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卓正科普,300+位醫生為您寫健康貼士
本文作者:鐘樂,卓正兒科醫生
校園欺凌、熟人性侵害、陌生人誘拐……所有家長對於這些侵害都深惡痛絕,希望孩子能夠儘早學會保護自己遠離侵害。
某一個週末,我們舉辦了兒童防侵害的培訓,培訓班一下就招滿了50多個孩子;與此同時,家長培訓班只來了不到10個人。很多家長認為,讓孩子學習怎麼保護自己就足夠了,可惜他們不知道,家長自己才是保護孩子最重要的一環。
校園欺凌是最常見的一種兒童侵害,孩子間的一次衝突不能算欺凌,一而再、再而三發生的以強凌弱的傷害行為,才被稱為欺凌。你會不會奇怪,這樣一次又一次重複的欺負行為為什麼沒能及時被老師或家長制止?
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他們根本不知道。

美國教育部2012年的統計發現,老師和家長知曉的校園欺凌事件不到實際數量的40%。我沒有查到中國的資料,不過估計不會樂觀。
孩子受到欺凌為什麼不告訴大人呢?
中國新聞週刊在微博上做的一個投票,近一半的人選的是「怕受到父母責備」(460/1026)。

他們覺得告訴父母后很可能被要求反思「為什麼不欺負別人只欺負你」,「想想你自己有沒有錯」……

「為什麼不欺負別人只欺負你」,「想想你自己有沒有錯」等等,這就是典型的「受害者指責」。
我有一次在家長培訓的時候,一個家長站起來說「我覺得那些受到校園欺凌的孩子,自己本身也有問題」。
確實有一些孩子更容易受到校園欺凌,比如性格孤僻、朋友少的孩子;性格柔弱,不知道如何維護自己的孩子;體格瘦弱的孩子;與眾不同的孩子。
這些特點是他們受到欺凌的原因之一,但是原因不等於過錯。
舉一個例子,歷史書上說林則徐虎門銷煙是鴉片戰爭的導火線,是鴉片戰爭爆發的一個重要的原因,但是如果說這場戰爭林則徐也有過錯,是不是很荒唐?
再例如,美國對中國進行經濟制裁,有一個原因是中國國力日益強盛,如果說中國受到經濟制裁,中國自己也有過錯,是不是很荒唐?
把原因等同於過錯,是不是很離譜?如果家長認為孩子被欺負是孩子自己的過錯,孩子怎麼會願意向家長尋求幫助?
在性侵害方面,「受害者指責」就更盛行了。網上披露的一些性侵害事件,總有人在批評受害者不應該這麼晚出來、不應該穿這麼少……
孩子之間也存在著「受害者指責」。

我們在兒童培訓班時有一個內容是角色扮演:姨夫對一個叫小雪的小孩說,你親我一下我就讓你玩一整天的IPAD。
在頭腦風暴中,我們會用陳述的方式強調,「如果小雪因為不敢說’不’而親了姨夫,這也絕對不是小雪的錯。」
有一次,有一位導師不小心說錯了,說成了一個提問句式:「如果小雪因為不敢說’不’而親了姨夫,這是小雪的錯嗎?」
大部分孩子說「是的」,因為是小雪自己想玩IPAD,因為小雪不敢說不。
我們在兒童培訓班中始終會強調,受到侵害這絕對不是孩子自己的過錯,遇到危險及時向值得信賴的成年人求助非常重要。

