方法研究時間並不長,最終效果可能沒有想象中這麼好。

甚至有研究[1]用更嚴謹的辦法去統計控制效果,以大家熟悉的OK鏡為例,長達幾年的控制一共也就減少了0.44mm眼軸、大約100度而已。

小學生很多每年漲200度以上,結果花好幾年、好幾萬去控制,才減少100度,是不是聽起來杯水車薪?

學者並不是主張不控制,只是提醒大家不要高估效果。一定會有一些孩子受益更少,比如控制了和沒控制差不多;也一定會有受益更多的情況,比如從原本「註定」要高度近視,變成只有中度近視。但是,這些都絕不是一兩個月就能看出來的,甚至觀察多年都無法肯定最終效果。要知道很多成年人近視都會加深的!

有可能,孩子上個大學,就把辛辛苦苦控制好的度數又漲上去了,想想就心塞。

所以最後再說一遍,老讀者都知道的,我對近視的態度:

兒童期:定期檢查預防,淡定接受現實,科學控制加深,遠離旁門左道,正常學習生活。

成年後:該定期眼科檢查就定期檢查,有近視併發症該治療就治療,工作仍要繼續,手機也不必扔掉。

不要讓近視這個事情成為孩子的童年陰影,也不要因為近視,就放棄追求更高層次、更高質量的生活。

相關文章

鵝口瘡找上寶寶,醫生教你如何來應對

鵝口瘡找上寶寶,醫生教你如何來應對

很多媽媽在寶寶嘴裡看到白色斑塊,擦也擦不掉,就很慌!立馬把照片發到育兒群,大家紛紛來答疑: 「這是口瘡吧?可能是媽媽的奶水太溼熱了!」 「我...

醫學美容項目眼花繚亂,哪一款適合我?

醫學美容項目眼花繚亂,哪一款適合我?

「美」沒有統一的客觀標準,而且大眾眼中的美在不斷變遷。亞洲人普遍追求白皙無暇的皮膚,而也有不少人認為面部有點小雀斑很cute,甚至有人化「雀...

小女孩也會得陰道炎嗎?

小女孩也會得陰道炎嗎?

很多家有女寶的家長會注意到小朋友內褲上黃色的分泌物增多或外陰紅腫,年齡大一些、語言表達能力強的小朋友可能也會說自己有瘙癢、疼痛等不舒服的感覺...

痣也可能會癌變,長在 3 個地方要注意

痣也可能會癌變,長在 3 個地方要注意

提到「痣」,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一般我們指的都是色素痣——一種皮膚發育過程的異常表現。 幾乎每個人一生中都會有,而且不止一個。 絕大多數情況下...

關於「刷酸」,一文說清楚(含推薦)

關於「刷酸」,一文說清楚(含推薦)

本文作者:鍾華,卓正皮膚科醫生 說到「刷酸」,大家想必都不會太陌生,很多新手覺得是件麻煩事,擔心刷酸後皮膚變薄變敏感,想嘗試又不知道從何開始...

產後脫髮怎麼辦?還有救嗎?當然有!

產後脫髮怎麼辦?還有救嗎?當然有!

本文作者:熊慧娟,卓正婦產科醫生 脫髮,是一個困擾國人的大問題,不然電梯間的植髮廣告也不會貼得到處都是了 此處廣告位招商中(開個玩笑) 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