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 本文作者:劉思禕,卓正整形外科醫生
「醫生,我是疤痕體質,剖宮產傷口就留疤了。」在診間,咱們常常能聽到這樣的說法。
這種體質就像「過敏體質」一樣,成為不少朋友身上的標籤或烙印,甚至是揮之不去的心理陰影。但其實,「瘢痕體質」可能只是你對自己皮膚的一種誤解。
「疤痕體質」是一個模糊的概念
「疤痕體質」或者「瘢痕體質」(兩者等同),其實是一個模糊的,甚至帶有誤導傾向的概念。下文統一用「瘢痕體質」,因為這個概念的由來和「瘢痕疙瘩」有關。
從前在臨床上,研究人員發現:瘢痕疙瘩的發生有家族遺傳傾向;同一個人在不同部位、不同時間受傷產生的傷痕,都會成為瘢痕疙瘩。因此推斷,瘢痕疙瘩的產生可能與個人體質有關,進而有了「瘢痕體質」這個概念。
說到這裡肯定有人想問:什麼是「瘢痕疙瘩」?
🚨前方高能預警!瘢痕疙瘩可參考下面的圖片:
![圖源:參考文獻[4]](https://img5.vitomag.com/1f/1e/1f1ec82085e95c21e2c7b1d466f1d915addce777.jpg)
![圖源:參考文獻[4]](https://img5.vitomag.com/58/19/58195e6660b2429e3f89a8b6de056a932323b77d.jpg)
圖源:參考文獻[4]
![圖源:參考文獻[5]](https://img5.vitomag.com/ad/23/ad23edae7e1956102eeab60293dbb1eb8f7605dc.jpg)
![圖源:參考文獻[5]](https://img5.vitomag.com/69/a4/69a412d3dafe8d9eed2a9d7ef125945081ebe0dd.jpg)
圖源:參考文獻[5]
有的瘢痕疙瘩甚至長出了動物的形態:

![圖源:參考文獻[5]](https://img5.vitomag.com/86/b6/86b62b5a3e28a105f5bb72802f6f7dae55f44a46.jpg)
![圖源:參考文獻[5]](https://img5.vitomag.com/a6/6e/a66ede26936d0b6aa6f8c6d50bf087c67b2d5af7.jpg)
圖源:參考文獻[5]
很顯然,上面講到的「瘢痕疙瘩」,和大家眼中的「疤」,完全是兩碼事。

實際上,在醫療美容臨床工作中,能夠遇到有家族遺傳傾向以及全身多處瘢痕疙瘩的人非常少,瘢痕疙瘩在亞洲人群中的發病率在0.3%-0.9%之間。
💭大白話:絕大多數人都是「非瘢痕體質」的正常人。
「瘢痕體質」概念的提出是為警示後人——重視瘢痕的防治。
出發點是好的,但瘢痕體質的概念被模糊化和廣泛傳播之後,誤導了很多人——只要身上有個明顯的疤,就把自己診斷為「瘢痕體質」,進而對很多手術望而生畏,甚至錯過了治療和改善的最佳時機。
而有些黑心診所也會以「瘢痕體質」為藉口,搪塞敷衍術後遺留瘢痕嚴重的患者,這都是非常不專業的表現。
💭大白話:「瘢痕體質」常出現於「甩鍋語境」。

不敢細說
舊有瘢痕不能完全作為評估依據
說回題頭的話題,很多朋友因剖宮產後肚皮的瘢痕,或既往肢體受傷的一些瘢痕,便料定自己是瘢痕體質,這是草率的。
事實上,剖宮產的切口在下腹部,本身是瘢痕好發部位,另外也跟手術切口的選擇、縫合技術、癒合是否順利、切口護理等息息相關。尤其是在過去,孩子來到世界後,很多家庭會把精力全放在孩子身上,往往會疏忽瘢痕的護理。
而很多外傷後的瘢痕,跟傷口深度、皮緣整齊、是否伴有皮膚軟組織挫傷、癒合過程是否感染等因素有關,還跟部位、年齡、種族等有關。可以看到,有很多非人為可控的因素。
一般來說,皮膚張力越大的部位(比如額頭)、經常活動的部位(比如關節),瘢痕會比較明顯。小孩和青壯年比老年人的瘢痕明顯。有色人種比高加索人種的瘢痕明顯。
瘢痕有哪些類別,如何初步評估?
瘢痕從病理學分類可以分為:
正常皮膚瘢痕:絕大多數醫美手術,其癒合的切口都是正常皮膚瘢痕,少數為增生性瘢痕。
增生性瘢痕:經過一段時間逐漸恢復(至少3-6月)外觀會相對平整自然。
瘢痕疙瘩:這種瘢痕並不會隨著時間自行消退,反而持續生長,需高度警惕。
瘢痕癌及其他本文就不展開了。
說回「瘢痕疙瘩」,它有顯著的易發部位,如前胸部、肩膀、耳垂耳廓、下頜、下腹部和關節部等,較容易檢查發現。
有的醫生也會詢問患者,「上臂在兒時注射疫苗的部位是否有嚴重的瘢痕?」這是可以作為瘢痕情況的一個初步評估。
注意,大部分人遺留的像下圖這樣的疫苗針印跡,都不是問題。

注:通常在左上臂
面部尤其眼周、唇部、乳頭、生殖器等部位並不容易形成瘢痕,所以對於顏面部的微創手術等操作,沒有必要過於憂慮,交給醫生評估就好。
不要因為懷疑自己是「瘢痕體質」而背上沉重的心理負擔 。
受傷後/術後,可減少瘢痕形成的手段有哪些?
不是瘢痕體質不代表不會留疤。前面提到,瘢痕的產生與眾多的因素有關,如種族、年齡、感染、異物反應、皮膚局部張力等等。
意外受傷時,最關鍵的是及時清創、合理閉合傷口、減小傷口張力。
術後的切口,瘢痕尤其和醫生的技術水平和術後護理相關——專業的外科及皮膚科團隊會通過對各個細節的把控進行瘢痕管理(比如切口部位方向的選擇、每個層次的縫合處理,術後的藥物及鐳射治療等),從而減少術後瘢痕形成。

外科縫合後聯合鐳射治療的結果,圖源:參考文獻[8]
當然患者術後也要嚴格遵守術後醫囑,配合醫生進行術後瘢痕管理,相信絕大多數人都會有不錯的結果。
看到這兒的讀者朋友,可能和門診中聽完這番科普的朋友一樣,想問我:外傷留疤後,聽說越早處理效果越好,具體怎麼做?
皮膚科醫生在寫稿了,敬請期待。