有一些不錯的繪本教孩子學習識別和應對侵害,例如「請不要隨便欺負我「」請不要隨便摸我「」我能保護自己「。這些繪本也都強調遇到侵害要告訴老師或者爸爸媽媽。
萬一孩子遇到麻煩來找我們,家長脫口而出「想想你自己有沒有錯」、「他怎麼不欺負別人只欺負你」,那麼在生活中給孩子念一萬遍繪本,讓孩子每年參加一次防侵害的兒童培訓也毫無幫助。
「我不會責怪孩子,為什麼她遇到麻煩還是不告訴我?」
是不是只要做到在孩子遇到麻煩找自己傾訴時不要責怪孩子就行了呢?還不夠,請看下面這個案例。
一個讀小學的女孩有一段時間不願意去學校,家長追問,回答說,是因為有同學老搶她的作業。
爸爸鬆了一口氣。還以為是什麼呢,原來就是同學之間鬧著玩,還好啦。以後遇到這種事不用怕,好好跟同學說,說了不聽,你就告訴老師。
為此,爸爸特意找了老師。老師訓了同學。再問女兒,還有人搶你作業嗎。女兒說沒有了。
按理說解決了。但是爸爸發現,女兒變得越來越抑鬱,學習成績一落千丈。問她發生了什麼,女兒低著頭說沒什麼。沒人打她,也沒人罵她。
過了一段時間,還是老師發現了真相。原來全班同學在聯手孤立這個女生,因為有老師的監管,大家只能採用這種隱形的暴力。

不搶她的東西,不打不罵,但也絕對不跟她接觸,不打招呼,不說話,見了面立刻繞著走。他們從這種共同行動中,享受著殘忍的快樂。
女孩快被逼瘋了。父母得知真相也快氣瘋了,問女兒:你怎麼不跟我們說啊!
女孩說:我說了你們也不在乎。爸爸媽媽抓狂了:我們怎麼會不在乎!
女孩說:記得嗎,以前他們搶我作業的時候,我說過他們討厭我。
然後你們說:沒有的,那是你們小孩鬧著玩……
再來回想一下最近一次孩子找你傾訴的時候,還記得你是怎樣回應的嗎?
我們來看看下面的對話,是不是挺熟悉的?
孩子說:「我討厭數學老師!」
家長說:「你怎麼能討厭老師呢?你要尊重老師。」
孩子說:「我不想上家教課了!」
家長說:「我錢都交了,你現在說不想上。」
孩子說:「我不想去午託班!」
家長說:「你不去怎麼行?你中午餓肚子嗎?」
孩子說:「我最討厭小明,他總是針對我!」
家長說:「你是不是有點小題大做?」
在孩子抱怨的時候,你有沒有想過,當孩子聽到上面這樣的回答,他們心裡與家長繼續溝通的門可能就關上了。
當然不是所有的孩子說不喜歡老師、不喜歡同學、不想去上課都意味著受到過侵害,相同的話語背後的原因可能各不相同。
但是如果孩子找我們抱怨的時候,我們總是先否定他的感受,然後趕緊對他講道理,那孩子可能會越來越不願意向我們傾訴。
在遇到真正的麻煩的時候,他們可能也不會告訴我們。
當孩子找我們傾訴時,怎麼正確溝通?
每當孩子有困難,來找我們傾訴的時候,我們怎樣做,溝通的大門才不會關上呢?
這裡教大家一個小技巧,就是反饋式傾聽。也就是在傾聽的過程中,傾聽者不斷反饋自己聽到的內容,來確保交流的準確性。反饋不光是複述孩子講過的話,還包括驗證孩子的感受。

為什麼需要這樣呢?大家有沒有聽過這樣一句話,「被誤解是表達者的宿命」,說出來的話到了別人的耳朵裡有可能成了完全不同的意思。
反饋性傾聽就是減少誤解的好方法。方法其實很簡單:
1. 關鍵是聽而不是說;
2. 不要急於做判斷、給建議,要先明白孩子的想法或感受;
3. 用自己的話複述,驗證孩子的感受和擔憂。
我們在做志願者培訓的時候做了一個這樣的練習,導師扮演孩子說「今天真是氣死我了,前面女生椅子倒了摔了一跤,她對班主任說是我弄的,害得我被班主任罰站」。
一個志願者是這樣回覆的:「寶貝,你能夠告訴我那個女同學的椅子怎麼會倒了?」
「我怎麼知道」
「沒有人碰它,椅子自己會倒嗎?」
這個媽媽其實是懷疑就是自己孩子把同學椅子弄翻害她摔跤的,她在心裡先行做出了判斷,基於臆想結論的溝通方式會讓孩子很排斥,他下次再有委屈,很可能就不願意和媽媽說了。
第二位志願者是這樣溝通的:「你有沒有和老師說不是你做的?」
孩子說「我說了她也不會相信」;
媽媽說,「你沒有試過怎麼知道呢?」
媽媽早早給出了建議,但是孩子還願不願意說下去呢?頓時失去了傾訴的興趣了。
有一個心理學者寫過一篇文章「訴苦時提建議,是堵住對方嘴的最好方式」,有沒有道理?
試想一下,你和老公說感冒了不舒服,他說多喝熱水呀,你有什麼樣的感受?
建議不是不能給,但是不能夠太早給,在孩子情緒強烈的時候,在你沒有搞清楚狀況、不知道孩子做過哪些嘗試的時候,你給的建議孩子根本聽不進去,還會覺得你不理解他。

我們來看看反饋性傾聽是怎樣的。
孩子回來氣乎乎地說:「今天真是氣死我了,前面女生椅子倒了摔了一跤,她對班主任說是我弄的,害得我被班主任罰站。」
媽媽說:」老師和同學誤會你了,還讓你罰站,這一定讓你很難受」——這是在簡單概括聽到的事情,反饋孩子的感受。
孩子說:「是呀,老師肯定覺得我很調皮,因為上次我敲小明的頭被老師看到了「
媽媽繼續貼著孩子的感受反饋:「你擔心老師上次看到你敲小明的頭,會認為你是一個調皮的孩子,所以這次誤會你了「
孩子說,「是的。其實我當時應該解釋的,說出來老師說不定會相信我,不說出來老師還以為我認錯了呢!」
如果孩子自己想到了解決問題的辦法,是不是更有可能去實施?當然,孩子也可能仍然沒有想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但是孩子還是會感覺好很多,因為媽媽首先理解了他的感受。
我們怎樣和孩子一起商量解決辦法呢?
關於解決問題的方法,是我們這些見多識廣的成年人給孩子直接提出解決方案好,還是和孩子一起討論更好呢?
如果把這個問題單獨拎出來,大家當然知道是後者。只不過在生活中,我們往往會迫不及待地把我們認為的最佳方案塞給孩子,但是孩子經常不領情。
其實換位思考一下,孩子的反應就很好理解了,你被同事、朋友、家人強塞建議的時候,你會怎麼想,是不是想「你們根本不了解狀況,你們根本不理解我」。
那就是用問題解決四步法:
1. 明確問題。需要弄清楚發生了什麼事。
2. 明確現在已經採取的措施。例如,問孩子「你當時是怎麼做的呢?」
3. 和孩子討論應對方案。不管孩子提出多麼稀奇古怪、不切實際的方案,都不要急於否定。
4. 和孩子討論哪個方案最合適。
我們再舉一個例子:
孩子回到家,說:「高年級同學搶了我的酸奶,氣死我了」。
你說:「告訴我是怎麼回事?」——這就是在明確問題。
孩子說,他在自動售賣機上買酸奶的時候,酸奶一滾出來,就被高年級男生搶走了。
你接著問:「你怎麼做的呢?」——這就是在明確已經採取的措施。
他說,他感覺自己勢單力薄,沒有去追。但是告訴了同學,結果發現,那個高年級男生經常做這種事情。
然後你和孩子一起商量「下次你可以怎樣做來保住自己的酸奶呢?」。
孩子說,下次他和朋友們一起去買酸奶,人多的話,那個男生會不敢來搶。他還會告訴老師。你們都覺得這是不錯的做法。——這就是在討論應對方案,幫孩子找到最佳方案。

但是假設家長回應是:「搶走了沒關係,千萬別和高年級同學起衝突。媽媽再給你買」。
或者「你怎麼這麼沒用,你不知道去告訴老師」。下次孩子可能就不會願意告訴家長了。
雖然我們做了多年的防範兒童侵害的工作,但是我們始終堅信一點,對於兒童安全而言,最有幫助的不是我們這些志願者,而是你們——孩子的父母,你們才是始終陪伴著孩子,最值得他們信賴的人。
只有你們有了關於防範兒童侵害的認知,孩子們的世界才會更安全!
| 本文作者

鐘樂
中南大學湘雅醫學院博士
防範兒童侵害國際項目中國培訓中心創始人
戳此看診/問診
| 審稿專家

沙小丹
卓正兒科醫生
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博士
戳此看診/問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